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課文原文解析 《在山的那邊》原文

在山的那邊課文原文解析 《在山的那邊》原文

日期:2023-02-26 05:55:54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語文課文《在山的那邊》知識點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為“語言文字”。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下面是小編

語文課文《在山的那邊》知識點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為“語言文字”。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文《在山的那邊》知識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文《在山的那邊》知識點

  一、重點字詞

  1.注音。

  癡(chī)想 誘(yòu)惑 喧(xuān)騰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huàn)幻想 (shùn)瞬間 (níng)凝成

  3.解釋下列詞語。

  (1)隱秘:隱蔽,不外露。

  (2)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4.詩中的山指的是困難、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詞語積累

  癡想:不能實現的癡心想法。

  信念: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沒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為希望未實現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誘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著我。

  依然:依舊。

  喧騰:喧鬧沸騰。文中指大海的洶涌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癡想(chī)凝成(níng)喧騰(xuān)

  誘惑(yòu)一瞬間(shùn) 隱秘(mì)

  四、辨析近義詞

  癡想 幻想

  這兩個詞都可作名詞或動詞,都指非現實的想法。但詞義有所不同。

  癡想:著重點在癡心,一方面說明這種想法實現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現一種癡癡的情態。如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幻想:著重點在以社會或個人的理想和愿望為依據,其想法通過努力有實現的可能性。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五、重點句子

  1.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六、文學常識

  1.《在山的那邊》的作者是王家新。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上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年)等。

  2.詩歌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三種,《在山的那邊》屬于哲理詩。

  《在山的那邊》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熟讀成誦。

  2、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

  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理解詩文中的象征意義及其蘊含的哲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人生觀。

  二、教學重點:

  1、掌握朗讀詩歌的主要方法,背誦詩歌。

  2、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難點:

  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四、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學用具:

  投影儀、錄音機

  六、教學過程:

  1、課文感知:《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課文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里,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3、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再進行讀詩的指導。

  4、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問題探究:

  1、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2、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體會感知:

  聯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七、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然后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后對詩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學生詩

  歌有了大概了解之后,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復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后,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八、布置作業: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后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后記: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九、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小時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媽媽的話)

  長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媽媽話之含義)

  現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對困難,追求新的生活。

  《在山的那邊》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以人生為主題,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融會貫通,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在山的那邊》是當代詩人王家新的一首現代詩。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感。”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時不應過多的講解詩歌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及品悟主題上,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意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

  二、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初中的農村學生,他們對初中語文的學習還處于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著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他們都是農村學生,他們渴望農村以外的生活,這符合詩的意境,也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征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根據上述的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癡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等重點詞語。(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完成)

  2、了解現代詩歌的一些知識,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以自主學習為主,以輔導學習為輔,掌握課文內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讀帶動對作者情感和語言的感悟。

  3、用品味圖片的方法加深對“山”和“海”藝術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作者鼓舞人們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到達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學習中獲得美的熏陶,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因為本文是一篇淺顯的現代詩歌,其重點應該放在朗讀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

  這樣安排:教學重點:通過朗讀來品味揣摩語言,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義,深入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四、教法及學法分析

  這是一篇比較淺顯的詩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情感啟迪”,“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觀看一些實物圖片,以增強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法

  2、朗讀指導法

  3、誘導點撥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并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我設計了如下環節來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1、導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興趣。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區,而是生活在周圍滿是大山的山區里,你會想做什么?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詩人王家新的詩歌,感觸一個山里的孩子的內心感悟和成長歷程。”

  1、檢查基礎知識的預習,借此掃清文字障礙,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2、感受“山”“海”之行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在在聽讀中劃出有關“山”“海”外觀的語句。配合詩句,展示相關圖片,如無數座相連的山,海濤洶涌的大海等,使學生對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音和停頓。

  (2)2個學生合作朗讀課文,每人一句,其余學生做評價、指正。教師適時指導朗誦,包括讀音、停頓等。這樣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體驗,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這一環節能讓學生在評價朗讀的同時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再次朗讀詩歌,思考問題

  (1)、“我”小時候為什么想見山那邊的海?見到了嗎?

  (2)、怎樣才能見到“海”?見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時候和長大后所說的“山”“海”一樣嗎?“我”爬山看海的經歷給你怎樣的啟示?

  這一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與“海”的象征意義,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感悟詩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給學生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

  這一環節的設置體現了“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這是結合課文的一次練筆,讓學生結合本文的象征寫法,發揮想象,創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讀文悟意境

  配樂師指名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其余學生閉眼體會意境,結束本課學習。這一設計既能讓學生生動地在腦海里浮現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又能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感受語文的審美情趣。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重重困難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爬山 比喻 艱苦奮斗

  象征手法

【語文課文《在山的那邊》知識點】相關文章:

語文復習知識點:在山的那邊04-07

《在山的那邊》語文家庭作業試題07-21

初一的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11-10

初一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3-08

《在山的那邊》讀書筆記范文12-15

初一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3篇03-08

初一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及反思10-31

初一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11-10

高考滿分作文:山的那邊12-16

語文課文《觀潮》知識點歸納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