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內容營銷的新玩法
這是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消費者接觸到的信息遠多于他們能夠或愿意加工的信息,他們時刻處于一種信息接收超負荷的狀態,這導致信息不再有價值,真正有價值的是注意力。網絡營銷人應該使用怎樣的策略,才能讓輸出的信息不被用戶當成噪音過濾掉?小編認為你必須了解消費者大腦認知策略的變化、消費者常用的信息過濾器是如何運作的,他們對信息的偏好及使用邏輯。
一、大腦認知策略:從“做減法”到“做加法”
在印刷時代,我們用紙質工具記載知識和想法,但紙張既昂貴又浪費空間,所以出版機構通過專業的“把關人”(通常是編輯)將知識進行簡化,呈現在期刊、圖書等媒介上供人獲取。
這時,大腦認知世界的基本策略是過濾、篩選,即通過“做減法”來獲取知識。知識的形狀呈“數據-信息-知識-智慧”的金字塔形狀。互聯網時代,情形改變了,電腦儲存信息既海量又廉價,大腦認知策略變為對知識的鏈接,人們通過“做加法”來獲取知識,知識的形狀呈蜘蛛網狀。
什么是對知識的鏈接?比如,當我們想知道“營銷”的含義時,我們會在維基百科上閱讀“營銷”這一詞條,詞條內容里許多相關詞可以點擊跳轉,關聯到諸如“消費者”、“重復購買率”等詞條,并且每一個詞條后羅列著系列相關文章可供查閱。你最初的目的可能只是想獲取“營銷”的含義,最后卻發現自己通過無數的鏈接到達了烏瑪小曼的某篇文章里。就如戴維•溫伯格所言:“思想是可以超鏈接的,只需輕輕一點,就可以從一個觀點跳到另一個觀點。”
二、信息過濾器:從“把關人”到算法推薦/社交過濾
互聯網學者克萊·舍基認為,信息超載存在已久,當人們感覺對信息不堪重負的時候,其實是我們的過濾器失效了。
即便是在500年前,一個正常人窮其一生也無法讀完已有的人類典籍,但在紙媒、廣播、電視媒體時代,信息的過濾器是“把關人”(gatekeeper)。他們或是個人如記者、編輯,或是某個媒介組織,他們會對信息進行篩選、過濾,就像一個過濾器,大量的信息還未能到達大眾面前就被截流了。而在網絡時代,“把關人”逐漸喪失權威,每分每秒都有大量的信息產生,人們如何讓自己不被海量的信息淹沒窒息?
技術開始扮演過濾器的角色。技術主要分為兩類:算法機制和社交機制。算法機制通過計算機強大的記憶能力和處理能力,通過對用戶閱讀習慣、偏好的計算,為用戶進行個性化推薦,比如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資訊平臺。而社交工具則將朋友、同事或我們尊重的人作為衡量標準,幫助我們找到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
三、信息流向:從“沉默螺旋”到“回聲市集”
“沉默的螺旋”是指當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時,如果發現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歡迎,就會積極參與發聲,反之,當發現觀點受冷落時,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如此便進入螺旋循環,優勢意見愈發強勢,其他意見則逐漸消失。
互聯網時代,受眾卻在擺脫“沉默的螺旋”。無論他們的觀點多么乖僻,總能找到擁有同樣聲音的人,甚至意見領袖,就像在豆瓣你甚至能看到諸如“Anti-Parents (父母皆禍害)”小組且人數超過10萬,和一些非常小眾的歌手、導演組群。
以個性化推薦和社交推薦為主的信息過濾器加劇了這一趨勢,我們更像身處一個“回音的市集”,在這里我們聽到的最多的是和自己相同或相似的聲音。意見領袖的作用愈發突顯,在某一個垂直領域中,他們成為極有價值的信息源。
四、信息過載時代,內容營銷應該怎么玩?
不推銷產品,而是分享觀點
信息過載時代,消費者處于一種信息接收超負荷的狀態,他們接觸到的信息遠遠多于能夠或愿意加工的信息。有價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同時,伴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選擇有限商品的'時代過去了,傳統的營銷模式將產品信息強推到消費者面前的行為開始失效,很多時候,不痛不癢的產品信息只會被他們當成噪音過濾掉。
如前文提到,互聯網時代大腦認知邏輯是“做加法”,觀點在跳躍的鏈接之間逐漸強化。品牌想要攻占用戶的心智,需要披上觀點的外衣。官方的發聲也許會像飄蕩在高空中轉瞬即逝的云朵,但意見領袖的聲音卻像植物的根莖深深扎進用戶的心智中。意見領袖活躍,自帶流量,更加中立可信,并且在價值觀和信念上與消費者更相似,具有參照價值。 共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