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設計中的設計觀后感
《設計中的設計》由原研哉著,朱鍔翻譯,于2006年11月1日出版,是由設計大師原研哉解釋并闡述關于設計的思想和原理的經典之作。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觀看設計中的設計觀后感,希望你們喜歡!
觀看設計中的設計觀后感篇一輕啟頁扉,作者原研哉是一名知名的平面設計師。說實話,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對日本的印象是無所謂好與壞,具體一點的印象比如萬人離場無垃圾遺留,公共場合嚴守規范等,但這對我我吸引力不大,社會公德的進步是靠時間的積累,無需逞一時之急。
作者先從設計的由來講起,在工業化的時代,人們由于逐漸不能忍受粗制的工業品替代手工品的精致優雅,設計也就隨之產生。由設計的產生我們可能會問一個問題:設計是什么?關于這類問題有些人會很不屑一顧,有些人會覺得很坑爹,覺得坑爹的人相信我們的感覺是差不多的。我們通常有這種感受,學數據庫會有人問:數據是什么?作為一個人也有人問:人是什么?我是誰?通常這類問題都比較難以回答,而且通常沒有完美的答案。如果通過解釋就清楚知道數據是什么,那么就不會有人為了數據庫編程而焦頭爛額;如果一句話就能知道人的真諦,那還要漫長的人生干什么。《論語》有云:朝聞道,夕可死矣。這并不是叫人問道后就可離世,而是旨在說明問道的重要性以及求道的艱難。
話回正題:設計是什么?我認為對大眾而言,設計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對設計師而言,設計是對社會生活的敏感與好奇。保持一顆對生活的敏感與好奇之心或難或易,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設計師,生活本身就蘊含著無限設計的可能。書中對設計的定義是無限寬廣與深邃,而我們平時看到的VI設計、UI設計等只是設計的一種表現而已。
RE-DESIGN章節陳述到一些生活用品的再設計,將CD播放機設計成換氣扇的造型,每次播放音樂都使聽者有一種期待,感覺音樂是迎風而來,這對聽者來說是一種享受。另一個更為可愛的設計,將卷紙的圓形內紙筒設計成方形,這樣卷出來的衛生紙呈四方形,當拉動卷紙時會發出咔咔的聲音,所受的阻力會提醒使用者用了幾節紙,起到節約資源的作用。雖是簡單的一些小變動,但在其中可以看出設計師對生活的用心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我們不喜歡粗制濫造的生活,但是如果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保持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知心,我們同樣可以設計自己的生活,一不小心可能就設計了自己的人生。
書中對日本世博會的設計也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日本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讓我敬佩。對于日本世博會的設計,設計師順隨自然,不進行過分的人工干預,甚至將展館場地設在森林中,森林就是呈現給觀眾最好的樣本,這在世博會設計中是罕見的。人來自于自然,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大自然的喜怒哀樂都與人息息相關。我們生活在高樓林立的環境中,很多人估計都忘了大自然長什么樣,忘了春夏秋冬。我的一個朋友曾經還把甘蔗幼苗當成了蒜苗,我們有時候離自然太遠,又談何和諧相處呢?
以前聽于丹教授在接受訪談時談到自己的經歷,當一個七彩轉盤飛速轉動時看到的竟是白色,我還沒有做過類似的實驗。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地圖,日本的設計接納了世界各國的設計,最終演變成了這種簡約、淳樸又精致的風格。煙花易逝,繚亂之后又復歸平靜。世間萬物也像一個轉盤一樣,轉著轉著不知不覺又回到了原點。
對設計而言,今天流行抽象,明天流行精致,后天可能是扁平化。以往表述自己很迷惑很無奈很隨意,現在通通可用一句話表示:我也是醉了。不過試問世間哪個人不是醉著的呢?個人擁有的信息量永遠也不能與潮流信息量持平,如果只是一味追趕,可能就忘了為什么出發,“莫忘初衷”也是一個比較流行的詞。所以不要總想著趕上潮流趕上時代,我們總是會比潮流慢一步。有人說教育如果只是教人趕上時代發展趨勢,那么這個教育是失敗的。
那么在變化的大流中有沒有一些不變的東西呢?答案是有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設計來源于生活,也歸于生活。
觀看設計中的設計觀后感篇二對設計的重新審視是我讀過這本書的最大收獲。幫助我解開學習設計過程中產生的一個又一個的迷惑。
這應該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設計書,或者說是帶你進入到另一種更輕松的狀態去了解設計,設計是什么,怎么去設計等等……
透過這本書,我們還能了解到,想原研哉、深澤直人等為代表的日本設計師們是怎樣看待設計、詮釋設計、做設計。
讀完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自己一直以來都把平面設計理解得太狹義了,完全不能明白什么是設計,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提示,僅是提示。
很早以前就聽過設計來源于生活,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得到更高品質的生活,為其服務。但是原研哉以一種聊天的方式,輕松的告訴我,要去感受生活,從各種角度去觀看世界,然后,作為設計師,習慣性的把這些運用到生活中,就是設計。多簡單的道理,可現實生活中的我要不是把它想得過于高不可攀就是把它想成就是一種技術。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我們要更多的去感受生活,洞察周圍,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其實有時候我為平面設計有些打抱不平,因為一旦提到平面設計,人們就認為僅僅是什么海報制作,商標設計,甚至于是宣傳單制作。或是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平面設計是什么。書中對平面設計的理解應該是比較到位的,我也愿意接受這樣的定位:實際上設計師并不是一個功能單一的職業。在今天,隨著媒體的多元化發展,信息量的迅速增加和傳播速度加快。傳媒環境也相應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面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現在,傳媒是什么?信息是什么?設計的職能是什么?這些問題若得不到解決,設計的力量將會越來越被忽視。發展太快,人們來不及形成新的審美意識。我們要做的是停下倆,側耳傾聽。在今天,設計理應對所有的傳媒領域都有發言權,應該通過傳媒去把握事物的本質,向社會傳達出相應的信息。馬歇爾·麥克盧漢說過,媒體其實是一種信息,新媒體中蘊含著的是新的傳媒觀念。媒體本身并不具有創造性。設計應該在所有的媒體中都能發揮作用。媒體進化,設計也應隨之進化。
設計不是隸屬于媒體,相反,它的作用在于探尋媒體的本質。媒體越是錯綜復雜,設計的價值就更為清楚明了。
說道創造力,書中提到:也許未來就在面前,但當我們轉身,一樣會看見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積累了雄厚的資源。只有能夠在這兩者之間從容穿行,才能夠整整具有創造力。對呀,這跟哲學上所說的意識來源于物質是想吻合的。如果沒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我們就沒有素材,元素去設計。而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是說的,當我們通過了解吸收“雄厚的資源”,我們要為更美好的明天而設計,沒有過去,我們怎么能夠知道未來的方向在何方呢,怎么才能知道,本國的獨特優勢和獨一無二的設計元素呢。時代一直在前進,社會一直在發展,可當我們回望歷史,還蘊藏著巨大的可以利用的資源,我們處在今天,我們生活在今天,是歷史與未來的夾縫處。如果我們退出來看,歷史也飽含著創造的源泉。尊重歷史,創造未來。
在舊事物中發現新的方向,深入未了解得東西。
不得不提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常常學到一個階段,自己會感到迷惑,想不通之類的,我現在倒是覺得迷惑不能算是一件壞事兒。為什么呢,首先你為什么迷惑?迷惑其實就是腦子亂,各種思緒太多,想的東西太多,或者對一個東西入戲了。也是因為你為了一個問題想得更多更深,因為你又向前邁了一步,所以正如書中所說,迷惑不是倒退,其實你一直都在進步,只是階段性的進步,就想上樓梯一樣,上到一個高度,就要停一下,就會有一段平旦的距離,穿越這段距離猶如穿越大海,而這個時候你又有漫長的時間去消化上升到這個高度所得到的新的東西。等你一直默默堅持到某一個點上,所謂的靈感突然來找你了,你對事物的理解又突然間上升到新的高度,你進步了,而你又將進行一次遠揚。這時認識的正常發展規律,我對此深有體會。永遠不要放棄,不要覺得孤單,不要覺得迷惑,只要你在堅持,你離勝利就又近了一步。
說設計,我怎么也不能不想到創意,創意的重要性。可是我們對創意的理解又有多少呢?以前只知道創意是獨一無二的,新奇的。可是怎么能夠用年少輕狂的心去更深層次的理解其本質呢。原研哉郵局或說得很中肯、很樸實、很厚重。
創意并不是要讓人驚異于它的嶄新的形式和素材,而是應該讓人驚異于它居然來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斷地開發出這些創意才是真正的設計。
書中佐藤雅彥與出入境章給我印象頗深,最喜歡其作品帶來的那一份“感動”。佐藤雅彥經常研究“溝通的根本”這一問題,并在創作實踐中對其發起挑戰原研哉稱把以這個問題為核心在人們心中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成為“感動的萌芽”,正是“感動的萌芽”正式我們在進行設計時不可忽視的原理。佐藤的設計方案是出境印章上是向左飛的飛機,入境章上時向右飛的飛機,由此,出入境手續一目了然。想不到的人不會有什么,沒想到的人心中肯定會很驚喜,以至于在腦海中留下難忘的印象。游客可能會因為這個章更加喜歡這個國家了。設計的作品就要起到和受眾溝通的效果,讓受眾感受到關心,體貼,感動。佐藤雅彥的出入境印章設計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常可行的互相溝通方式。我們不應該成為互相溝通的失敗者。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幅畫。它傳達的事一種理念,地平線上空無一物,但又蘊含所有。從地平線出發,可以看到天地間所有的景象。這時一種價值觀,也是無印良品我秉承的理念。這條地平線非常完整,干凈利落的將畫面一分為二。雖然是廣告物質形態的海報,他確承載著無印良品未來的巨大容器。又想起了中國文化里的,有容乃大。回想之前,我只是看到了簡約設計的形式,想得簡單,卻不知道簡約后面蘊藏的巨大背景,汗顏啊。簡潔不是沒有內容,而是應為有太多的'內容想迫不及待的想傳達給你啊。
透過這本書稍微還了解了一點設計的發展史,特別是日本的設計文化。對平面設計有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需要學的還很多,這本書還會再看的。溫故知新。
觀看設計中的設計觀后感篇三當我拿到這本書時第一想法就是把他認真仔細的看一遍,去和大師握手,一起去感悟設計的博大,一起傾聽世界。
這本書是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的著作,他為我們寫了本相當于是大眾的讀物,讓每個人都能看,都能了解設計這個門路怎么去走,怎么去走好著條設計之路?大師還邀請了一些對設計感興趣的設計師一起觀望設計世界。
在這本書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腳踏實地,就能走好設計這條路”。原研哉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因為讀完這本觀念設計書而感到越來越不懂設計時,這并不意味著你對于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時間里又往更深出邁進了一步。’這句話對我的感觸很深,當我剛開始看這本書時跟本不知道講的什么,可以說看不懂,但當你結合生活來看時就不難懂了,看第一遍不懂,再看第二遍......直到看懂后感覺設計是如此的有味。時界的本質是物質,一切東西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設計也不能脫離時界的物質而單獨存在,設計出來的東西要有自己的個性,在共性中去發揮自己的思維創造個性。思考是最主要的過程,也是個最痛苦的過程。
讀過《設計中的設計》之后讓我從新認識了設計。‘設計部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我理解的這本書第一是從大眾的眼中的設計產品,其次就是設計背后的想象力和觀察能力。原研哉的設計我們從日常生活,雜志,版面,網絡等等一些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一些設計介紹。通過這些我可以看出,這中設計不僅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在其中蘊含了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日本的一些產品之所以賣得的很好,我想這就是其中的一點吧。日本式建筑,和日用品都有一種簡單而深遠的意義。在這一書中原研哉還為我們介紹了‘信息建筑的思維方式’、‘無中生有’、‘設計與藝術’...其中設計與藝術給我印象最深,在這里他就闡述這樣一個觀點‘所謂設計,就是將人類生活或生存的意義,通過制作的過程予以解釋。此外,藝術也經常被認為是發現新人類精神的有效途徑’。更有一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圖片,婦幼醫院棉布標識--干凈的白色棉布,無論是從色彩還是質感上,都讓人有了不同的溫暖感受。
這本書不管從哪方便來看待它,它都是一本值得去品讀的好書。這本書在不斷的提醒我們,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人們應當保持一種純凈的心境。原研哉的實踐告訴我們,設計也是一樣,雖然常常不可能避免地與商業相關,卻不能成為市場利潤的奴隸。這樣,設計才能積極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設計中是設計才不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