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集錦15篇
端午節的習俗11.賽龍舟
賽龍舟,是湖南地區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已不見蹤跡。在這之后,人們把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來作為紀念屈原的一項重大活動,用意是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現在的賽龍舟已被列入國家的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都會舉行“屈原杯”龍舟賽,湖南每年也會在端午節前后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讓賽龍舟盛傳于世。
2.包粽子、吃粽子
每到端午節前,家家戶戶都會買來2至3斤糯米,在里面放入堿、紅棗或綠豆,扯上幾根麻繩,拿上幾張小椅子,大家一起坐在家門口包粽子。這個時候,那些手藝好,包出的粽子有棱有角的姑娘、大嬸總會得到街坊鄰居的一番夸講,而不會包粽子的就會躲在一旁觀看、學習,準備等到來年的端午節來一顯身手。粽子包好煮熟后,在端午節這天,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家的粽子送給街坊鄰居們品嘗,自家包的粽子一般自家都吃不到,吃的都是別人家送來的粽子,而且吃起來也顯得格外香。現在的粽子品種多起來,購買起來也方便,包粽子習俗也在慢慢失傳,大家都更加懷念兒時的香粽。
3.做咸鴨蛋
自己動手做咸鴨蛋也是在端午節前經常看到的。大人把買回來的新鮮鴨蛋先用鹽水泡上一段時間,再在上面敷上黃泥巴,等到端午節這天拿出來食用時,那種蛋黃被腌得金黃金黃、往外流油的咸鴨蛋最受歡迎。不過蛋黃好的咸鴨蛋一般蛋白比較咸,我們經常是將蛋黃一個個悄悄吃掉,剩下的蛋白部分就成為了生性節儉的父母們的專利了。
4.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5.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現在的長沙市民至今還保留著用艾葉給小孩洗澡,以驅瘟祛毒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2今天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五月五日。午飯后,我們一家人去閩侯竹岐的金水湖看龍舟比賽。
在去祝祺的路上,天空突然布滿了烏云。很快,開始下毛毛雨。當我們到達比賽場地時,湖里已經擠滿了人。當我找到座位時,四艘船已經準備好開始比賽了。湖中央有四條軌道,軌道上有四個浮標。誰先拿到浮標上的旗子,誰就是冠軍。
比賽開始了。四艘船一起沖出起點。只聽得鑼鼓喧天,第二、第三只船就占了第一、第二席。
沖刺開始了。第三艘龍舟和第二艘龍舟并駕齊驅。最后,兩艘龍舟幾乎同時到達了終點線。只有當第三艘龍舟的船員把槳舉過頭頂時,他們才知道第三艘龍舟贏了。
預賽結束了。從前四場預賽中選出的最后四支隊伍將進入決賽。我無法把目光從它身上移開。只有一個彩色耀斑從湖里釋放出來。比賽開始了。成敗在此一舉。四艘龍舟都沖出了起點。在最初的300米中,四艘龍舟在湖上并排行駛。
只剩下300米,四艘船開始沖刺。第一艘和第四艘龍舟慢慢地遠離了另外兩艘。第三名只剩下100米,第四泳道的龍舟突然加速,最終以3~4秒的優勢獲得冠軍。
我認為:贏得冠軍的隊伍一定是一支團結的隊伍。
端午節的習俗3端午節是我喜歡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里,人們會舉行各種活動。如劃龍舟、包粽子……下面,就由我向大家講講包粽子的步驟吧!
包粽子首先要準備的就是材料。我們買回了粽葉、黃豆、瘦肉、蔥……先把蔥放到鍋里炒熱,半熟就可以拿上來了。再把綠色、棕色的粽葉放入水中泡上幾個小時,然后再把粽葉放進鍋中煮。記住,一定要滴幾滴油才不會太黏。
材料準備完畢,接下來就是包了。我和外婆各拿起一片粽葉包了起來。我們先找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凸出來的一面是粗糙的,是用來綁粽繩的。凹進去的一面是光滑的,是用來包料的。包完料以后,就是最難的一步了。只見外婆把粽葉剩下的部分壓下去,再把兩邊摁進去,再往內折,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啦!每次我都會在這步驟上用上近五分鐘時間。外婆鼓勵我:“加油,別灰心,你一定能成功的!”在外婆的鼓勵下,我終于學會了,真是太高興了!
粽子包完了,接下來就是綁了。我把粽繩纏在粽子上,在上面繞了兩圈,又綁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一個完整的粽子包好了!
我們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煮。不一會兒,粽子的香味就飄進我的鼻子里了。
等到粽子一拿上來,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吃了起來。哇,好香啊!自己做的東西太好吃了!有了這次經歷,我終于體會到了蘇聯高爾基說的“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這句話的真意了。
端午節的習俗4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俗稱端陽節。有趣的是,在多姿多彩的端午節習俗中,其中的一些習俗與花草有關。
斗百草:舊時端午節盛行的一種游戲。是日,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采集各種花草比賽草的多寡韌性和奇特,或對花草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無日,四民并踏百草,有又有斗草之戲。”
簪榴花:端午節時,婦女要戴榴花于鬢發以作飾物。《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清代《大興縣志》載:“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靈符,簪榴花。”
配香囊:端午時,姑娘們要精心繡制玲瓏剔透的衣香粉包或香囊,內裝芳香濃郁之藥用植物如白芷、丁香等,用于清潔避邪。姑娘們配香囊在衣裙上,陣陣馨香沁人心脾。
射柳:原木是遼呆端午習俗,端午日,以柳條插如土中,上系手帕,有“向導”引駿馬先走,其他武職人員隨之出發,到一處,聞金鼓齊鳴時,各開弓射柳,射斷柳枝者受賞,這不中者受罰。
插白艾:白艾,俗稱艾嵩,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采艾于戶上,并用艾葉艾根把做成老虎樣子的艾虎掛在門楣中央,以避邪。明代《山趟肆考》一書記載說:“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以戴之。”
懸菖蒲:菖蒲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高30多厘米,喜生于山間石礫處,含有揮發性甘油,有提神通竅殺菌的作用。每逢端午,人們有的把菖蒲做成寶劍形的蒲劍掛在屋檐下,有的用菖蒲燒水洗澡,以消除病毒。至今我國南方許多地區在端午節時家家仍有采菖蒲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5同學們,你們聽過這樣的童謠嗎?“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寫的就是我國傳統佳節端午節。
說起端午節,你們知道是為了紀念哪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嗎?他就是屈原,他被別人陷害,被迫跳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所以就在這天把粽子扔進汨羅江,喂飽魚蝦們,不讓魚蝦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端午節這天,我們還要賽龍舟,是為了撈起屈原的尸體,可是沒有撈起來。屈原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我們只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才一直這么做的。
我們合肥過端午節,每家的長輩們都會準備很多的材料,包很多不同餡料的粽子,還要去菜市場買艾草,掛在自家的門窗上,艾草是可以驅蚊避邪的。
端午節每家人都聚在一起吃飯,很有氣氛,而且讓我們這些小朋友們,還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看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
端午節的習俗6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節有許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許多風俗,好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非常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的習俗7端午節的習俗聽說汨羅江因為屈原選擇這里做長眠的所在,天天都有人扔粽子到河里,江水都發臭了,不知道屈原的魂魄受不受得了?
每年都會舉行的劃龍舟大賽,從練習到正式比賽,天天敲鑼打鼓的,不知道屈原的耳朵是不是受得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天也是詩人節。屈原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對后世的影響有這么大?知道自己的自殺是錯誤的示范嗎?
太多的疑問,想問屈原本人了,希望他能跟我托夢一下,把我心中的疑惑解答清楚,不然我好難受啊!
端午節的習俗8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大開了一個眼界,對包粽子有了新的認識。
我乖乖地坐在姥姥的身旁耳濡目染,簡單的包粽子還能難住如天才般的我,我認為我自己能夠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的粽子是非常的不容易呀!
終于開始動手了,我激動的心也燃一燒了。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姥姥的樣子也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最底下放了一個又紅又大的一顆棗,再用已經浸泡好的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非常得意,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了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姥姥替一我解了圍---弄掉了一些米,我這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了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菜一碟,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我接過了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一圈,我還認為姥姥包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一不小心拉了一下繩子,只聽見"嘩啦"一聲,粽葉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落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粽子在姥姥手中誕生,可我連一只都包不好。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三只。
粽子熟了,我吃著自己做的可愛的粽子,我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和快樂。
端午節的習俗9幾千年前,見逐而作《離騷》的屈原先生,懷著一腔愛國熱情,懷抱對祖國沉淪的悲痛,跳進了滾滾江水之中。人們為紀念這位為人敬仰的愛國志士,每年的農歷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會向江中投擲粽子(葉包飯,飯夾棗)。久而久之,這便成為一個習俗,而這天也被命名為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激發人們愛國熱情的契機,每每打開粽子,眼前就會情不自禁地浮現一份流傳千古的愛國忠魂……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端午節已不再屬于中國,在不久前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布的新一批文化遺產中,端午節堂而皇之地成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不禁讓眾多華夏子孫大跌眼鏡。咱們在得知這條消息之后該做些什么呢?抱怨聯合國相關機構處事的不嚴謹?批判韓國對歷史的歪曲?或是為“粽子”的專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應該反思……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在這期間,有許多值得沿襲的傳統和文化。當然,咱們的思維不能一成不變,要進行適當的篩選,適當的改進。但將它們統統淡忘是萬萬不可的,有人會說:咱們每年也都在過端午節,不能算淡忘。這話聽起來不錯,可是仔細想想,咱們除了在“過”端午節之外咱們還做了些什么,還由于節日有過什么樣的心靈觸動嗎?節日總歸是要過去: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樣消磨一天的時間,只是食譜變換,增加了一道“粽子”,還要被挑三揀四。這就是中國的端午節,也許人人都會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為他投入江水時飛濺的愛國情緒所震動?咱們正在腐化歷史的精髓,壓縮古人的情操,折斷傳統的翅膀。
反觀韓國,不論端午節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們對傳統的尊敬:孔子所宣揚的禮儀在很久之前傳入韓國之后再也沒有中斷過,韓國人對禮儀的遵循超過了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他們對孔子的崇敬也超過了中國人,咱們只會死記硬背那論語,而韓國人早就將論語付諸于行動。在10年動亂期間,中國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們卻對者這為禮儀之父頂禮膜拜,也真正將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咱們辨證多年之后,才發現孔子精神需要取舍地保留,而黃海彼岸的國度卻將其日益完善。近年來韓流之風刮得國產電視劇站不住腳,從他們的電視劇中,很多中國人驚嘆那里的禮儀,要去學習,效仿,但那其實是咱們的祖先創設的傳統啊!那咱們還有什么理由批判端午節的歸屬呢?自己不珍惜傳統,把傳統的歸宿交給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應當。
引用一句論語:“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在題目中寫下“我家鄉的…”就是想讓大家明白,傳統不能丟,不能全盤否定。由于,端午節永遠是咱們家鄉的節日,是每個中國人懂得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10在我們的中國有著許許多多古老的傳統節日,現在我為大家說說端午節吧!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是我們中國十分隆重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前的舊習俗,直到現在人們還在過端午節,它是紀念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還有有趣的劃龍舟比賽呢!
奶奶在家已經煮好了香噴噴的粽子,打開鍋蓋滿屋都飄著粽子的清香,讓我聞得口水直流個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粽子葉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真是回味無窮呀!吃完粽子后,爸爸帶我去看劃龍舟比賽,這里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可熱鬧了!比賽開始了,各個隊伍都蓄勢待發,隨著一陣槍聲一條條龍舟飛快地劃過水面,猶如一支支箭向前飛去。在場的觀眾們興奮喊道著加油加油,在為參賽者加油鼓勵,參賽者們聽了心里充滿了信心使勁地劃槳,水花到處飛濺。各條龍舟你追我趕的,最后,落后的一號終于追上了遙遙領先的二號第一個沖過了終點,觀眾們不禁歡呼起來,到處都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啊!這真是我最難忘的一天了。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等著你去找呢!
端午節的習俗11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一說端午節,我就想起了小時候。小時候過端午,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農歷五月初一早上,趁著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腕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性動物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健康。端午食粽子是我們的主要習俗。一進五月,家里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簍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買的粽葉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一直是這樣做。端午節的前幾天,媽媽和奶奶就一起動手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里備著。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她們的樣子,左手拿著粽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后右手向漏斗里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后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后再用絲線捆緊系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松散,否則煮粽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你可別小看了這手頭功夫,因為我多次失誤過,也曾被媽媽笑話了多次。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蜜棗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蜜棗的,吃起來甜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在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咸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粽鍋里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我和小伙伴一樣都會把自己分得的雞蛋放在衣袋里,真不忍心把帶著粽香的雞蛋吃了,只好等和小朋友頂過之后再慢慢地“消滅”掉。快樂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家鄉的端午節,我愛你!
端午節的習俗12端午節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是我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紀念,他在河里淹死了。
在這一天,每個家庭都要做粽子。龍舟比賽(一些吃蛋糕罐)!你一定想問為什么?我告訴你。屈原,一位愛國詩人,他為了救溺水而死。把粽子放進河里喂魚、蝦和螃蟹,停止吃屈原的尸體。
還有一個關于端午節的傳說,但它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國人。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后來,伍子胥棄暗投明,去幫助吳國攻打楚國。第五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進入了楚國的首都。那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掘墓,用鞭子抽打楚王,為他的父親和兄弟報仇。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昂,贏得了每一場戰斗。岳一敗涂地。越王勾踐想要和平,夫差同意了。伍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南。富查不聽。吳被殺。他被越南賄賂了。他遭到伍子胥的誹謗和陷害。夫差相信了,給了伍子胥一把劍。伍子胥死了。伍子胥原本忠心耿耿,視死如歸。
現在,我們正在吃蛋糕罐,觀看龍舟比賽,紀念我們的祖先。
端午節的習俗13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嗎?下面就讓我來一一告訴你們吧!
正所謂“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首膾炙人口的兒歌時我就會知道今天是端午節。
端午,又稱重五,是我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一個重要節日呢。在這天,大人門都要給我們小孩帶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的長命縷呢。每家每戶還得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如果你是南方人,那么還要吃“五黃”即“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粽子和雄黃酒。怎么樣,有意思吧。
更有意思的是,端午這天很多地方都會賽龍舟和吃粽子。賽龍舟,顧名思義,競渡龍舟嘛!而為什么要競渡龍舟?純粹為了好玩嗎?不是!相傳賽龍舟,還有個小故事呢!從前,有個愛國詩人屈原,有一天,他聽說了自己的祖國被占領了,愛國的他氣得受不了,便來到了汨羅江邊,投江自殺了。相傳,競渡龍舟是為了撈救愛國詩人屈原。而吃粽子呢,其實是把粽子投進江內,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而不去吃屈原的遺體。關于賽龍舟和吃粽子,還有這么個令人落淚的故事呢﹗
這就是快樂又令人辛酸的端午節,同學們,你們明白嗎?
端午節的習俗14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后,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據悉,在屈原死后,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尸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為什么包粽子?民間也有其他的一些說法,但是,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端午節吃粽子,就是為了表示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依然承襲著傳統。都會選擇在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這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精神的慰藉。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盡管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如今,20xx年的端午節馬上就要來了。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人們依然會親手包粽子。這是對屈原的懷念,也是對歷史的尊重。
什么人不適合吃粽子
粽子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專家還建議一些人最好別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一個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約一碗左右,熱量約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專家建議,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端午節的習俗15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_端午節的傳統活動
食粽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后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扒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的一種配飾,用五色絲線結成手繩,可懸于門首、掛于床帳,或戴于孩子脖頸、系于手臂上,可以避災除病、延年益壽。
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端午節有什么寓意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是一個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實際上,我國的傳統節日日漸淡化是近年來的一個趨勢。這已經不僅僅是端午節所要面臨的嚴峻局面。春節這么重要的節日不照樣有人抱怨“年味不濃”了嗎?比起圣誕節和情人節,傳統節日普遍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對于端午節,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們僅僅被簡化為去超市買幾只速凍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紀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詩人有關外,對它所蘊含的其他文化意義知之甚少。20xx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功,引發的一場“端午節保衛戰”,總算讓人們高度關注了一下這個節日,但“風波”過后,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觀,通過節日復興傳統文化的想法,仍然需要我們進一步反思。我們太過于強調節日的文化內涵,忽視了人們參與其中的行動培養。就像端午節,如果僅僅是吃個粽子,那對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就是簡單地測量了一下,大超市到自己家的那一段距離有多遠而已。
中國的端午節使人們必須保持肅穆心態的節日。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顯然不利于傳承其文化涵義。
端午節被列為法定節日,為人民過好端午節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從時間上予以保證,使其象征意義上得以重視,會喚醒更多人關于端午節的文化記憶。但是,如果僅僅是“雙休日”變成了“三休日”,不是簡單的放假了事。必須復興這一節日在公眾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維護它被權威化了的文化含義,更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并賦予它可以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力。
端午節的相關故事
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
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集錦15篇】相關文章:
家鄉端午節習俗集錦11篇12-18
端午節的習俗匯編15篇01-27
端午節的習俗精選15篇01-27
端午節的習俗通用15篇01-27
端午節的習俗日記3篇01-27
端午節的起源習俗900字01-11
端午節的習俗(合集15篇)01-04
端午節的習俗(匯編15篇)01-04
端午節的習俗合集15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