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 巴金《家》讀書筆記摘抄

巴金《家》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 巴金《家》讀書筆記摘抄

日期:2023-03-14 06:45:31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巴金《家》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巴金《家》讀書筆

巴金《家》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巴金《家》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巴金《家》讀書筆記

巴金《家》讀書筆記1

  小時候讀巴金先生的《家》,覺得這是個再枯燥不過的故事,復雜的人物關系,迥異的人物性格都讓人深感煩亂。而成熟后再看,卻仿佛讀懂了一個時代,一個社會,讀出了百般的滋味。

  巴金先生用細膩的文筆刻畫出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血肉飽滿的角色:高家三兄弟,梅芬,瑞玨,鳴鳳,高老太爺??正是在這些曾經擾人的各色人物身上,我看見了一個處在十字路口的時代,復雜、糾結卻又足夠真實。我想不光是在小說中,在那樣的時代里,大抵所有角色都逃不出三類。

  守封建,不妥協:高老太爺

  高老太爺是典型的封建社會家族長,凡事我行我素。他專橫、冷酷,當他統治著這個封建大家庭的時候,他不能不選擇封建社會最傳統和有效的方式:專制。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正如他所說:“我說是對的,哪個敢說不對?我說要怎樣就要怎樣作。”為了維護他眼中高家的興旺和安樂,他一手擋去了覺新明朗的前進道路,為他早早安排了婚事,釀成了最后覺新、梅芬和瑞玨三人間的悲劇;他堅決反對覺慧參加有關新思潮的社會活動,又企圖強逼覺民走覺新的老路:娶妻生子打理家業,屈從封建;他還執意將鳴鳳嫁與馮樂山,致使鳴鳳最后為了守住清白與尊嚴投河而死。這一切的一切無一不在訴說著他的專制。他活在舊世界里,習慣了軟弱與一塵不變,所以他不愿停下看看年輕人的大志,更別提聽聽民主的聲音了。同時,他畢竟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封建禮教是他眼中老祖宗一早埋下的根,萬萬斷不得,他誓死也不向新的風氣妥協,一心拉著子子孫孫同他一塊留在封建的時代,守著祖宗,守著規矩。不得不說,高老太爺是全書封建人物中的最為典型的代表。而他的死,則代表著封建社會終將崩塌。

  在那個紛亂的年代里,“高老太爺”并不只是這一個,萬千的家庭都有他的身影。準確而言,這不單單只是一群人的存在,而是一股強大的封建力量在張耀舞爪,它阻礙著人們的思想,阻斷了社會的前進步伐。中國原本就大,各類階級各種身份參差不一,而這又是時代更迭的年代,封建泥古必然是廣泛存在的。老一輩活在自己最后的信念里,走不出舊社會,還企圖拉上家里的年輕人一同維護封建禮教,導致中國難以在一時間脫胎換骨,徹底擺脫那個魯迅先生筆下“吃人的社會”。

  可再回到高老太爺的身上看,他也不過是個受封建影響過深的可憐老人。他一心要守住祖宗的規矩和思想,排斥新風氣,逼得孫子覺民離家出走。奄奄一息之時,他愿意做出妥協,不再干涉覺民的婚事,只想讓覺民回家來,好見他一面。可見他并非鐵石心腸,他也有自己的感情,也是個疼愛小輩的家長,只是封建在他心底已藏得太深。封建社會是可怕的,而維護封建社會的群體則是可憐而可悲的。

  寧麻木、受迫害:瑞玨、梅芬、覺新

  覺新、瑞玨和梅芬三人在《家》中的輩分是相同的,但年輕的力量并沒有讓他們解脫,他們終究還是沒有逃過封建社會的迫害。

  先說覺新和梅芬,他們相戀時,覺新還是一個意氣風發、心懷大志的少年,他不僅在中國學堂里表現優異,更考慮過遠赴德國留學,他曾經可能是這個家庭里第一個擺脫封建的人。梅芬是她的表妹,知書達理,溫柔婉約,他們二人的相戀仿佛早在家人的意料中,最初的時候,大家都把希望和祝福送給了他們。可誰能料到只因他們的母親在麻將桌上吵翻了臉,二人的愛情線就被“八字不合”四字硬生生掐斷。古言有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想八字不合只是個借口,他們最終沒有走到一起只是因為雙方的家長認了死理,下了狠心。封建社會里,家長摧毀年輕一輩的幸福,包辦婚姻,難道還是鮮見之事么?一方面是家長的命令,一方面是自己的愛情,覺新這個差一點就要跨出封建大門的人,卻做出了令人失望的選擇。他放棄了初戀,屈從于家人的安排。他和梅芬愛情的結束,也是他被迫害,逐漸走向墮落的開始。因為封建制度、封建禮教,他失去了光明的前途,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失去了純真的愛情,失去了兄弟的信任,最后,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妻與子。

  還有一個女子的命運與覺新的交織在了一起,她就是瑞玨。同覺新一樣,她的婚姻也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更何況她還是個女孩子家,出身又好,受到的管束和牽制也就更多了。嫁進了高家后,因為丈夫難忘初戀,她起初很難得到丈夫的愛與關心。隨著日子長了起來,丈夫終于對她敞開了心門,可這時候梅芬又因喪夫回到了他們的生活中。身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弱女子,縱使心里百般不是滋味,她也不能表露出來,她大方忍受,依舊替丈夫操持著家里的大小事,還時常照顧梅芬的生活,沒人能懂她的委屈。后來高姥爺去世,瑞玨卻偏偏在這時即將臨盆、陳姨太用迷信封建的說法說服了早已麻木的覺新,瑞玨不得不被移到城外生產,這也直接造成了她的難產以及離世。她是個徹頭徹尾的可憐人,覺新至少還曾接受過西方的教育,有過人生追求,然而她一生都在遭受著壓迫,從出生在封建社會,到死于封建迷信。

  這三個人物代表著當時社會年輕人中的一類,大好的年華,卻最終敵不過封建的強大勢力,最終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那個時代里。

  反封建,求新知:覺民、覺慧、琴

  覺慧是高家三兄弟中最小的一個,也是最清醒的一個。總有人說他是幼稚和沖動,可正是這幼稚和沖動讓他義無反顧地走在了社會的前端,擔起了反封建,宣傳新思想的重任。

  他不像自己的大哥覺民那樣不知痛癢,他不愛整天面對著一張張受著封建毒害的臉孔,不喜歡時時受著封建禮教的束縛,不愿意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社會中,他勇于表達自己的憤慨和決心:“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所以盡管階級差異就明擺在眼前,他還是對鳴鳳動了情,找到了一份真摯的感情;雖然不知未來將要如何,但他依然跟隨自己內心所想,加入到熱情高漲的社會運動中去,宣傳新思想,抵制迫害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封建思想;當封建禮教帶走了他最愛的人,一步步摧毀了整個家庭,并逐漸逼近他,他只好選擇離鄉遠去,以追求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對于全書而言,覺慧的存在就是一縷曙光,不管現實有多黑暗,總還是有人清醒著,有人在朝光明的新方向邁進。

  有萬千個覺新一般的軟弱者,也就有萬千個清醒著的“高覺慧”。新一代的知識分子組織社會活動,宣傳新思想,不做舊社會的擁護者。他們是一代不愿再忍受壓迫和毒害的人,盡管力量微小,風險又大,但他們每個人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做些改變,只為早日帶領國家走出黑暗。

  巴金先生的《家》讓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重又走進那個忽明忽暗的時代,這個時代有死守封建,泥古不變者,有屈于禮教,麻木不仁者,有無所畏懼,宣傳新思想者。這三者彼此間都形成了對比,讓我們不禁思考,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而什么又是最為珍貴的?就我看來,最珍貴不過的是獨立的人格和一顆勇敢的心。對于殘酷的封建社會,我們不該維護,不該屈服,而應選擇獨立于其外,清醒而有追求,用一顆勇敢的心去追隨自己所渴望的明天。

  作為一個現代的青年人,書里所說的東西我們并非全不可用,獨立的人格,勇敢的心,也是當今這個社會中難得的珍貴品質。保持清醒,獨立于盲目的人群之外,方能推動國家和時代的不斷進步。

巴金《家》讀書筆記2

  匆忙看完巴金老先生的名著《家》,不敢說完全看懂摸清。故事的開始就注定是一場悲劇,只是沒想到悲劇中還殘留了一絲光明,一線曙光。也許這點正是巴金老人作品的高明之處,在揭露黑暗的同時給我們留下些許希望!

  《家》這部小說是巴金為他的哥哥寫的,并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著這一切不義的行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愿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著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說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于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義”。

  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后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后,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雖然他哥哥是這樣的不愿意死,因為他寫了三次遺書,又撕了三次,但終于寫了第四次,字里行間控訴著“我不想死”,但終究還是走進了深淵。與覺新一樣,覺新對于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無力反抗,甘愿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最后在壓迫下痛苦的死去。

  然而,軟弱是一切落后事物的共性。在覺慧等人的奮斗和努力下,在新思潮的影響和沖擊下,封建制度妥協了,落后的封建枷鎖終于被打破,新的世界正在時空夾縫中散發著耀眼光芒。

  新事物的主人是年輕一代的進步青年,它永遠散發著先進的氣息。作品中所描寫的覺慧,覺民等人,他們深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充滿朝氣,熱情奔放,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對封建制度痛恨不已。他們為了爭取自由和青春,不畏艱辛,勇敢地同封建禮教斗爭。終于,在他們的努力下,他們登上了駛向上海的航船。新思潮向他們張開了雙臂,將他們攬入懷抱。

巴金《家》讀書筆記3

  巴金老先生在序言里已經說過:“自從我執筆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對我的敵人的攻擊“這本書描寫的年代正是舊中國向新中國過度的那個階段,新文化和舊文化的交接,新思想和傳統禮教的的博弈,把這一切都放在那個時期的一個大家庭中,在這個大家庭中發生的一切變化正是濃縮了那一個時代的影子。

  老祖父,是封建傳統,封建制度,舊思想的典型代表,克字輩其中的兩個叔叔是封建制度的接班人,靠老祖父的金山銀山肆意揮霍,欺上瞞下,舊時代的惡習,人性得黑暗面的集大成者。

  《家》的故事正是圍繞著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每個人在當下這個時代自己的心結,矛盾和愿景展開的,三個兄弟每個人面對封建制度面對陋習的態度也不盡相同,覺新,有反抗的心,但是處處忍讓,用自己的人生成為了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一忍再忍,終于在愛妻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后選擇幫助覺慧離開這個家,走出了第一步。

  覺民,覺民好比蘆葦,沒有覺新的懦弱,也趕不上覺慧的激進,但確實是新青年,也是這個支離破碎的大家庭中的第一個用自己的實踐行動反抗封建禮儀教術并取得勝利的第一人!至于覺慧我覺得是是書中的高光人物,自始至終他的思想一直前進,在家庭中敢于正面反抗家中的荒謬之事,在外積極板報,傳播新思想,行為激進《家》的結局便是以覺慧去上海遠離這個支離破碎的家為結局的。

  熱血,激情不足以概括看這本書時內心的波瀾,每每看到覺慧一舉一動,每每看到覺新的萬般妥協總會想起自身的小時候的經歷,讓我覺得有的時候我就是覺慧,好像書中的人物就是自己一樣,激流三部曲是巴金老先生用鮮血凝結的作品,是經典名著,《蛙》《家》《邊城》讓我明白了看名著的意義何在,因為每個故事的背后都有一段歷史和一個時代的影子,等于在有限的生命長度中拓寬了生命的寬度,以讀書的方式增加了人生的多樣性。

巴金《家》讀書筆記4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家》這部小說是巴金為他的哥哥寫的,并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著這一切不義的行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愿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著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說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于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 “不”字。而后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后,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郁郁寡歡而死。

  雖然他哥哥是這樣的不愿意死,因為他寫了三次遺書,又撕了三次,但終于寫了第四次,字里行間控訴著“我不想死”,但終究還是走進了深淵。與覺新一樣,覺新對于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無力反抗,甘愿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最后在壓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于沖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于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于大膽反抗。最后,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進行的斗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斗,最后,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此外《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玨。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玨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其實,巴金寫覺新、覺民、覺慧是想體現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寫梅琴、瑞玉、鳴風,也是想體現那個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樣的約束和封建。鳴風倒沒什么原形,只是靈感來自于巴金家后來一個叫翠環的丫頭,寄飯在他們家,當有一個遠房親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嚴詞拒絕,后來她快樂的嫁給一個農夫,雖然很貧窮,但只有無價的快樂和幸福。鳴風是從這迸發出的靈感從而塑造了這人物,由于封建禮節約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說。而最后出嫁的婉兒,也是這場悲劇是一個替代品。

  可以說這整本書說的都是一個家庭悲劇,一個被封建禮教約束的悲劇。

  合上《家》的最后一頁,思忖良久,感慨頗多,最終寫下這篇文章,借以抒情。閉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為自己做主的覺慧,他蘇醒在五四思潮的沖擊下,成長在一個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飽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敢反抗。他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為的支配人。《獨立宣言》中曾這樣闡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覺慧“自己把幸福拿過來”正是對自己權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斷的修訂后才能得到完善,社會只有在不斷的改革之后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出現像覺慧這樣叛逆者的形象,對于社會的弊端加以發現而去反抗,社會才能得以進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對,去反抗,去吶喊的覺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和鳴鳳的愛情。即使鳴鳳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爺相愛的,即使鳴鳳知道,他們的愛是沒有結果的,就算她知道,覺慧的愛搖擺不定,隨時可能離開的,但她依然深深的愛著覺慧。其實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也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雖然這其間流了不少的眼淚,吃了不少的打罵,但畢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慣有思想操控著她,使她并不抱有反抗的念頭。不,也許是在她的潛意識里還沒有“反抗”這個定義,但當她和覺慧相愛時,這種情緒就產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愿意一輩子在公館里頭服侍你,做你的丫頭,時時刻刻在你的身邊”。鳴鳳對覺慧如此深不可測的愛,給了她難以估計的勇氣和力量。

  于是就在那一天,鳴鳳帶著覺慧輕輕的一吻和“再過兩天”的承諾,在湖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看著在黑暗中發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鳴鳳腦海中浮現……她揩了揩臉上的淚水,凄楚的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里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復平靜…… )這就是鳴鳳反抗的爆發——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沒有屈服,卻把生命獻給了真摯的愛情。這條路的選擇,也許她永遠也不明白究竟因為什么!但是,也許她明白,她是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轉讓的權利而死,她是為了反抗封建家長制而死!

  再者帶給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覺新了,《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覺新形象的塑造,覺新是這部小說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著作者對他的批判,也充溢著作者對他的同情。他是處于時代轉折點的封建家庭和禮教的犧牲品,是一個沒有著“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論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觀念。另一方面,處在“長房長孫”的他深受就道德與倫理的毒害。他的內心充滿著不安與矛盾,有著“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巴金《家》讀書筆記5

  最近正在看一篇長篇小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為偉大的作家。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后,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舍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注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并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并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著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并不象覺慧那樣沖動,有著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么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著覺民、覺慧兩兄弟怎么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斗爭并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巴金《家》讀書筆記6

  在《家》出版的那個年代,它的任務就是向整個舊社會揚起反抗的劍。而今天,按巴金的話:“我的作品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任務,讓讀者忘記它們,可能會更好一些。”我現在重新拜讀這部作品,為的是了解封建社會的一些情況,畢竟它就是一部描寫:“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

  有時候死并不可怕,也許思想沒死身體已死更可怕。兩個弟弟認為大哥覺新這種人是沒有一點希望了,是無可挽救的了,給他帶來新的希望,使他掙開眼睛看見這個世界的真面目,只不過是增加他的痛苦罷了。這正像使死尸站起來看見自己腐爛一樣。覺新是這個家里的長子,在這個家庭里又是長房的長孫。就是這個緣故,在他出世的時候,他的命運便被決定了。盡管他想去德國留學,盡管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那又如何?他的“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可悲地使他被人玩弄著,像一個傀儡;又被人珍愛著,像一個寶貝。他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當他犧牲掉許多美麗的幻想的時候,當他按祖父意愿去公司當職員的時候,當他第一次領到三十元薪水的時候,他心里充滿著歡喜和悲哀。一方面因為這是他第一次掙來的錢,另一方面而卻因為這是他賣掉自己前程所得到的代價!

  梅表姐,那個能夠了解、安慰覺新的錢家表妹。她的一生何其不幸啊!一段大好姻緣,僅僅因為兩家母親麻雀桌上一點口角而告吹。另嫁他人后受盡委屈,丈夫早逝,回娘家終日以淚洗面,最終郁郁而終。整本書,梅徹頭徹尾就是一個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訴說著一段凄哀的故事。

  其實整個封建社會,這種悲情女子又何止梅呢?

  面臨著大哥與梅表姐相同命運的覺民和琴,他們都是中國的新青年。他們清楚地知道如果誤于茍安的思想,一步輕微的退讓,就被逼著步步退讓,等退到懸崖的邊緣,回頭一看,后路就變成了茫茫的一片白色。這時候即使頓悟了自己的錯誤,也只得縱身跳進無底的深淵。于是他們反抗,為他們將來的自由與這個封建家庭拉開戰幕。他們向這個大家庭發出了怒吼,要讓它知道他們是“人”,他們并不是任人宰割的豬羊,更不是它手中的傀儡!這兩個人被愛情和信賴支持著,在那里面找到了希望和安慰,讓他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這個家庭所發出的各種威脅與手段,一切的阻礙都不能分離他們。在這兩代人中間妥協是不可能的。他們堅定這種信念,如果現在有犧牲的必要,那么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琴決不做第二個梅表姐。

  反抗最終以祖父同意取消與馮家的訂親為結局。新一代青年的力量決不是那個腐敗的、脆弱的.,甚至包含著各種罪惡的舊家庭所能抵抗的。勝利是確定的,無論什么力量都不能夠把勝利奪走。梅和覺新的時代快要完全消滅了,而讓位給另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琴和覺民的時代。

  相對于都是犧牲品的梅和覺新與同是勝利者的琴和覺民,那么有著新思想的覺慧和處于舊社會的鳴鳳又如何呢?

  鳴鳳那張美麗的臉上總是帶著那樣的表情:順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訴苦的。像大海一樣,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連一點吼聲也沒有。“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常拿這樣的話安慰自己,甚至在被打罵的時候。最后她要被送到馮太老爺家做小妾時,也只能向覺慧求救。當得不到援助時,她不得不在后花園的湖里斷送自己年輕的生命。她死了,對這個世界,對這個公館并不是什么損失,人們很快就忘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過一樣。

  梅表姐郁郁而終,大嫂因“血光之災”之說而難產而死,心愛的少女被逼投湖自殺,家中長輩勾心斗角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逼得滿腦革命思想的覺慧覺得,在這個家里一刻也不能忍耐。在兄弟與朋友的協助下,他遠遠地逃離了這個公館,在重慶向這個公館、向整個封建制度投下一枚枚的炸彈。

  時間沖走浮華與喧噪,沉淀下來的才是時代的精華。我從時間長河的沉沙中撈起這本《家》細細嘗味。也許在當今充斥著名利,競爭激烈的社會,《家》的意義與幫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這里才找到那個年代純純的革命情懷。

巴金《家》讀書筆記7

  《家》是時代的產物,它以高覺慧為主要視角,揭橥了中國傳統家庭的固有弊病,由此批判了舊日中國所謂詩禮之家的專制大家長和順從教育對青少年的摧殘。舊式家庭以禮教為綱,強調絕對服從,由此將長輩和晚輩的關系扭曲為主人和奴隸的關系,面對高一級的長輩,晚輩唯有順從,并在這種關系下,個人不能脫離大家庭,除非父母去世,才能分家另立門戶,從而限制了個人經濟和人格的獨立。這就不難理解三十多歲的人在老太爺面前自打嘴巴的滑稽情況了。這種大家庭今天很少見了,但這樣的家庭觀念還根深蒂固,從現今強調小孩要“聽話”,到父母把持子女的婚姻最終決定權,我們都能看到傳統大家長的影子來。

  令人諷刺的是,在當時軍閥混戰的時代里,且不提新的思想影響下的新青年會起來反對大家庭的任何形式的禁錮,這種家庭本身也就處在末路上,是將散未散、一有動靜就各尋出路的。這不是圣人的道德說教、大家長的威嚴和某些人的讓步能夠取笑的。

  《家》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很重,這里一半是因為《家》的社會功用而非藝術性,一半是它在小說這個文體的成長上起到的推動作用。我對這方面的內容就不過多紹介了。

  巴金提到,他的《家》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他自己的生活,而書中的大哥高覺新更是以他很敬愛的親人為原型的,且這個角色的確很有可稱道、可深挖之處。我甚至也想來動一動筆了。覺新是新舊交接之際的犧牲品,不同于祖父的老式紳士,甚至克字輩的留洋叔叔,他是新舊思想交鋒的最前線,一方面,新的思想和新的愛情召喚他昂揚,另一方面,舊的家庭和舊的生活卻狠狠地把他扯往深淵。而覺新只能擔荷生活的重擔,擔荷為人兄長、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于是他的新思想一天天黯淡下去,他的愛情也只好雪藏,他不敢去思考,也不敢去愛了。于是他只能拿出“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來緩和大家庭的矛盾,可是這樣他就不知不覺陷入了大家庭的泥沼,漸漸成為大家庭的一部分。而所謂的緩和關系,也不過是自己做出讓步,奉命結婚,奉命分家罷了,但是新的青年們,真正所要擺脫的就是覺新不能擺脫的長輩的威權!于是他只能被他想要維護的弟弟斥為懦夫,甚至成了無法挽救的人了。

  “從前做過傀儡的人,如今又來使別人做傀儡了。”覺新就這樣一點點的被大家庭吞噬,甚至在哀求弟弟聽話中,不自覺地淪為大家庭壓迫新一代的力量之一了。這樣,往日的新思想對他反而成了毒藥,

  正如文中所說的,“這般人是沒有一點希望了,是無可挽救了。給他們帶來新的思想,使他們睜開眼睛看見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不過是增加他們的痛苦罷了,這正像使死尸站起來看見自己的腐爛一樣。”于是他只能健忘起來,為了負長兄之責,卻把自己抹殺了。而他的被抹殺,更是為一個家庭殺死的。死去的覺新反而給這個家奉獻養料,則這樣的家便不成其為家,而是牢籠了。直到最后,瑞鈺死了,覺新找到了他的底線,也才覺察他死去的魂,于是他才立志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靈魂,才保護著覺慧離開這個家。

  覺新是犧牲了,這是介于梅表姐和曹七巧之間的犧牲,他雖然失去了靈魂,到底肉體活著,雖然被毀了生活,到底未去奪取別人的生活!

巴金《家》讀書筆記8

  假期里通過網絡觀看了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看過之后,心里不知道有一種什么感覺,忽然對封建社會的封建家庭非常痛恨。

  這個家中有三個兒子。大哥覺新是個典型的孝子,他求學中途回來給爺爺祝壽,當時,他有一個深愛著的人——梅。他們青梅竹馬,我本以為他們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有另外一個女子也和覺新的生辰八字相配,所以,他爺爺做主用抽簽的方法來替他決定了婚姻大事。也許是上蒼捉弄人,抽中的偏偏是另一個女子,他為了滿足爺爺的意愿,放棄了自己心愛的梅,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和那個女子結了婚。與此同時,他也舍棄了自己的學業。他是老師最器重的學生,老師惋惜的告訴他,只要他繼續學下去,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但是,就因為他爺爺的一句話“你是這個家的長子,還是早點完婚,找個營生,打點這個家吧!”葬送了他的愛情、前途和幸福。

  不僅如此,他還想讓別人也成為這樣的人,所以,在爺爺又給二弟覺民訂婚時,他竟然也去逼二弟完婚。

  他很愛他的妻子,但卻保護不了她,讓她任人擺布,聽著她生第二個孩子時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去看她,當她因為難產而死時竟不能見她最后一面卻只是默默流淚。

  我們能因為這些就憎恨他嗎?不,不能,是那個家庭造就了他的順從,他們雖然因為他受到了傷害,但他也同樣受到了傷害,而且受到的傷害更深,他才是最大的犧牲者啊!

  二弟覺民,雖然擁有較進步的思想,但意志薄弱,可是后來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哥和三弟的幫助下,終于和自己心愛的人——琴,一個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走到了一起,他可以算作《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人了。

  三弟覺慧,思想進步,意志堅定,他最初與婢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她逼得投河自盡,這件事情成了覺慧心中永遠的痛,同時也堅定了他反抗封建禮教、封建家庭、封建社會的信心,他離家出走,追求自己的生活,最終走向光明的前途。

  《家》通過三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我痛恨封建社會的殘酷現實,也同情那些被封建制度迫害的人們,同時也體會到,只有積極向上,努力奮斗,順應時代要求的人,才有光明的前途。

巴金《家》讀書筆記9

  有人說:"《家》是一個近代版的紅樓夢。"我想他只看了一半的《家》,家不僅僅是描寫了一個封建家族的崩潰,作者更主要的描寫是在于新舊兩個時期的沖突與矛盾,有一個很著名的場景,原文如下:"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里面究竟藏著什么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從這一幕里就是最鮮明的時代的沖突,祖父象征著舊時代的封建禮教,頑固,保守,而覺慧代表著新時代的"叛逆者",在本應該溫馨的家庭中卻好似敵人一樣敵對,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黑暗無恥的舊社會,壓迫了無數的人民,造成了無數場悲劇。而這個封建家族在新舊兩個時代的對抗中,誰都沒有勝利,而是兩敗俱傷,最終家破人亡。

  作者巴金自己也寫到,他寫這本書是為了控訴,為了控訴那個還依舊殘余著一些的舊社會,殘余的封建制度。如果說巴金是為了控訴的話,那么我從這本書中深切的感受到了一種對自由的呼喚,對人性尊嚴的渴望,對幸福的渴望。

  西方的文藝復興也是如此,人權與神權的沖突,就如家中新時代與舊時代的沖突,但是正如文藝復興最終人權顛覆神權一樣,新時代最終顛覆了舊時代,人們擁有了自由,擁有了尊嚴,得到了幸福。

  在巴金那樸實而深刻的文字中,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封建家族在時代的浪潮下分崩離析的悲劇。也令我們充分的感受到了新時代的美好,更加珍惜自由,更加維護尊嚴,更加珍惜幸福,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并且,我們要敢于反抗,反抗一切罪惡,反抗一切壓迫,為自由而戰!為幸福而歌!

巴金《家》讀書筆記10

  “家”,它也許是個溫暖的港灣,在你背井離鄉,飽受飄零的苦難之后,給予你如春雨般滋潤;但也許它也是個華美的牢籠,在無形之中園囿了你的身體,禁錮了你的心靈。

  巴金的《家》描寫的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舊式大家庭:高家四世同堂的家庭結構,家長專制的家庭制度以及一整套陳舊迂腐的道德規范。他以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場面為依據,寫出了他對封建禮教制度以及封建地主階級的腐朽反動本質、沒落的崩潰的過程的極為真切深刻的了厭惡。書中重點塑造了高老太爺、覺新、覺民和覺慧這四個典型形象。

  高老太爺:專制迂腐

  小說第十三章所描寫的高老太爺,在一家團聚的熱鬧景象所露出欣慰笑容,似乎很難看出絲毫的殘忍本性。但當他以舊道德來統治這個家庭的時候,封建制度和傳統道德的殘忍性就在他的人格中充分體現出來。高家主人們的嘴邊常掛著“這是老太爺的意思”的口頭禪,人們樂意利用這個專制的偶像來為腐朽與罪惡的封建制度做粉飾,似乎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掛上高老太爺的名義,就可以變的名正言順。無論他是活著還是死了,人們都可以借助他的名義來進行傳統制度的殘忍統治。小說中一樁樁血淚故事都直接或間接與高老太爺有所牽連。因為孔教會會長馮樂山要娶妾,高老太爺就在所有丫環里挑中了鳴鳳,導致了一個女奴生命的結束。也僅僅是因為他“希望有一個重孫”,覺新的父親就用拈鬮的辦法定了門親事,斷絕了覺新與梅的愛情之路。瑞玨的死,更是一種不公。她在這個大家庭中既是長房長孫媳,又是重孫的母親,人們寧愿保護死去的高老太爺,也不愿或不敢去保護活著的孫少奶奶??他活著,扮演的是專制者的角色,然而那種末世的失落感卻也始終沖擊著在他心靈,迫使他最終還是走向了死亡之路。

  妥協屈從:覺新

  覺新是封建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是怯于抗爭的“多余的人”。“家”對覺新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重負和一種難以割舍的血緣關系。他經常陷于思想與行動矛盾的極度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的他不斷地自我譴責。他理論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在感情上、行動上卻仍然留戀甚至依賴于舊家庭,妥協屈從于專制和壓迫。他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洗禮,能

  意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他也很深刻地明白,舊家庭和舊禮教躲去了他的青春和愛情,但他也只是個善良的弱者,每一次向惡勢力退讓都以犧牲別人為代價,甚至包括他所愛的人在內。

  民主勇敢:覺民

  覺民是一個略具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青年,他不滿封建禮教的束縛,曾接受新思想,在“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下,覺民意識到必須抗爭才能獲得幸福生活,于是他開創了違抗封建婚姻的先例。他為自己和琴兩個人的幸福“勇敢地斗爭”。 在覺慧的支持和幫助下,覺民的堅決抗婚和不妥協精神終于挫敗了高老太爺的威信,而取得了自由婚姻的勝利。然而他的叛逆行為僅僅停留在追求個人婚姻自主的水平上。他和表妹琴的戀愛,成為他在《家》里活動的基本內容,而抗婚也最能體現覺民的性格和他的覺悟程度。

  熱情叛逆:覺慧

  在高家中,覺慧是最早覺醒過來的,他痛苦地感到家是一個“狹小的籠”,“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墳墓”。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過來”。他敢于對抗高老太爺的旨意,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撰寫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和舊禮教,支持和幫助覺民逃婚,大膽向婢女鳴鳳表示純潔的愛情;他不怕冒犯尊長,公然揭穿他們“捉鬼”行孝的丑劇;最后又毅然地從這個罪惡的家庭出走。小說突出了覺慧熱情、叛逆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這正是五四時期受新思潮沖擊的激進青年的特征,也是覺慧這個形象給人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然而,覺慧身上也具有“五四”青年難免的歷史局限與弱點。他從封建家庭中走出來,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封建思想影響的痕跡,小說并沒有回避他的缺點,有的章節還很細致地刻畫他這種思想的復雜性。他反抗舊家庭,發展為最終出走,表現了“五四”新思潮的影響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長。

  《家》還刻畫了另外一些生動而特色鮮明的人物形象,純潔剛烈、敢于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丫頭鳴鳳,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惡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忠厚的瑞玨,勇敢地爭取個性解放的琴,以及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土豪周博濤等。

  巴金通過《家》的人物塑造以及生動的藝術畫面告示人們貌似莊嚴溫情的高公館其實是一個摧殘人的青春、意志和生命的黑暗王國。全書人物眾多,事件繁雜,但始終圍繞基本線索展開描寫,有條不紊,緊湊周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表達了作者對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以及對新一代青年的呼吁。一《家》之人,濃縮社會淺影。正如巴金所說,當一個家庭上演的是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我們看到的便不是固有的溫馨。更多殘留在記憶中的,只是對封建大家庭的怨恨與蔑視。

【巴金《家》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巴金家讀書筆記10-31

2021巴金的家讀書筆記06-05

巴金的家讀書筆記(精選6篇)05-30

巴金家讀書筆記3篇04-29

巴金作品家優秀讀書筆記范文09-26

巴金的家優秀讀書筆記心得感悟08-30

巴金家的經典語錄05-13

巴金《家》讀后感06-29

《家》(巴金)讀后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