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野,雪野属于哪里

雪野,雪野属于哪里

日期:2018-11-30 00:41:47    编辑:张捷拳    来源:互联网

诡谲宫斗:被生生冻毙雪野的大明第一才子

文/

诡谲宫斗:被生生冻毙雪野的大明第一才子

文/刺猬/原发公号“历史教师王汉周”

【声明:文由作者原创整理。谢绝搬运抄袭往其他自媒体赚取收益。不经授权,必维权死磕到底。】

01

大约在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的时候,明成祖朱棣遇上了一桩头疼事儿。

这事儿,说来不小:家国天下,宗法立长,也该确定太子人选了。说白了,即立储,敲定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万一哪天出点啥事,自己崩了,薨了,也好有主事的,不至于皇权旁落。

彼时,主要候选人有两个。

一是长子朱高炽,生性沉稳,儒雅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喜欢。要说缺点嘛,那便是身胖腿瘸,眼神也不济。简言之,颜值不高;

另一位,则是汉王朱高煦,形象气质俱佳,帅哥一枚,且在靖难之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单项选择,非此即彼,到底该立谁呢?沉思之中,朱棣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永乐大典》的总编、时任内阁首辅的解缙解大绅。

02

在大明鼎盛时代,解缙的确是个非常牛掰的人物: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明绝顶,素有“神童”之誉。

据传,尚在襁褓,他娘便教他咿呀识字,半点都没输在起跑线上;7岁便能诵诗作文;到了12岁,啥四书五经,全背得滚瓜烂熟。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西乡试,解缙轻松晋级,摘得解元;转年殿试,更是与兄长解纶、妹夫黄金华,联手创造了“一门三进士”的佳话。

“缙以冗散自恣耶。”朱元璋非常器重他,点为翰林学士,天天带在身边,不离不弃宛如一双好基友。且在私下抱腰搂肩道,“大绅啊,我和你明面上是君臣,其实,我一直拿你当儿子看呢。你对我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别怕得罪人,我赏你一块免死牌。”

解缙听罢,自是感动涕零,次日便上呈万言书,紧接着又来了个《太平十策》。朱元璋大赞,果然是我大明第一才子!

及至明成祖朱棣继承大统,同样很瞧得起他。“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语出清人张廷玉著《明史解缙传》)这可是朱棣的原话,丝毫没添油加醋。所以,立太子这等大事,有必要听听老谢的意见。

一日,朱棣召解缙进宫,说起这事儿,且有意立老二朱高煦为太子。解缙一听,直接就将脑袋摇成了拨浪鼓,引经据典好一通嘚啵:

——“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意思是说,按祖宗礼法,自古至今,都应该立长子为太子。皇太子朱高炽重仁重孝,是不二之选。如果舍了他,非得用老二,你就瞧着吧,老二可是惹祸根苗,将来麻烦事多着呢。

听着听着,朱棣不觉皱了眉,走了神。

03

事实上,朱棣皱眉,走神,并非在考虑解缙的谏言,而是在心里嘀咕他呢:

你个老家伙,难怪我爹说你“以冗散自恣”,恃才傲物不知天高地厚。想当初,我爹诛杀韩国公李善长,你就上书叨叨叨,活该被贬。如今,我升任大明掌门人,我想立谁,能没主见?跟你商量商量,是看得起你,让你别站错队。再者,这是我们老朱家的家事。你个外人,还真拿自己当盘菜,扯上长篇大论了。

面对唾沫横飞的解缙,朱棣甚是不悦。而这话,不知怎么就传到了汉王朱高煦耳中。汉王恨得牙痒,自然视解缙为眼中钉肉中刺,暗中找机会,誓要拔了他当牙签用。

至此,如果解缙退一步,陪个笑脸,说句软话,也许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可他偏不信邪,偏要誓死捍卫宗法礼制,力保朱高炽,还一而再再而三,得空就向明成祖朱棣打小报告。今儿说,汉王飞扬跋扈,装老大;明儿说,汉王僣用乘舆器物,逾规越矩;后天又白话,汉王偷偷招募铁匠,打造兵器呢……

婆婆妈妈,聒噪多了,明成祖烦了,也翻了脸:

你解缙算老几,总操心我家的事儿干啥?不管咋样,朱高煦都是我老朱的种,亲儿子。子不教,父之过,你嘚啵嘚,没完没了,这不摆明了损我教子无方吗?再哔哔,老子杖毙了你。

恰恰在这当儿,东南亚出事了——

安南(今越南)叛乱,烽烟四起。汉王朱高炽等上书明成祖,要求举兵镇压。解缙则坚决站队反对派,声称杀戮会招惹天怒人怨,还当以安抚为主。至此,早已烦死他的明成祖“啪”的拍了龙案:

真特么不知好歹,贬!

04

永乐四年,一道圣旨,径将解缙贬往彼时还荒凉偏僻的广西,降任为布政司参议官。临行,与他素有旧怨的礼部郎中李至刚又落井下石,上了一封诬告信。朱棣看罢,乐了:

继续贬,去交趾吧,督饷化州!

一转眼,到了永乐八年(1410年)。

这年,解缙跋山涉水,回京向明成祖朱棣汇报督饷情况。可前脚刚抵达南京,便得知朱棣御驾亲征,率领50万兵马远征鞑靼去了。

见不着皇上,闲得没事干,解缙便溜溜达达,去了太子府和朱高炽叙旧。

按说,解缙做过朱高炽的老师,师生见个面,喝喝茶聊聊天,倒也无可厚非。可恰是这个看似再寻常不过的举动,却引来了杀身之祸——

皇位之争,日趋白热化。你个贬臣却趁圣上远征之机,私见朱高炽?啥意思?该不会图谋不轨,意欲篡权夺位吧?

等到朱棣班师回朝,汉王朱高煦便笼络一帮大臣,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扇阴风点鬼火,啪啪啪,往解缙脑袋上扣了无数只屎盆子。朱棣龙颜大怒,当场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打入死牢候审。

对这桩公案,《明通鉴》如是记载:

“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05

永乐十三年,深冬。

至此,解缙已在死牢黑狱中被关押了整整5个年头。

一日,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犯名单,朱棣瞅见了解缙的名字,接着说出一句水平很高的话:

——“缙犹在耶?”

解缙还在吗?这个人咋还活着?长年干特务工作的纪纲哪能不懂老板的意图,当夜便将单衣薄衫、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的解缙押到了荒野之中。

是夜,大雪飘飘,寒风如刀,解缙环顾四周,毫无惧色:“你们想杀我?别忘了,我可有太祖赐予的免死铁券。”

对了,就是前文所说的朱元璋赐给他的免死牌,也叫丹书金券,誓书铁券,是帝王授予功臣勋贵们的一种免死凭证。想当年,朱元璋称帝应天府,论功行赏,跟搞批发似的,总共给34位开国功臣颁了丹书金券。后来,也赏了解缙一块。

如果你以为君无戏言,有了免死牌,就能长命百岁,那就大错特错了。及至朱元璋开始诛杀功臣,免死铁券贬值退市了,秒变废铁一块:

免一死的,朕就判你两死;保八命的,我就判你九死。总之,必须得死。一路杀将下来,34个功臣几无得善终者,殃及官吏亦高达数十万众。

“大人有免死铁券,我们当然不敢造次。可老天要杀你,我们也不敢挽留。”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阴恻恻说罢,一招手,几个锦衣卫卒哗呼啦围上,很快剥除了解缙的薄衫。

“谢大人,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等也非常敬仰你。可你太犟,太较真,太爱操心皇上家里的事儿。得罪了,咱们各为其主,你也休怪我无情。恭送你一路走好。”

当夜,一场罕见大雪飘飘洒洒,落满了解缙的双肩,覆盖了他那具瘦削而孤傲挺立于天地之间的不屈身体。

史载,解缙冻毙雪野没多久,汉王朱高煦便加快了夺位行动。明成祖朱棣觉察苗头不对,改封其属地为山东青州,命其履任。汉王不愿离京,朱棣大怒,终下狠心将其废为庶人,也算勉强了结了一场宫廷内斗。

自古朝堂诡谲,宫斗险恶,伴君如伴虎,“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的大明第一才子,就这样枉成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戚戚冻毙雪夜,还累及妻儿宗族,悉数流放辽东苦寒之地。

真是可悲,可惜,又可叹。

来源:
猜你也喜欢:风很大,心很暖(四个人,读书,家里,压力
风很大,心很暖(四个人,读书,家里,压力,希望)

—有人为你的未来准备的充分十足,你却在他们给你计划的路上迷了路。

我们家里有四个孩子,爷爷奶奶也很健康,是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幸福之家,由于家里四个人都在读书,家里条件并不是十分富有,但是却很幸福。

由于爷爷是当地的小学校长,爸爸之前也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所以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读书可以让我们四个人改变这个家庭现有的贫困状况,倒不是盲目的信仰读书,而是希望我们能通过读书来提升自我的修养,让自己的文化程度高一点,以便于今后的发展,不至于沦落到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现在的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有时我都不得不佩服父母的毅力,两个人把我们四个人都供到了大专跟大学以上的学历,然后在自己所在的一座二线城市给我们添置了一个很漂亮很温馨的新家,我知道这些年父母都是咬牙坚持着默默为我们奉献着,也曾吃过很多苦,但他们还是希望我们能成长成阳光跟积极的模样。

很多次和爸妈通完电话,想告诉他们我们都已经独立了,该在经济上给他们减小压力,但是他们总是宁愿自己承认压力不让我们过早的涉入社会,我知道这是怕我出去吃苦,希望我能积极乐观的成长,而不要有其他的压力啊!

此时学校的窗外下着雨,刮着大风,我心里却很暖!

猜你更喜欢:颂秋(秋天,立秋,秋雨,季节,节气)
颂秋(秋天,立秋,秋雨,季节,节气)

潭美台风不但给台湾带来大量的雨水,也为炎热的气温带来一点凉意,使我突然想起原来今102(2013)年的秋天早己悄悄到了,俗话说得好「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添衣裳」台风天带来的秋雨,有雷霆万钧之势,令人提心吊胆,秋台往往是厉害的狠角色,但这场秋雨虽无诗意总归是添了凉意,不提台风,我还是喜欢秋天的,再过一阵子,秋意会更浓,那就更是舒适更加美丽了。

秋天真的到了,很多人认为秋天是个草木凋零、万物萧索的季节,而我却认为秋天的日子其实尽是美丽宜人的好时光,它是大自然界呈现最美好杰作的时候,但偶有看到一些悲秋的句子,我总是觉得不以为然,秋天的气候不但是四季中最为舒适,而且更是代表着快乐丰收,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好季节。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牧也在〈山行〉诗中写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宋代诗人杨万里写: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渠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在被誉为是古文中极品之一的《滕王阁序》中,把秋天的景色形容得十分透切,他写: 「…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宋文豪苏轼颂秋也不缺席,他写:「荷尽己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自古以来,一年四季之中,寒冬是休息的日子,春天多半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而夏天则时有酷热,秋天却是炎暑过后秋高气爽的清凉,其实我们不必为黄叶的飘落而觉萧瑟,从另一角度看,它只因为要蓄势待发再现风华做准备,在如此诗情画意并孕育生命的季节中,我们不应悲秋而该颂秋才对。

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教导世人放下心中挂?,任何环境皆可悠然自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都是把最美好的献给世人,春天百花盛放绚烂多彩,夏天草木繁盛浓荫处自有清凉,秋天有明月如镜也是快乐收成的好季节,冬天瑞雪能洁净人心宁静而致远,全在乎人们用什么心情去过日子。

秋天(autumn,fall)是从农历七月至九月,阳历则是从九月至十一月,古人将秋天的三个月份,分为三秋: 孟秋、仲秋、和季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立秋,秋季的开始是以立秋为准,农历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定为立秋,是传统八节之一,表示大暑过后,夏去秋来。以农立国时代,在中国的农民们须赶在立秋前后完成插秧工作,再迟稻作就生育不良没有收成了,所谓「秋到早起差下午」是指插秧要及时。虽然同样是到了「立秋」,但在台湾此时的天气依然相当炎热,时间大概还要再过四个节气,将近两个月以后,才会让人有秋凉的感觉。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天有羞涩的感觉,又没有夏天的激情性格,和冬天的内向隐晦。秋天又称金秋,是遍地金黄的季节,黄灿灿的稻田在秋风吹拂下,像一片翻滚的海浪;而彷如燃烧火焰般的红叶布满了处处山林,秋菊也要争妍吐艳,教人不由得要叹服秋神有一支五彩神笔,把秋天描绘得如一幅绚丽非凡的图画。此时虽偶有降下秋雨,也只是为秋天增添更多的诗意和画景,在我们亚热带气候的台湾,大多数的秋天日子是阳光分外的明媚,和风特别的轻柔,秋虫尽情鸣唱,白鹭飞翔在蓝天白云间,秋天总是如此的美丽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