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國學書苑在線閱讀 史記國學網站

史記國學書苑在線閱讀 史記國學網站

日期:2023-03-04 23:35:00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史記國學書苑  太史公書后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中國一本紀傳體通史。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史記國學書苑,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史記

史記國學書苑

  太史公書后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中國一本紀傳體通史。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史記國學書苑,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史記國學書苑

  《史記》內容提要

  《史記》系紀傳體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漢司馬遷著,約成書于西漢武帝征和年間。“史記”一詞,東漢之前乃一切史書之統稱,后始為司馬遷史書之專稱,原書最初被稱作《太史公書》,到東漢桓帝才改稱為《史記》。此書體例為紀傳體之濫觴,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以紀和列傳為主體,故名紀傳體,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歷史。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終,見盛觀衰”。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博學多聞, 遍游名山大川,曾從當時著名學者孔安國學過《尚書》等,其父司馬談立志要寫一部全面系統的史書,無奈生年有限,遺命司馬遷完成。元封三年,遷為太史令,主管文史資料和天文歷法,五年后,著手撰寫《史記》。然世事難測,天漢二年,漢將李陵投降匈奴,遷向武帝表示應客觀評價李陵功過,因而身陷囹圄,慘遭宮刑。這不僅是肉體上的摧殘,更是精神上的凌辱,司馬遷不堪此冤,甚至想離開人世,但想到自己的史書“草創未就”,不甘心半途而廢,權衡之后,決心忍辱茍活也要完成自己的事業,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史記》的寫作,直至臨終才擱筆。

  以個人力量編寫縱貫中國整個上古時代的通史,幾千年來,無出其右者。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而以人格的魅力作為抑揚的標準。例如對于失敗者項羽,司馬遷賦予了種種悲劇英雄人格力量,寫項羽之神勇,諸侯將“莫敢仰視”,寫虞姬項羽之別,悲歌和應,更是千古離別之冠,賺盡詩人才子筆墨,蕩盡失意之人哀腸。這使《史記》不僅成為史書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學名著,魯迅先生贊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整部《史記》,帝王將相無數,英雄豪杰無數,鴻儒碩學無數,司馬遷“想見其為人”的,唯有孔子與屈原,司馬遷欣賞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魄;屈原的遭遇,與己身之遭遇同病相憐,其恢宏之辭章,也為司馬遷所向往,融入歷史的寫作中,使其成為一幅瑰麗雄渾、蕩氣回腸、悲天憫人的歷史畫卷。

  《史記》原為完帙,但在流傳過程中卻有殘缺。《漢書·司馬遷傳》云《史記》“而十篇缺,有錄無書”。元帝、成帝時,褚少孫補作的部分,均冠有“褚先生曰”字樣,頗易區別。今本《史記》一百三十篇亦非全出自司馬遷之手,但絕大部分是司馬遷的手筆,基本上保留了《史記》的原貌。現存《史記》有三家注,即南朝劉宋裴骃的《集解》、唐司馬貞的《索隱》和張守節的《正義》。三家注原先各自單行,自北宋始將三家注散列在正文下合為一編。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有點校本。今據百衲本整理。

  《史記》作品介紹

  《史記》(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與后來的《漢書》(班固)、《后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

  史記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壁”

  史記(司馬遷編寫的中國紀傳體通史)

  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史記》取材相當廣泛,取自《諜記》、《五帝系諜》、《尚書 》、《秦記》、《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馬兵法》、《春秋歷譜諜》、《春秋 (史書)》、《國語》、《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史記》本書目錄

  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

  卷二 夏本紀第二

  卷三 殷本紀第三

  卷四 周本紀第四

  卷五 秦本紀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

  卷九 呂太后本紀第九

  卷十 孝文本紀第十

  卷十一 孝景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 六國年表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九 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卷二十五 律書第三

  卷二十六 歷書第四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卷三十 平準書第八

  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 衛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 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卷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卷四十五 韓世家第十五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

  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

  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第六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

  卷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第十二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卷八十 樂毅列傳第二十

  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卷八十九 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十一 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敘事藝術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從歷史上說,具體記錄了楚漢相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從文學上說,本文是中國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藝術杰作,文中描繪的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畫卷,塑造的項羽經典的悲劇英雄形象,對后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人物編排名實兼顧,以類相從。《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即:同樣一件事涉及好幾個人物時,在一處詳敘,在別處就略而不敘,有時以“語在某某事中”標出。這不僅避免了重復,對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

  人物刻畫

  一、注重語言,細節描寫

  《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所講的“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司馬遷提煉的,最能表現藺相如思想境界的內在美的精粹語言,是藺相如精神品質的升華,是他一切行為思想基礎,是全篇中最關重要的一名話。司馬遷為了突出這句話,先寫廉頗的驕橫以與藺相如的忍讓映襯。但沒有交代藺相如這么做的動機,作一跌宕,從而引出舍人的規諫,以舍人的狹窄心胸反襯藺相如的坦蕩襟懷,又作一跌宕;藺相如的答話,先將廉頗與秦王比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著指出連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將軍?又一宕;接著分析趙國的安全系“吾兩人”,不能兩虎相斗,又一宕;幾經騰挪跌宕,作了許多鋪墊,到最緊要最醒目的地方,才點出“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這句話來,這確實是畫龍點睛之筆。這個睛一“點”,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讀者面前聳立起來了。

  在《高祖本紀》、《項羽本紀》里,司馬遷用了許多細節語言來刻畫人物,這些語言很具有個性。例如項羽見到秦始皇南巡時脫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劉邦道歉時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足見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劉邦觀秦始皇喟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話說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寫出他雖氣象不凡,但寬宏而有大度的性格。范增在鴻門宴上召項莊舞劍刺沛公時說:“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后來當劉邦脫逃時又說:“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表現了他老謀深算的性格。

  二、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特寫相結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史記》中,司馬遷刻畫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比如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一節,這是發生在起義軍內部的一場斗爭,這場戰爭關系到反秦斗爭的成敗。宋義作為起義軍的將領在關鍵時刻卻不去救趙,理由冠冕堂皇,實際上是茍且偷安,甚至另有圖謀。作為次將的項羽看穿了他的`意圖,當機立斷,斬殺宋義,奪取軍權,扭轉了局勢。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表現了他的卓識和果斷,表現了他關懷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負國家安危重任的志氣。又有“項羽最得意之戰”——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所向披靡,無堅不摧。再看看諸侯軍的反應,“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這一仗,寫出了項羽不畏強敵的精神、無比旺盛的斗志,莫敢縱兵、人人惴恐的諸侯軍,更是襯托出了他的英雄氣概。

  三、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

  《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描寫李廣就是用的這種手法。司馬遷為了突出李廣帶兵特點,附帶寫了程不識帶兵的作風。李廣帶兵的特點是寬緩簡易“行無部伍行陣”,“莫府省約文書籍事”,近乎無為而治。程不識帶兵卻非常嚴謹,“正部曲行伍營陣”,“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乃是一絲不茍。在程不識的映襯下,紅花綠葉,李廣帶兵的特點就格外顯眼、突出。寬緩與嚴謹只是治軍的作風不同,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從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傾向性,讀者對李廣的敬慕之情也不覺油然而生。在《李將軍列傳》中,要寫李廣毫不相干的程不識就是為了襯托李廣。

  寫李廣的不幸遭遇,司馬遷又是把李蔡與李廣對比:“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其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李蔡是李廣的從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論人屬第八等,沒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運亨通,爵封樂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廣為抗擊匈奴,馳騁疆場四十余年,身經七十余戰,立下過許多汗馬功勞,連匈奴人也敬畏而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可是這樣一位名將卻“不得爵邑,”甚至還受到誣陷,終于被迫自刎。兩相對比之下,李廣的可悲命運就具體寫出來了,當時用人制度,獎懲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來了。

  四、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

  司馬遷生動具體的寫出了人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再現出緊張多變的場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將各自的個性發揮到了極致。如《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作者選擇表面平靜,實際殺機四伏的鴻門場面,讓眾多人物在明爭暗斗和彼此映襯中展示出了各自鮮明的個性。劉邦的圓滑奸詐,項羽的率直寡謀,張良的深謀從容,范增的偏狹與急躁,樊噲的粗獷豪放,項伯的善良與愚昧,傳神盡相,如在眼前。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司馬遷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緊張的場面與尖銳的矛盾沖突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在秦王的大殿上,面對秦王意欲毀約的狀況,藺相如隨機應變、足智多謀,在面對面的斗爭中計謀百出,將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里。澠池之會上,秦王借著國力強大,肆意侮辱趙王,藺相如寸步不讓,嚴辭厲色,為維護國家尊嚴,置生死于度外。面對廉頗的步步緊逼,藺相如隱忍退讓,這一點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充分表現了藺相如熾熱的愛國情懷,不怕犧牲,甘受委屈,豁達大度,能為常人所不敢為、不愿為的品格高尚、智勇兼備的形象。

  五、互見法的運用。

  司馬遷寫《史記》,既要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歷史的真實,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見法”。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幾乎交織在一起,司馬遷按描寫人物的需要,或詳或略,或補或刪,描寫人物各具性格,記述史實則互相補足,這就是“互見法”。

  如《魏公子列傳》,主要是表現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但信陵君并不是時時都能堅持做到這一點。魏相魏齊曾將范雎一頓暴打,后來范雎做了秦相,要報仇,魏齊無藏身之所。趙相虞卿為了救魏齊,解去相印與魏齊一起投靠信陵君。但信陵君畏懼秦國,未及時接見他們,結果魏齊“怒而自刎”。如果將這件事寫進《魏公子列傳》里,必然會對信陵君的形象造成損害。因此,司馬遷將它寫進了《范雎蔡澤傳》中。這樣,既突出了信陵君的性格特點,又不損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也“不隱惡”。

  六、個性化的語言,凸顯人物風姿。

  《高祖本紀》中,司馬遷在刻畫劉邦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較多的使用了語言描寫的方法,用極富個性的語言,將劉邦的形象生動的展現讀者面前。《高祖本紀》中有一段話,陳述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能“與天下同利”,并且善于用人。層疊排比,滔滔而下,顯出劉邦在取得勝利之后的志得意滿。張良、蕭何與韓信,都是杰出的人物,俱能為劉邦所用,則劉邦之才之德,更出三人之上。劉邦表面謙遜,實際上很自負。

  在《史記》的其他篇章里,司馬遷也多次使用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將人物性格刻畫的惟妙惟肖。

  《史記》中的“紀”、“傳”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散文,通過展示人物的活動而再現多彩的歷史畫面。本紀、世家、列傳中的人物來自不同階層,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市井細民,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應有盡有,所涉人物四千多個,重要人物數百名。《史記》的人物傳記之所以有如此廣大的覆蓋面,和司馬遷進步的歷史觀及開闊的視野密不可分。司馬遷本人“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報任安書》),希望借助于《史記》一書而揚名后世,實現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出于這種心態,司馬遷對那些在歷史上雖有卓越表現、終因無人獎掖而難以揚名的布衣平民懷有深切的同情,為他們鳴不平。司馬遷清楚地看到,一個人知名度的高低,乃至他是否能夠青史留名,固然和他本身的業績有關,同時也和是否有人宣揚提攜密不可分。在司馬遷看來,戰國四公子或憑借王者親屬的血緣優勢,或身居卿相之位,有的是二者兼備,他們顯名諸侯猶如順風而呼,事半功倍。“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于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司馬遷對儒墨等學派由于門戶之見排斥這些出自平民的俠客而深感不公。司馬遷在按照慣例為帝王將相立傳的同時,也把許多下層人物寫入書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記》所收的人物非常廣泛,并且都刻畫得栩栩如生。

  《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態,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不但不同類型的人物迥然有別,就是同一類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聞名的貴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別,而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風貌。同為戰國策士,蘇秦主要是一位發奮者的形象,而張儀身上更多的卻是狡詐權謀。張良、陳平同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但司馬遷筆下的張良令人莫測高深,帶有幾分神異;而陳平這位智囊卻富有人情味,沒有張良那種仙風道氣。《史記》同類人物形象之間尚有如此明顯的區別,不同類型人物形象之間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鮮明的對照,人物的個性在差異、區別中得到充分的顯示。

  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能準確地把握表現對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許多人物形象的個性非常突出。《萬石張叔列傳》突出石奮祖孫三代的謹小慎微,唯命是從。《樊酈滕灌列傳》寫到夏侯嬰時,主要敘述他對劉邦一家的精心呵護,他和劉邦家庭的特殊關系,多次提到他的太仆之職。《李將軍列傳》在描寫李廣時著意表現他高超的祖傳射藝,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馬將、射追擊者、射獵、射石、射敵方裨將,百發百中,矢能飲羽。《史記》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各具風采,就在于司馬遷充分地展示了他們的個性特征。

  司馬遷在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時,充分注意到他們的家庭出身、文化教養、社會經歷等各方面的因素,恰如其分給以表現,不但展現出人物的個性特征,而且對形成人物個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顯示,有時一開始就為人物性格的發展作了鋪墊。蕭何是刀筆吏出身,故能謹守管鑰,因勢奉法。陳平年青時貧而好學,所以始終有讀書人的氣質,見識高遠,在皇帝面前對答如流;周勃最初從事雜藝,沒有什么學問,執政之后就顯露出知識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樊噲發跡前以屠狗為業,成為將軍以后保留那種莽撞豪爽之氣,他大塊吃肉,大杯飲酒,對劉邦、項羽也敢于直言直語、大聲大氣。竇嬰是一副老年失勢的窘態,寫田蚡則是少年得志的猖狂。總之,影響人物個性的許多重要因素,司馬遷都充分注意到,《史記》中的人物都是按各自的方式說話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齡、身份和教養。

  《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各具風貌,各有性格,同時,他們身上還表現出許多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即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并對后代產生深遠影響的某些共性,這是《史記》在刻畫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史記》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知恩圖報,以德報德。蘇秦之于宗族、朋友,劉邦之于蕭何,陳平之于魏無知,韓信之于漂母、亭長,王陵之于張蒼,都是受人之惠而報人之恩。類似這樣知恩圖報的人物在《史記》中有一大批,他們百倍、千倍地報償恩人,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負人。

  二是以牙還牙,以怨報怨。這是和知恩圖報、以德報德相對應的一種行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廣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賓客,采取的都是這種做法。

  三是士為知己者死,為報答知遇之恩而赴湯蹈火,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是知恩圖報的升華,是它的極端形式。司馬遷在《刺客列傳》和《報任安書》中兩次提到“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他本人是贊成這一信條的。《刺客列傳》中的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人都是為知己者死;《孟嘗君列傳》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傳》中的侯嬴,《張耳陳余列傳》中的貫高,也都是為知己者而死。《史記》人物形象還普遍存在寶貴還鄉的想法,這是他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史記》描寫了許多人衣錦還鄉的場面,蘇秦、劉邦、司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傳記都有這方面的記載。

  《史記》中的人物既有鮮明的個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與個性完美的結合。有許多人物所做的事情相近,但是怎樣去做,卻是各有選擇,各有方式。同是衣錦還鄉,韓信顯得雍容大度,不計私仇,主父偃卻心胸狹小,報復心極強。同是知恩圖報,豫讓、貫高先是忍辱負重,頑強地活下去,關鍵時刻又死得極其壯烈;而侯贏、田光等義士,卻是痛快地以自殺相謝。人物的共性寓于鮮明的個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采用多維透視的方法,筆下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動豐滿。李斯這個人物,司馬遷反復刻畫他外似剛愎而內實游移的矛盾狀態:在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的形勢下,他想知難而退,卻又貪戀富貴,下不了決心;在趙高廢立之際,開始像是要以身殉國,經趙高勸之以利害,馬上退縮妥協;對于秦二世的無道,本想犯顏直諫,一旦二世責問,立刻茍合求容。李斯的雙重人格表現得非常充分,一個內心分裂的可悲形象躍然紙上。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時對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給予充分的重視,多側面地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國學書苑】相關文章:

談國學國學書苑06-30

論語國學書苑06-28

禮記國學書苑06-28

周禮國學書苑06-28

周易國學書苑06-28

中庸國學書苑06-28

爾雅國學書苑06-28

尚書國學書苑06-28

國學檔案書苑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