科學家傳記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家傳記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巨人,又是一位純樸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智慧如同他的科學成就一樣,讓我們充滿無限的敬意。
愛因斯坦承認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的自然。但在這一點上,愛因斯坦卻不否認數學是科學,他說:“科學陳述的對象還可以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概念,象在數學中就是那樣。”盡管如此,科學陳述和科學定律的共性卻是明顯的,他認為這就是“求真”或者說“追問是”。除了客觀性以外,他還認為科學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征是科學本身沒有感情愿望,沒有善惡觀念。“只要我們逗留在科學本身的領域里,我們就決不會碰到像‘你不可說謊’這樣一類的句子。”
那么,科學與倫理毫不相關么?愛因斯坦認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認“關于事實和關系的科學陳述,固然不能產生倫理的準則”,但倫理準則要表達清楚和貫徹貫一致,就離不開科學理性,特別是邏輯理性。在他看來,倫理準則不是直觀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從一些隱含的前提中推論出來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講邏輯。這些隱含的前提是“倫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樣可以沒有意義,但事實上卻是人們經驗的升華,是“經得住經驗的考驗的”。“倫理公理”的來源是“從我們天生的.避免痛苦和滅亡的傾向,也是從個人所積累起來的對于他人行為的感情反應推導出來的”。
《愛因斯坦文集》里充滿各種各樣的問題:科學的、一般認識論的、數學哲學的、科學哲學的、倫理學的、哲學觀的、社會學的、政治的,等等。盡管這本文集對許多重要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嚴密的論證,但這不足以泯滅這部文集的價值,畢竟這只是一部隨筆,而隨筆的作用主要在于啟發人;另外,畢竟——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超人,是我們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說的人類不能沒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樣。
1938年10月在紐約預計于第二年春季開幕的世界博覽會工地上,把一些紀念品裝在一只堅固的金屬盒里,埋在地下,準備等到5000年后(即6939年)讓后代子孫把它掘出來打開。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寫給五千年后子孫的一封信也被裝進了該金屬盒并埋在了地下。該信的內容如下:“我們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天才人物,他們的發明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舒適得多。我們早已利用機器的力量橫渡海洋,并且利用機械力量可以使人類從各種辛苦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最后解放出來。我們學會了飛行,我們用電磁波從地球的一個角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訊息。但是,商品的生產和分配卻完全是無組織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生怕失業,遭受悲慘的貧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國家里的人民還不時互相殘殺。由于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將來,都不得不提心吊膽和極端痛苦。所有這一切,都是由于群眾的才智和品格,較之那些對社會產生真正價值的少數人的才智和品格來,是無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的優越感來讀這封信”。(引自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
愛因斯坦也是20世紀有很大影響的自然科學家。從他這封信里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位大科學的家世界觀、人生觀和社會觀以及對世界和平和全人類前途的深情關懷。他是全人類命運的關注者。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后代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的優越感來讀這封信”這句話充分表明他對五千年后世界的想象也是美好的。
今天的世界已經跟愛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樣,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發達的科技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條件。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更為太平,并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變得更加富足。
【科學家傳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科學家傳記的讀后感03-19
傳記讀后感03-09
《貝多芬傳記》讀后感02-06
《富蘭克林傳記》讀后感05-12
魯迅傳記讀后感12-27
李嘉誠傳記讀后感07-05
貝多芬傳記讀后感范文06-12
人物傳記讀后感03-09
名人傳記 讀后感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