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中心研究员杨则宜教授告诉记者,科学的运动包括科学地营养补充。但目前我国专门为健身人群提供指导的运动营养师非常缺乏,大众普遍缺乏运动营养的观念和知识。
运动营养需要专家指导
杨教授长期从事运动营养工作,他说:“有人认为,‘运动后大吃大喝一顿’就是补充营养了;还有人认为‘要减肥,就得不吃也不喝’其实,这都是不正确的。“大吃大喝”、“不吃不喝”不讲究能量与营养素之间的平衡,都会直接影响到第二天的训练。
“运动营养需要专业人士指导。运动营养师主要是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健身需求的人们提供运动和营养两方面的合理化指导,在进行运动指导的同时教人们合理膳食以达到健身目的。强身健体的,增加肌肉的,瘦身塑形的,疾病恢复的,不同的健身人群所需要的运动营养指导也不尽相同。”
运动营养指导是大众健身科技含量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在美国,健身俱乐部是否配备营养师是衡量这个俱乐部是否完善、专业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我们显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运动中要合理补充水
杨教授说,“运动中补充水、糖和盐非常重要。但很多人健身时不懂得科学补水。”
杨教授提醒:首先,要注意运动前、中、后的补水,“不渴不喝”不可取,当人感觉口渴时肌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了。当汗液的水分丢失达体重的2%—3%时,运动能力就会下降。出汗造成的血容量减低会使心脏负担过重。应该每15—20分钟,补充120—240毫升水。
其次,果汁、茶、碳酸类饮料和白水并不适合在运动时喝,应该选择运动饮料及时补充能量和出汗所流失的电解质、维生素和水。
猜你也喜欢:人才如何被抢走的(人才,中国,美国,猎头,外国)
人才如何被抢走的(人才,中国,美国,猎头,外国) 美国麦肯锡公司曾把现代世界各国对各类专门人才的争夺称之为“人才大战”,在这场战争中,发达国家各使绝招,把眼光牢牢盯住了发展中国家。据国内人才研究专家估计,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0万专门人才流向发达国家。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硝烟,人才究竟是怎么被“抢”走的?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近来潜心做了番研究,总结出了全球“人才大战”的10种形式。
第一招:吸引留学人员,收割人才。
为了争夺留学者,英国宣布到2005年,要使外国留学生占到本国学生的25%;德国计划也将这一比例提高到20%。近年来,外国大学把各种教育会展和留学咨询办到了中国人的家门口。
第二招:兼并购买企业,连锅端才。
美国思科公司是个最典型的例子。在9年的时间里,它成功收购了80多家大小公司,看中的就是新兴小型信息技术企业的好产品、新技术和技术人才。
第三招:雇佣猎头行动,专猎高才。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70%的高级人才通过猎头公司调整工作,90%以上的知名大公司利用猎头择取人才。
第四招:国外设立机构,就地取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不少外国企业在中国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设立了不少附属于企业的研究机构。目前,在我国设立研究机构的已有14个国家的跨国公司,成立研究机构近百个,仅北京就有15个。拿规模最大的贝尔实验室中国研究中心来说,400多人员,96%拥有博士、硕士学位。这些机构实际上成了争夺当地人才的桥头堡。
第五招:寻机“趁火打劫”,“掠夺”人才。
不少科研人才受雇于外国公司,继而移居国外。以俄罗斯为例,至今已有1.5万科研人员移居国外。
第六招:修改移民法规,开门迎才。
移民政策的松紧涉及到国内的就业市场,不少发达国家不愿放开这道闸门,但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这些国家也遭遇了人才危机,于是近年来纷纷修改移民法规和政策,美国就于2000年将H—B1签证(允许外国专业人才来美工作签证)限额从每年11.5万人提高到19.6万人,为期三年。 猜你更喜欢:亲爱的,那不是爱情(的是,部队,两人,一人,说着)
亲爱的,那不是爱情(的是,部队,两人,一人,说着)
傍晚,林荫小道上曹倩和李洋肩并肩走着。两人都没有说话,只剩枝头的鸟儿时不时叫几声,像是要打破两人的沉默。李洋的内心可没有这么安静,早已一片混乱了。
入伍两年,昨天才从部队回来的他,今天一大清早便来到了曹倩的工作单位。他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个钟情于他,一直等着他回来的痴情女孩儿。可是,物是人非,曹倩已经在半年前订婚了。
此时的李洋内心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儿,他想问她为什么没有继续等待,却始终张不开嘴。双脚无意识的向前挪动,旁若无人的晃荡着,思绪却飞到了千里之外。
当他们还是朝气蓬勃的高中生时,他第一次见到了曹倩。一个清瘦的女孩,一头又黑又长的披肩发,眨巴这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朝着他傻笑。后来的一个晚自习下课,他看到曹倩独自一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白色束腰外套,黑色牛仔,一个斜挎包不停的拍打着,可爱极了。他大步冲上前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和曹倩有说有笑的走着,偶尔几个哥们儿过来打趣的问他是女朋友吗?他只是故意生气的大声说:“是妹妹”。
转眼间,高中生活结束了,他选择了本地的大学,曹倩却意外的去了外省。许久未联系,也未曾想起。大二时,遇到了部队征兵,一心向往部队生活的他报名了。就在出发前半个月,他收到一条陌生短信:“等到了目的地,将地址发给我,我给你写信。另外,我喜欢你。倩。”他突然地有了她的消息,手足无措的只简简单单回了一个字“好”。
在部队的时光里经常会收到曹倩的信,都是一些简单的问候,或者说着大学里发生的趣事儿。读着曹倩的信感觉像是分享日记一般,静谧而又温暖。他很少回信,因为他不敢许诺什么,只想着再等一段时间,等回去的那一刻,要把所有的感触都向她倾诉,然后注意着她的表情,等着她的回答。
然而,现如今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就送你到这儿吧,再见!”曹倩轻声细语的说着,挥着手,一如既往的温柔,淡淡的微笑中透露却以往不曾有的成熟。
“恩,再见!”
转身,离开。
李洋所不知道的是,那个偶遇的晚自习之后,有多少个晚上,曹倩故意独自一人,掐着时间,静静的在那条马路上等待着他的出现。他所不知道的是,那条表白的短信,是她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删删改改,最后在闭着眼睛做着深呼吸的同时按下了发送键。他所不知道的是,每一次寄出的信如石沉大海时,她总是自我安慰的找借口说是没寄到。
他没意识到,爱需要有回应,自始至终,他都没说一个肯定的词,喜欢、愿意、或者等我……
“亲爱的,那不是爱情!”曹倩轻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