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長臺驛》譯文及賞析
晚泊長臺驛
張詠
驛亭斜掩楚城東,滿引濃醪勸諫慵。
自戀明時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注釋
⑴斜:跟平面或直線既不平行也不垂直,這里指臨水斜坡。掩:遮蔽,隱藏。
⑵滿引:這里指滿杯酒。濃醪:帶滓的醇酒。慵:懶。
⑶明時:也叫清時,太平時代。
參考譯文
暮色中長臺驛亭掩隱在古楚城東面的渡頭邊,我一味將杯中濁酒斟滿,真懶怠再向朝廷進諫忠言。
但我仍然眷戀這圣明的朝代,還不想就此退隱去到林泉之間。倒并不是山神不肯將我接納,他完全知道我淡泊名利的心念。
創作背景
據《宋史》記載,張詠是一個清官,而且敢犯顏直諫,由京官而放外任,這首詩是他在旅途中寫的。詩題“晚泊長臺驛”,指傍晚船停靠在河南信陽縣境內的長臺渡口,住宿在靠水邊的驛站中。
作者簡介
張詠(946~1015),字復之,自號乖崖,濮州鄄城人。慷慨好大言,樂為奇節。
賞析:
《晚泊長臺驛》是宋代詩人張詠創作的七言絕句。這首七言絕句,作者從簡單敘述乘船出行、住宿驛站的生活瑣事,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為仕的見解,并流露出內心深處做官、忠君、為民的.情態。
首句“驛亭斜掩楚城東”,“驛亭斜掩”緊扣詩題“晚泊”,暮色中岸邊斜坡上隱約得見的驛站。“楚城東”則說明船與驛站所處的位置在湖北襄陽鄰近處的長臺渡。
次句“滿引濃醪勸諫慵”。此句看似作者在驛站中飲酒自樂,此實為不得已而為之。《南史·謝弘微傳》記載,謝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權貴,其兄送別時指著他的嘴說:“此中唯宜飲酒。”作者“滿引濃醪”一語源于此典故。《宋史·張詠傳》說張詠數次冒犯直諫太宗、真宗皇帝;丞相大僚在承天節齋會有酒失者,張詠也上奏章檢舉。這些勸諫、奏彈的結果,只得到由京官貶為地方官的結局。“勸諫慵”即懶得勸諫了。這里是他在“勸諫”、“碰壁”后的怨恨之語。實際上,張詠一直到晚年,真宗多次都不肯召見他,但他還是不斷上疏直諫真宗不該“虛岡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無用之土木”,竭力主張以斬誤國宰臣丁謂、王欽若以謝天下。此句看似作者在驛站中對酒當歌,不問實事,實則以酒澆愁,以泄心中的不平。
三句“自戀明時休未得”,陡然回轉,表明作者久居官位不辭的原因是為了顯示耿耿為國的忠心,而不是貪圖榮華富貴。宋代蔡啟《蔡寬夫詩話》曾贊說:“(張詠)居無媵妾,不事服玩,朝衣之外,燕處惟紗帽皂絳、一黃土布裘而已……嘗以詩寄傅霖逸人,云:‘前年失腳下漁礬,苦戀明時不忍歸。為報巢由莫相笑,此心非是愛輕肥。’”有史所載,張詠“所至以政績聞”。“自戀明時”一語可見出自肺腑之言,并非掩人耳目之語。
尾句“好山非是不相容”一句沿襲《北山移文》。南朝周颙曾借歸隱以沽名釣譽,最后還是因羨慕富貴而出山為富。名士孔稚珪借山靈之口諷刺周颙有違初衷。張詠當舉人時,曾經想與隱士陳希夷分華山一半;希夷先生以紙筆蜀箋相贈,張詠笑道:“我知先生之旨矣,殆欲驅我人鬧市乎?”以此與張生平事跡相比較,可見周颙與張詠雖都是開始隱居,最后出山做官,但二人的心境各不相同。后者張詠出山為官是為國為民,而前者周頗做官是為享人間榮華富貴。
此詩借事抒情,體現了作者寫作藝術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