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通用7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通用7篇)

日期:2023-03-07 11:17:57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通用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通用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通用7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 篇1

  一、初識課文,自然導入: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有了艱苦環境的磨煉,才能使人的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板書課題,理解課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可翻譯為“憂患可以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學習目標:美讀課文、理解文意、評價手法

  二、自學指導

  1、聽讀,掌握句子節奏。

  2、自由朗讀,讀順課文。

  3、結合課后注釋和有關資料,疏通重點字詞意思、文意。

  4、初步讀懂了什么內容?并將自己的學習體會與同桌交流。

  5、開頭這一段列舉了6位名人,這六個人有什么共同點?

  6、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

  1、讓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加強朗讀指導。

  2、齊讀課文,重點指導重點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檢查學生對文章字詞、句子、文意的理解。

  4、開頭這一段列舉了6位名人,這六個人有什么共同點?

  共同點:出生貧賤、歷經磨難、終有成就

  5、由此,我們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難是人生的一種磨礪,我們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開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7、請舉一個現代人經過逆境磨煉成才的典型事例。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在遭受兩耳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等音樂作品。

  8、請概括回答"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類人。

  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經得起考驗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的人)

  9、由他們經受磨難而成就大事業的例子歸納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結論,增強論證的說服力。

  10、再讀: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這一大句闡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業,必須先經受苦難磨練。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為。

  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其結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增益其所不能。

  12、最后一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人的斗志

  寫人心理狀態的變化,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13、最后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人斗志(個人)。人恒過,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14、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認為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1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6、成語"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

  17、文章的論據思路是怎樣的?(從個人到國家、從小到大、從點到面)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明了什么道理?

  (要有憂患意識、逆境成就人才、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19、本文和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它們提出闡述論點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點:都是議論文,都運用了道理論證,都屬于治國理想的議論文。

  不同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屬于道理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既有舉例論證,又有道理論證。

  四、挖掘美點

  文章有不少美點,美在哪里呢?(排比美、對稱美、結構美、論據美、思想美,美在詳略得當、美在短而精辟)

  五、拓展延伸

  1、溫總理在四川發生地震的時候,說過“多難興邦”,你認為這句話與什么有關?(憂患意識)

  2、辯論:

  辯題⑴:是否有憂患意識

  正方——我方認為不管從個人、集體乃至于國家,都應該有憂患意識。

  反方——我國地大物博、國富民安、軍力強大,不應該有憂患意識。

  辯題⑵:環境與成才(選這一論題辯論)

  正方——逆境對成才更有利

  反方——順境對成才更有利

  4、分組準備,教師指導結合名人和生活中的例子做論據。

  5、展開辯論。

  6、今天我們以“環境與成才”為辯論題目,贊成和反對的雙方都說出了各自的理由,認識到了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出人才,關鍵在于人自身的主觀愿望和努力。

  六、總結

  學了課文,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開得更燦爛、更美好,使未來的日子更幸福?(培養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長才干,有所作為)提示:其實同學們不畏嚴寒,不怕酷暑,每天堅持來上學,這種恒心與毅力讓人佩服,你們在老師眼里就是最優秀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古代科舉考試考什么內容嗎?對了,四書、五經。能具體說一說四書、五經指的是那些書嗎?(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非常正確,同學們很博學,今天我們學的這篇文章就是選自兩千多年以來莘莘學子們讀的《孟子》一書。

  二、文章簡介、作者簡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書呢?哪位同學簡單介紹一下?(《孟子》這本書是孟子與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撰寫的,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就能看出這些特點來。)

  大家對孟子這個人了解嗎?誰能把孟子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被尊稱為“亞圣”,后世以“孔孟”并稱。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們先整體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1、聽錄音范讀:聽讀注意:讀音停頓重音節奏

  2、齊讀一遍。(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突出富有節奏正音:舜發于畎畝之中(quǎn)傅說舉于版筑之間(yuè)膠鬲舉于魚鹽之中(gé)行拂亂其所為(fú)法家拂士(bì)曾益其所不能(zēng)

  3、自由讀,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學生發言(明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翻譯全文

  下面我們翻譯課文看文章具體寫了什么。

  明確翻譯步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其他資料分兩步翻譯完全文,

  (1)①第一步第一自然段

  ②倆人到講臺上指著黑板上的課文翻譯

  ③我重復翻譯一遍并重點強調一些詞語。

  (2)①第二步第二自然段

  ②倆人到講臺上指著黑板上的課文翻譯

  ③我重復翻譯一遍并重點強調一些詞語

  (3)學生通篇翻譯全文一遍

  五、研讀賞析

  疏通了文意,我們就應該分析文章。

  1、文章開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2、這六位古代賢能的人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是他們的經歷什么共同點?

  出身卑微、歷經磨難、終有成就

  3、由他們經受磨難而成就大事業的例子歸納出什么結論?(背誦)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行拂亂其所為,受磨練的益處: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那幾句是從個人角度正面進一步論述經受磨難的好處的?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愈。

  5、那幾句是從國家角度反面進一步論述論點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6、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點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7、總結:文章開頭列舉古代六位圣君賢臣起于微賤的事例。(擺事實)這些事例暗示: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緊接著就歸納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說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講道理)

  第2段: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進一步闡發上述結論。(正面)和(反面)

  最后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坎坷的經歷,卻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強人的上進心。文中也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仲尼厄而作《春秋》;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馬遷受腐刑而作《史記》;歐陽修兩歲喪父,篤而成才。司愛迪生小時候一邊賣報一邊作化學試驗。有一次,不慎在火車上引起了火,被車長打聾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后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賢們抒發憤懣而寫作的。

  六、作業:

  背熟并默寫全文

  七、結束:

  我們這節課是從四書五經開始的,就讓我們用朗朗的背書聲結束這篇課文吧,實在背不過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課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古今義不同的實詞的用法和判斷句式。

  2.大聲誦讀課文,默寫課文。

  3.理解課文蘊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設想:

  1.指導學生預習、自學,理解生字、難詞。

  2.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然后進行課文分析。

  3.結合課文向學生進行在學習上事業上要想成功,就要經歷磨難或者挫折。

  4.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發”“舉”的意義解釋引入

  先從“發”“舉”兩個詞義該怎樣解釋這一問題引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一開始就緊扣課文,激發學生思考,旨在啟發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訓練和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待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話鋒一轉:同學們表現不錯。“發”“舉”的意思,我們可以從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找到答案。

  (二)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找疑難,老師輔導

  在這段時間里,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疑問,老師走下講臺,隨時發現學生的疑問,隨時給予輔導解答。

  2.讓學生齊讀課文

  (1)老師在讀課文前明確讀的要求:

  a.讀準字音;

  b.讀出停頓;

  c.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

  (3)老師引導學生根據以下三個要求,自己評價同學們的朗讀情況,糾正朗讀中的錯誤。

  3.老師范讀,尤其應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4.再次讓學生齊讀全文

  讀的環節相當重要,它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而放聲朗讀則是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使他們心無旁騖的最好方法。通過這幾輪讀,學生對全文的內容已基本上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為隨后的“知”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第二課時

  (一)教讀第1段

  第1段的內容和寫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讀的程序是:

  1.指定讓一個男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是否符合老師所提出的朗讀要求,后進行評價。

  2.齊讀,讀出排比句的氣勢,從中悟出文章列舉6位名人的意圖。

  3.讓學生提問,引導啟發學生解答。

  4.老師歸納性提問,引導學生抓本段重點。

  開頭這段作者一下子列舉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這6個人有些什么共同點?讓學生漸漸明確:

  ①他們出道之前都曾遭受過艱難困苦的磨練,吃過不少苦頭;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顯得很有氣勢,讀來瑯瑯上口,好讀易記;

  ③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充分的論據;

  ④給我們寫作議論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二)教讀第2段

  這一段是名句,反復地讀、熟讀成誦是重點,而熟讀成誦了,就收到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效。

  1.指名一位學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后發表評論。

  2.全班女生讀,依然要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讀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師引導男生進行鼓勵性評價。

  4.提問,培養發現問題(質疑)的能力。共3頁,當前第2頁123

  5.老師啟發性板書:(附文后)

  6.讓學生合上書本,看黑板,讀出課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師擦掉板書,讓學生背誦第2段。

  8.師:以后,每當我們在學習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難,都要怎么樣去做?(引導學生背)“故天將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三)教讀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從個人到國家、從小到大、以點到面的思路,啟發、引導學生去讀、去思、去悟、去說,最后熟讀成誦。(具體過程略)

  整堂課書聲瑯瑯,學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悟到了讀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后面對困難一定不能泄氣,而要勇于面對,并設法克服;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國家,若要生存發展,都必須有憂患意識,適度的憂患意識;同時也漸漸懂得:誦讀,是學習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闡述的道理DD人才要經過艱苦磨煉,才能夠造就。

  2、理解課文說理的方法DD舉事例、提觀點、作闡述、得結論。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1、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并板書:《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二、投影簡介作者: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述《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

  三、明確學習目標

  四、放錄音范讀課文

  五、指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復朗讀,體會文意,為分析理解課文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

  提問:(1)、本段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思考:這六位圣賢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這在論證中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教師小結: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

  2、指名讀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請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為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歸納:一是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發展一個人的才能)

  過渡:文中在亮明了觀點(人要擔當大任,應當先受艱苦磨煉)之后,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看第三段。

  3、指名讀第三段

  提問:為什么人在犯錯以后才能改正?(經過了主觀思想斗爭)

  文中哪句話是形容這種斗爭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慮)

  這種思想斗爭的情況可以通過什么來了解?(色、聲)

  教師歸納:由引可見,孟子關于造就人才的觀點,不僅重視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強調人的主觀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可以設想: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嚴格執法,直言敢K的臣子,那國君就會怎樣?(胡作非為,獨斷專行……)國外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那國君就會怎樣?(安于享樂,驕奢荒淫……)如果這樣,那國家必將怎樣?(滅亡)所以,國君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得怎樣?(苦其心志……所為,即經過艱苦的磨煉)

  過渡:經過以上分析論證,作者推出最后的結論,齊讀第四段。

  二、反復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達到背誦的程度。

  三、作業

  1、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生于憂患”的理解?

  2、現代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書設計:

  舉實例 六位圣賢(排比)

  提觀點

  苦 勞 餓 空 行拂

  心 筋 體 乏 亂所

  志 骨 膚 身 為

  艱苦磨煉

  作闡述 個人→國家

  得結論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 篇5

  一、本文的作者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軻,字子輿。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也被世人尊稱亞圣。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說明道義高于一切。

  二、解釋字詞

  舜發于畎畝之中 起,被任用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被舉用

  管夷吾舉于士 獄官

  百里奚舉于市 市場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擔子,責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勞其筋骨 使……勞累

  行拂亂其所為 行:行為 拂:違反,阻撓

  空乏其身 窮困缺乏

  所以動以忍性 使……驚動 使……堅韌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過 犯過失 困于心 憂困

  衡于慮 同“橫”,阻塞,不順暢

  而后作 作為,奮起

  征于色 征驗,表現出來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在外面,指國外

  國恒亡 常常

  入則無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國內 拂同“弼”輔佐 有法度的臣士 輔佐君主的賢士

  三、文中列舉的六個人的事跡,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從他們的事跡中你能得出什么啟示?

  ☆共同點:出身卑微,都是經歷艱苦磨難后,最終成就了作為。

  啟 示:一個人若想成就一番偉業,就必須在思想、身體、生活、行為等方面經歷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四、文中論述的核心問題是“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開篇卻不惜筆墨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這六位歷史人物都是在經歷了艱難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業,開篇列舉這些人物及事例,是為了更有說服力的論述本文的中心論點。

  五、作者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務。“是人”指前面敘述的六個人,又不限于他們,還包括其他能擔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一句強調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難,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和勇氣,磨練意志。

  七、第2、3段從哪兩個方面論述了本心論點?運用了什么寫法?

  ☆從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論述的,運用了正反對比的寫法。

  八、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論述這一論點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目的:先擺事實,舉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業的例子,從中歸納出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經歷磨難,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再分析說理,說明個人成才的主觀因素,重點論證“生于憂患”,并以一簡練的對偶句,由個人談到治國;說明國家要發展,也要有憂患意識。最后歸納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九、結尾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一句獨立成段在表達上有何作用?

  ☆這是全文的警策之語。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論證說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這個結論。獨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題,又更鮮明地突出了的中心論點。

  十、作者認為“人恒過,然后能改”,你認為能改的條件是什么?

  ☆有積極進取之心,不斷的總結犯錯誤的經驗教訓,不斷改正。

  十一、作者認為成才條件源于主客觀兩種,你是怎樣看待這兩個條件的?

  ☆成才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但主觀條件起決定性作用。它可以改變不利的客觀條件,化不利為有利。客觀條件也不可忽視,有時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題目而聯想到的一個成語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處安思危

  十三、請寫出至少兩則和本文闡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窮且易堅,不墜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十四、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面對艱苦環境的磨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結合你說說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什么?

  ☆面對艱苦環境的磨難,有的人奮發圖強,有的人意志消沉,關鍵取決于受磨礪者自身,只有自我覺醒,努力戰勝困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反之則會在磨難中消沉、毀滅。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遠航,有艷陽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難能一帆風順,當你身處逆境時,這篇會給你帶來哪些啟示,你將以怎樣的心態對待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代先賢歷經苦難,最終取得成功的事例啟示我們,以積極和樂觀的心態,勇敢地迎接困難和挑戰。像一個遭遇風景的漁夫,充滿著憧憬與希望,包蘊著力量與勇氣,呼吸著成腥的空氣,撐滿帆去搏擊風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風雨的挑戰。

  十六、2008年的雪災、“512”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一次次考驗著我們的祖國。我們渴望天佑中國,但我們也深知“多難興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但我們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結合課文分析:多難為何能興邦?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經受一些考驗。當我們遭受災難之日,也是對國家、民族“苦其心態,勞其筋骨”的磨礪之時。挫折可以使我們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災難能使我們民族的斗志受到激發,凝聚力大大增強,那種戰無不勝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會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刻強有力地凸顯出來。這樣就能使我們的國家戰勝任何困難,更好地走向興旺和繁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 篇6

  課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教者:

  吳建良(武進區成章初中)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

  (1) 正確朗讀文言文的習慣,克服機械朗讀的毛病。

  (2) 誦讀文言文名段的習慣,并初步掌握一些背誦的方法,

  克服機械誦讀的毛病。

  2、通過指導學生自讀,使學生

  (1) 能掌握一定的文言詞語,為今后學好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對照頁下注釋,自譯全文,了解大意。

  (3) 明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這一深刻道理。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激趣導入。

  二、指導誦讀。

  第一步:

  1、教師提要求:

  朗讀全文,要求能夠讀得順暢,并在讀的時候初步領會

  全文大意。

  2、學生根據要求自行朗讀。

  3、教師或學生范讀。

  4、指名讀,并評議。

  5、再自行朗讀。

  6、再指名讀,并評議。

  7、齊讀。

  第二步:

  1、教師提要求:

  ① 這篇文章使用了結構整齊的駢句,請找出這些駢句來。

  ② 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來,

  并給這些駢名劃分恰當的節奏。

  ③ 領會這些駢句的意思。

  ④ 能當堂背誦。

  2、學生根據要求自讀。

  3、討論明確。

  三、指導自讀。

  第一步:

  教師提要求:

  對照頁下注釋,自譯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步:

  學生根據要求自讀。

  第三步:

  討論明確。

  四、質疑、解疑。

  五、練習檢測反饋。(練習題另附)

  六、學生小結本堂課的收益。

  七、課后討論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

  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現當代生活中的例子,具體說說自己的看法。

  板書設計:(略)

  參考譯文: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將導致滅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 篇7

  一、詞類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

  2、勞其筋骨, 勞:,使 ……勞累

  3、餓其體膚, 餓:使 ……受饑餓

  4、空乏其身, 空乏:,使 ……受到貧困之苦 5、行拂亂其所為 亂:使 ……顛倒錯亂

  二、重點詞語解釋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責任,擔子

  2、行拂亂其所為 拂:違背,逆,不順

  3、而后作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4、征于色 征:征驗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則無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國內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

  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8、國恒亡 恒:常

  9、生于憂患 生:生存發展。

  三、重點語句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句義: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餓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看到他的顏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如果國內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時時都有滅亡的危險。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堅強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6、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四、課文內容理解

  1、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通用7篇)】相關文章:

《畫》教學設計通用15篇02-20

《掌聲》教學設計(通用19篇)03-25

《軍神》教學設計(通用16篇)03-23

《春》教學設計(通用15篇)01-12

《秋天》教學設計(通用16篇)01-12

《識字》教學設計(通用16篇)03-29

《荷花》教學設計(通用20篇)05-27

《春》教學設計(通用18篇)01-12

感恩教育教學設計(通用14篇)05-24

《荷葉圓圓》教學設計(通用5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