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岳麓版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人教版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岳麓版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人教版

日期:2023-02-26 08:19:51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  大家都知道高中的歷史知識點有多復雜,而且還非常多,平時看著書背,也有可能思路不清晰。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僅供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

  大家都知道高中的歷史知識點有多復雜,而且還非常多,平時看著書背,也有可能思路不清晰。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

  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演變

  刀耕火種一石器鋤耕一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已經采用牛耕技術。到了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制農具的數量大大超過前代。東漢時,在某些地方一牛挽犁已經取代了耦犁(二牛抬杠)。

  2、古代中國著名的水利工程

  戰國時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鄭國主持的鄭國渠,都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關中農民創造的“井渠”,至今還流行于新疆吐魯番、哈密一帶的干旱地區。

  3、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1、漢唐絲織業的主要成就

  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漢代素紗禪衣。漢代的絲織品經過絲綢之路遠銷到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唐代中期以后,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2、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和漢代冶鐵技術的進步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的工藝水平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銅器的生產規模已經相當大,西周青銅器大多作為禮制的象征,代表著權力和秩序。

  漢代,冶鐵開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變化。東漢初,杜詩創造出借用水力作為動力的鼓風裝置,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

  3、唐宋陶瓷業的主要成就

  唐代制瓷業已經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越窯的青瓷(唐代詩人陸龜蒙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名句贊美)和邢窯的白瓷(據說“天下無貴賤通行之”)相當著名。江西景德鎮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代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釉下彩繪,并且把繪畫和詩文用于瓷器裝飾,美術陶制品“唐三彩”曾風行一時。唐宋以來,河北定窯、河南鈞窯、江西景德鎮窯、浙江龍泉窯、陜西耀州窯等窯聞名天下。

  歷史必修二知識歸納

  “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

  一、形成的原因

  1、外部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和戰爭威脅

  2、 國內受到相對落后的經濟文化與歷史傳統制約的情況下形成的。

  3、 斯大林的個人因素

  二、形成過程

  1、優先發展重工業

  (1)背景:蘇聯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寧的逝世、斯大林領導地位的確立

  (2)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張優先發展重工業

  (3)過程:一五計劃(1928——1932)——由一個農業國變成了一個工業-農業國;

  二五計劃——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工業強國;

  三五計劃——因衛國戰爭爆發而中斷。

  (4)結果——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得以確立

  2、農業集體化運動

  (1) 背景:工業的需求;1926年,蘇聯開始出現糧食供應困難;斯大林的個人因素

  (2) 〖評價農業集體化運動: 積極意義——為蘇聯的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

  弊端——嚴重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業生產力,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憲法的頒布

  三、評價斯大林模式

  1、功績:(1)國家工業化迅速實現;(2)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3)國民文化素質得到了提高;

  2、弊端:

  政治方面——(1)個人的高度專權;(2)對干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盛行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2)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企業經濟效益低下(3)犧牲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3、評價:斯大林模式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是蘇聯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和創新。在初期和戰爭時期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它不是社會主義的惟一模式,不僅不適用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二戰后蘇聯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

  一、蘇聯改革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二、主要改革活動

  1、赫魯曉夫改革

  (1)內容

  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強調集體領導原則,

  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業開始:加大農業的投入;鼓勵墾荒。

  工業方面,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精簡機構

  (2)結果及原因

  收效甚微,因為:沒有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對斯大林的功過沒作實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們的思想混亂。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內容

  政治方面:強調加強黨的集體領導,同時提出擴大黨內外民主,實行集體領導原則。

  經濟方面: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工業方面:加強對經濟的集中領導;擴大企業的自主權

  (2)改革的結果及其原因

  改革的結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終失敗。

  比較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改革:

  共同點:擴大企業自主權,強調集體領導原則

  失敗的共同原因: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對國情認識不清(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3、戈爾巴喬夫改革

  (1)內容

  經濟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開始改革。首先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重點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上是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政治改革:

  戈爾巴喬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以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作為指導思想。

  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從憲法中刪去了關于共產黨領導作用的條文。同年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要在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等等。

  (2)影響:蘇聯解體

  三、 蘇聯解體

  1、標志:1991年12月21日蘇聯的11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簽署了建立“獨聯體”的阿拉木圖協議,蘇聯實際上解體。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的職務,蘇聯歷史結束。

  2、原因: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

  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

  3、教訓:

  一定要抓好執政黨建設;要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要從國情出發;要抵制和平演變和民主社會主義的侵蝕。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相關文章:

梳理高二政治必修四尋覓社會的真諦知識點04-03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11-26

高二地理必修三學業水平測試知識點梳理09-27

高二語文知識點梳理04-04

初二語文知識點梳理08-02

物理必修二知識點07-30

化學必修二知識點10-24

高二物理必修二知識點10-08

高二數學知識點梳理01-08

初二語文常用知識點梳理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