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月光曲的教學心得體會
《月光曲》一課,講的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是貝多芬見景生情、即興創作曲子的描寫。它的意境深邃,音樂語言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教學中,我重視“感悟”,運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地學習,主動地感知,主動地領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習中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月光曲的內容,反復地朗讀和品味,并請學生帶著感情去讀,讓學生閉目想像當時的情景,循著作者的描寫,使文中的情景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這時候,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許比老師的分析講解還要豐富,還要迷人。當學生有點入境生情時,我及時加以引導,放《月光曲》的錄音,讓學生在美妙的《月光曲》樂曲聲中朗讀品味,去想像大海的變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體內容,去感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詩的意境。此時生動的語言和優美的'樂曲會融為一體,這時再讓學生聽著樂曲,請一位學生朗讀描寫月光曲的內容,再讓學生想像當時的情景,學生們眼前的景象更加具體化了,緊接著讓學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簡筆畫兒的形式畫下來,此時學生興趣很高,主動地去感知,主動地領悟,紛紛展示眼前出現的三幅畫面:第一幅畫面是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海面上灑遍了銀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大家通過展示、評議這三幅畫兒畫得怎樣,為什么,來相互豐富對月光曲內容的理解。
不同的畫面必然反映出貝多芬情感的變化,因為貝多芬用音樂傾注了自己的情感,這時讓學生看著畫面再朗讀這段話,去體會貝多芬當時的情感是怎樣變化時,學生比較容易地從音樂所描繪的那些情境,豁然領悟了用以表現這些情境的語言文字,悟出了貝多芬的情感是由平靜到激動的變化,并結合上下文能具體地說出引出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內容——貝多芬看到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像披上了銀紗,顯得很清幽時,他的心情很平靜。當他看到站在琴旁的窮兄妹倆時,他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激動起來,想到在當時的社會,窮人熱愛音樂卻沒錢聽音樂,而盲姑娘又這樣懂音樂,真是找到了知音,因此變得很激動。當學生用理解的語氣再讀這段話時,從中體會出: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苦人,熱愛大自然的音樂家。
學生能讀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過程中那種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制造氣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學生們的強烈求知欲,培養了他們敏銳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和激勵下,學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內涵,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這樣的教學設計,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語文課月光曲的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1.《月光曲》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2.《月光曲》語文課堂教學實錄
3.關于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
4.初一語文課程的教學反思
5.語文課:假如的教學設計
6.學前班語文課的教學總結
7.對語文課堂的教學評價
8.語文課堂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