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指導:大學生不愿下基層
針對當前金融危機下就業難的情況,人保部近日就發出通知:力爭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70%,很有趣的是,“力爭”和“70%”兩個詞搭在一起,總讓人感覺話外有話的意思。而據《信息時報》記者所了解到的最新就業信息:廣州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班上40人,只有1個人簽了合同。整個專業80人,只是簽了2個,還有3個在考慮中;廣東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某班的55人中,目前只有2到3個人找到工作。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確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糟糕很多,70%的目標很可能就是一場海市蜃樓的美夢而已!
相對于一般的學生來說,讀書不外乎就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如果讀書脫離了找工作的意義,那讀書的吸引力肯定大打折扣,因此,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這是每位學生普遍的心理訴求。但是,隨著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接近于飽和,大學生失業也就在所難免。現在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是失業,這對于嘗盡了讀書之苦的學生來說,無不是一種相當詼諧的冷嘲和冰冷無情的打擊。
就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的問題,很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把大學生的失業歸咎于“大學生不愿下基層”的聲音更是不絕于耳,在某些人看來,大學生不一定非辦公室不坐,不一定下了生產一線就丟人現眼。換句話說,大學生也是一般的人,并不因為他們讀了大學,有了高學歷,就自認為自己很高貴、很了不起。他們沒調整好心態,不愿意彎下腰來做些有失他們“身份”的普通工作,也不情愿做些沒有“知識含量”的簡單工作,他們一心出來就想找份體面點的,待遇高的.工作,恰好這時候又遇上金融危機,所以處處碰壁也就在所難免!但就筆者看來,找份好工作應該是每個人共同的美好愿望,不僅大學生才有,沒讀過大學甚至沒讀過書的人也都會有,所以,把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原因的解釋成他們不輕易拉下面子,放下身份,最終釀成失業,這樣顯然過于片面和武斷!難不成大學生把自己當成初中生來虐待,就容易找到工作了嗎?那樣的話,中國的大學豈不是統統可以關門“歇業”了!
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的創新,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離不開讀過大學的研究生、教授,博士等等。所以,大學生對整個國家的興旺發達、對國民素質的提高,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要因為現在大學生紛紛失業而對他們的存在意義表示懷疑,更不要把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都歸咎于他們的心態問題。試問一下,讓你們苦讀十幾載書,最后讓你們下基層,做些沒怎么讀過書都可以做得來的工作,甚至是體力活兒時,你們愿意嗎?你們難道不會衡量一下你們的付出是多少,然后回報又是多少嗎?那些裝著“大學生不下基層是自命清高”的思想的人,你們是否還算過另一筆帳:從高中到大學,這期間又會讓多少苦讀賢書的學子,經受與年齡不符的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磨難。即便終于跨入大學的門檻了,那高額的學費,又是多少普通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呢?筆者聽過許多“一病致貧”的故事,同樣也目睹過太多“讀書致貧”的現實。所以,簡單地認為大學生不下基層是大學生的錯的人,顯然低估了大學生讀書的艱辛程度,最后又根據官方一廂情愿的數據統計,高估了我們普通百姓的經濟承受能力。這種一低一高的錯位分析,才造成了把風涼話當成真理那樣說得“理直氣壯”!如果讀書時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不多;如果考上大學可以輕而易舉;如果讀大學的費用能像國外的那樣便宜。那么筆者認為,應該不會有再多的人對“大學生下基層”的說法有過多的不滿和抗議了。當然,大學生也有必要反思一下自身,為什么一畢業就接近于失業,為什么社會上有那么多人對我們不大認可。這是否與我們不夠努力學習,或努力學習的方向不對有關呢?不過,培養出這些多遭受社會置疑的大學生,相關的教育部門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在培養人才的機制上,在引導人才的方向上,在不斷擴招的政策上,其每個環節是否都經得起科學的質問呢?所有這些因素匯聚在一起,往往就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覺得大學生不下基層是自命清高,是眼高手低。
我們同時應該看到:失業的問題并不是大學生轉變一下心態就可以解決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一定的,其所能提供的崗位也不可能無限制地增長,但我們的畢業生卻年年攀升,一年超過一年,倘若讓失業的畢業生統統都上崗,想必也沒有那么多中高層崗位給他們,換言之,大批的大學生還會被擠下基層。因此,我們的大學生從現在起就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大學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我們的大學教育將慢慢朝普及的方向前進,大學生們不再是社會的高貴的寵兒,我們必須做好“下基層”的準備。
【就業指導:大學生不愿下基層】相關文章:
大學生就業指導06-28
下基層 講話03-07
簡述大學生就業指導07-03
大學生就業指導范文精選07-05
關于大學生就業指導07-02
大學生就業指導參考04-28
不愿將就的經典句子10-21
下基層的調研報告07-16
關于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論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