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面試成功指南
上周就復旦新聞系畢業生在北京窮游網的面試風波,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進行了分析,HR一旦與求職者發生沖突,并且事件超出公司內部可控范圍的話,對企業雇主品牌的損害暫且不說,對HR本人的影響一定是負面的。
而面試沖突對求職者的損害,比對HR的損害更加明顯,求職者會進入HR的黑名單,得到的面試與錄用機會大幅降低。
把與企業的沖突演變成公眾事件,是企業的大忌,一個求職者,僅僅在面試階段,略受些小委曲,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企業制造負面新聞,一旦進入企業,掌握更多企業內幕,受到所謂不公正待遇時,又得折騰出什么“大事”呢。這樣的人能力越大,潛在的風險也越大。試問哪家企業敢用呢?
所以,從這件事得出的,對大學生找工作的第一個忠告是:找工作的過程,就是一個碰壁與失敗的過程,能力是一方面,工作風格與企業文化匹配,或者說“眼緣”,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一時的失敗與委曲只是經歷,只要繼續努力,總有認可你的企業。
平均一位求職者要面試10家企業可能得到一個自己心儀的機會,而投遞10封簡歷,能獲得一個面試機會,所以,在投遞了幾十份簡歷,面試了幾次之后,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說自己還沒做到位。當然,如果做到了這些還沒找到工作,就要調整自己的求職目標了,說明自己的目標與現實不符。
這里還有第二個忠告是:大學畢業找第一份工作時,是大學生職業價值最高的.時候,一旦畢業后一至三年內跳槽,再找工作,職業價值會不升反降。
以這位復旦學子為例,當年他畢業的時候,輕易拿了5家世界500強的offer,但這并不意味著,工作半年離職后,工作能力比畢業時強了,就應該更好找工作。
職場的價值規律說:此時你就不值錢了。不但許多只招應屆生的企業會關門,很多企業一看到簡歷中的離職速度與頻率,就會對簡歷說No。這就是為什么許多人在畢業幾年后,拿的待遇還是與畢業時差不多,但工作的企業反而在規模、知名度、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要差的原因。
反而畢業時,工作單位未必很好,待遇未必很高,但踏踏實實一直在這家企業工作的學生,三五年后,待遇翻番了。
不要以為自己學習能力強,工作不久就掌握崗位技能,得到些表揚就自我膨脹,公司就容不下了,就要跳槽找更好的機會,更大的空間,更能提升技能的地方。在剛畢業的頭幾年,學習提升快是正常的,但不等于自己就是真正的專業人士了,路還長著呢。
有人統計,成就專業人士的崗位訓練需要10000小時,折算下來,相當于5-10年的時間。所以,偉大是熬出來的。這是馬云的話,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