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女友,是一位清醒而聪慧的女孩,她先后谈了8个男朋友,至今年届而立仍孑然一身。一位男朋友向她许诺说:“房子问题很快就能解决!”她于是深入男朋友的单位考证调查,批驳说:“分房根本就不可能考虑你!”另一位男朋友向她许诺说自己很可能要提升,她于是到男朋友的办公室悉心考察,最后批驳说:“你压根儿别抱幻想!”诸如此类,男朋友于是走马灯般一个个走开了。谈起她的婚姻,大家都喟叹说:“你太顶真、清醒了。”
“水至清则无鱼。”我想这同样适用于爱情,太清醒了,或许就没有痴痴迷迷的爱情。细细想来,我们汉字的“婚”字,拆开来看,就是一个“女”字和一个“昏”字,这很让玩味,假如女人不昏了头,昏得糊里糊涂,说不定世上就没有爱情和婚姻了。
所以,对于世事沉浮,郑板桥采取的是难得糊涂,我想女人对待爱情和婚姻也应该这样。
猜你也喜欢:圈子就是力量(圈子,自己的,想要,人脉,生活)
圈子就是力量(圈子,自己的,想要,人脉,生活)
圈子就是力量。
你混什么样的圈子,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人生高度。
……
中国人对圈子的认识,几乎可以写就一部厚厚的著作,主题即是“论圈子的重要性”。圈子还有另外一些称呼,比如人脉,比如交际,比如朋友。
大学毕业前夕,很多人已经能够感受到圈子的威力了,传说中的好工作如唐僧肉一般,人人都垂涎三尺,若没有家人的圈子帮忙,基本上只能在外围打转——俗称“拼爹”。及至进入社会,大多数普通青年,又会有一段“圈子焦虑期”——觉得自己认识的人不够多,这些人大多数指的是有钱有势有能力有背景的那一种。
嗨,这么一说,人人都有一部厚厚的“暗黑血泪史”啊。
采访过闫妮,她有一段话挺有趣:现在的小孩都是年轻时随心所欲,不看条件谈恋爱,有了经历之后又觉得物质条件也很重要。我呢,恰恰相反,70后,观念比较守旧,又会顾及家人朋友的看法,所以年轻时候我们是看重条件的,反而是现在,想要去追寻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想要好好谈恋爱,在感情上我是有今天没明天的那一种。
这是她的爱情观。倒是很类似我的生活观。
年纪小一些的时候,一则受环境的影响,二则太小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会随着大多数人的想法去生活,亦步亦趋。没错,有一段时间,我也会艳羡人家有那么多“厉害”的朋友啊,甚至会焦虑地想,我不积极地拓展自己的交际圈,怎么才会有足够的人脉呢?如果以后有什么事情,我找谁去呢?
然后呢?
然后我还是不爱交际,懒得去积极拓展所谓人脉,倒是在生活中缓缓前行,渐渐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知道了自己的圈子该是什么样的,也知道了,发生任何事情,最终依靠的都是自己的力量。
平静,安宁,小富即安,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与之相对应的,我的圈子,有着大致的清秀眉目——
小圈子里,三五知心好友,偶尔凑在一起吃饭聊天喝茶发呆,想说话的时候就叽叽喳喳,不爱说话的时候就互不搭理。我们熟悉彼此的境况,工作和生活,我们也时常凑在一起碰撞出那么明亮的火花,激励着彼此的成长,感受着生命的力量。
而我想要的大一点的圈子,是这样的,我们有着相似的生活观,我们都欣赏生活中美好的细节,会为了一点点温暖而感动,也会愿意浪费一点时间来探索自己的内心,给自己打造更多的空间安放那些美好的敏感的情绪。我们不会时时打扰到对方,偶尔也会互相问候,关照。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同类,像是沙子一样散落在不同的角落里,但是心里始终有一盏小灯,那是我们的暗号,知道彼此就在不远方,我们是个圈子。
就如同,偶尔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深夜时分,我疲惫地点了“发送”,即将关上电脑,却收到你们发来的那一句“晚安”。那一刻,像是永恒那么暖。
我早就放弃了年轻时候那些幼稚的想法,不再想认识多么“厉害”的朋友,也从来没有期待过自己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更不想让自己带着功利的心思进入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圈子里,那会像是一个禁锢,身心都动弹不得。
我只愿意在这个可以让我自在自如的圈子里,跟那些熟悉的陌生的同类,分享快乐,分享收获,抱团取暖。我们当然不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我们甚至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可是我们最终一起追寻的,就是幸福安宁的内心。
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圈子,因为它会发光,会给我们每个人更多力量,让我们淡定勇敢地前行。
猜你更喜欢:心不由己(慢慢,已在,习惯,记忆,日子)
心不由己(慢慢,已在,习惯,记忆,日子)
习惯了有你的问候,习惯了彼此的三言两语,就算是闲谈胡扯,早已习惯。慢慢的,不适应没有你的问候的日子,不习惯没有你消息的日子。爱已在慢慢积累,没有你的日子,似乎缺了点什么。我会在你常出现的地方寻找你的影子,你的一切。搜寻不到关于你的,不免有些失落。我们的时光是那么的短暂,记忆却那么长。想遗忘,却欲盖弥彰。
不知不觉爱已在慢慢积累。爱越深越沉迷,越让人难忘记。爱上你却要忘记你,我的心明明在抗拒,怎么能把记忆全部抛弃,抹掉你的记忆。像你一样很忙很忙,忙到没空去想一个人。或许这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