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業指導師資之痛

高校就業指導師資之痛

日期:2023-02-26 17:33:47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高校就業指導師資之痛 最近,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發布了201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南京大學調查了“學校對學生求職的不利影響因素”,這是一個多選題,50.5%的同學選擇“實習經歷

高校就業指導師資之痛

最近,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發布了201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南京大學調查了“學校對學生求職的不利影響因素”,這是一個多選題,50.5%的同學選擇“實習經歷不夠”,其次是“校友資源利用不足”(48.6%),排在第三位的就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不夠”(45.8%)。此外,超過四分之一的同學認為“就業指導課不夠”。

高校就業指導師資之痛

2013年10月對全國366所高校和1287家用人單位的調查顯示,8個省份的崗位需求同比下降,23個省份崗位需求持平或略有增加。受產業結構調整影響,鋼鐵、煤炭、航運、礦業、冶金等行業需求下降。國有企業崗位需求增幅較小,民營企業需求增幅較大。

指導就業的輔導員總在流動

在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背景下,許多高校加大了對就業工作的投入,尤其是對就業指導教師專業性建設的投入。

在許多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分為兩個層級:一是校級就業指導中心的專職人員,二是學院一級的就業指導教師。前者人數較少,后者一般由學生輔導員群體構成,是目前高校就業指導教師中的主干,就業工作只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比較而言,就業中心是“鐵打的”,學生和輔導員則是“流水的”。一位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對記者說:“誰負責畢業班工作,誰就是就業工作干部。”

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胡軍目前很頭疼的一個問題是缺人——由于輔導員總在流動,轉換崗位。

一位長年從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教師說,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已經從計劃分配轉向市場雙向選擇,過去“畢分辦”的兩個工作人員就可以負責全校畢業生分配工作,“誰來干都可以”。現在則不同,就業指導中心不只提供供需信息,在學生的職業生涯指導中,還涉及許多知識,比如心理學、教育學等。

作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主體,輔導員面臨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許多輔導員留校工作,缺乏社會上的職場經歷,如天津大學在就業質量報告中就提到,“學校就業指導教師往往缺乏對用人單位的具體了解,無法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

南京大學的調查從另外一個方向為這個論點提供了佐證。在被問及“誰最適合為你上就業指導課”時,64.6%的受訪者選擇了“已經就業的師兄師姐”,24.5%選擇“學校專門的職業指導老師”,只有3.4%選擇“輔導員”。

加大就業指導師專業化培養

為了彌補這塊短板,從2009年開始,全國高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推出了“全國萬名就業指導教師培訓計劃”,加強就業指導教師的培訓,提高高校就業指導水平。許多學校都加大對這支隊伍專業化培養力度。

南開大學是最早開展職業生涯輔導師資培訓的高校之一,2006年就制定了方案,聘請專家對全體輔導員進行集中培訓,其中不少人獲得了高、中級職業指導師資格,以及不同機構頒發的各類資質證書。

去年南開大學還斥資16萬元,請一家公司培訓了45位職業生涯教練。今年起,這支“職業生涯教練團”開始每周接受學生的預約,對有需求的`學生提供比較規范的、職業發展方面的咨詢。國內只有少數幾所學校做了這樣的嘗試。

在南京理工大學,通常是一個輔導員帶一個年級,一直帶到大四畢業。為了維持穩定性,該校輔導員需要簽署協議,4年不能流動轉崗。每年學生處出資對輔導員隊伍開展就業指導師等方面的培訓,讓他們走職業化、專業化的道路,對大學生在4年學習期間也會有不同的培訓內容。

國外高校就業中心地位突出

然而,在不少高校,對就業師資專業性的認識并沒有統一,許多就業指導教師被當作一般的行政人員對待,在輪崗中會更換,甚至有的高校還保留著過去的思維定式,遵循著“從后勤處調到就業中心”的思維。此外,就業指導教師在職稱晉升方面也會遭遇天花板。一所高校有一年輔導員崗位輪換,一次走了8到10人。

與之相比,國外一些高校的情況迥然不同。以發達國家的高校為例,許多高校擁有完善的就業中心,越是好大學,就業中心的地位越是突出,成員普遍接受過相應的專業培養,且隊伍穩定,有的咨詢師甚至工作了20多年。

比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有40多名工作人員,其中咨詢顧問有25人,市場發展部有5人,網絡服務4人,行政、營銷和文職有13人,還有1人負責募款。所有人員都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并有從事相關專業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許多指導人員都參加了美國一些協會的職業指導師認證,具有職業指導上崗的資格證書。而專職就業指導人員的流動,一般也是從一個大學的就業中心到另一個大學的就業中心。

讓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盡早覺醒

很多高校都在就業質量報告中,提到了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作用。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2014屆碩士畢業生張海霞是該校“學生職業發展協會”的前任主席,這個學生社團通過舉辦各類求職講座、舉辦模擬招聘會等活動,幫助同學們了解市場,提升求職能力。她說,許多同學整天做實驗,對外界需求的認知嚴重不足。一部分同學對找工作缺乏自信,也缺少個人規劃,在迷茫中選擇了繼續深造,躲來躲去,待業人數越來越多。她當初加入這個社團,就是希望有機會跟用人單位溝通,學習招聘人員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從而發現自身的欠缺。

南開的“學生職業發展協會”有個傳統,學生在加入之后,參加社團活動時必須著正裝。以至于在他們舉辦的許多招聘類活動中,有同學誤認為他們是用人單位的招聘負責人。張海霞說,著正裝是一種心理暗示:“你從進入這個協會,不管能力怎么樣,從心理上讓你覺得踏入職場了,盡量以一個職場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她說,同學們的職業規劃是不斷變化的,其中蘊含著很大的變數。但是不管怎么變化,讓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盡早覺醒,對自己的道路特別重要。

胡軍說,南開就業指導中心曾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就業中心做過學生助管的同學,無論所學專業是冷門還是熱門,找的工作都相對理想。他認為,這是由于這些學生在做助管的過程中,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變得更強,對用人單位了解更多,也學會了有的放矢地去做準備。“我們要做的是讓全校學生能像他們這樣接觸就業信息,了解企業需求和用人標準。”

【高校就業指導師資之痛】相關文章:

心靈之痛04-22

酒之痛作文11-26

青春之痛作文11-15

弱視兒童之痛11-04

大學生面試題考出高校之痛01-01

高校的發展,師資是關鍵10-04

切膚之痛造句01-18

字之痛優秀作文10-03

入學之痛育兒日記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