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范文(通用3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品德與生活應密切聯系生活,德來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
第二、了解學生內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誘導教育他們。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學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學中教師抓住教育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于學習活動中,從而有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壓抑自己。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2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通過近幾年來的培訓、實踐、探索、調研,我們對小學品德課在關注學生素質發展和如何實現培養目標方面取得了共識。但是,在涉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實施步驟、評價方式等課堂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的一線教師卻不斷遇到各種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戰,矛盾的焦點主要表現為——新課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
根據我們對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調研,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進步顯著,成績突出,但局部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的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調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進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來主義”,課堂教學生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給德育課程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現如下: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系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繪畫、游戲上,一節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獲卻令人懷疑。筆者認為,課堂活動不等于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并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生活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游”課、“游戲”課、“美術”課、“舞蹈”課。我國第八次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學科的課程設置,就在于學科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
2、通識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范,個別教師“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境、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于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新。
二、刻意追求“師生民主”,主體主導主次不分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師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師為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
1、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于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被忽視了。
2、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有的教師整節課上反反復復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問題發問不止,缺少信息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復,心靈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師生互動頻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并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系。“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么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如何培養?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于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課到采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
合作學習無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視自我的團隊精神的培養。但是,教學中如果合作學習目的不明確,過程設計簡單,時機把握不好,無論什么問題都采用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導致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合作,能夠自主時卻不讓學生獨立,有探究欲望時卻讓小組優秀者代替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覺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協作,合作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形式多于內容的合作學習究竟對學生有益還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分青紅皂白地搞合作學習,必然有害無益。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3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理解與寬容》《感激與欣賞》,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品德教學反思12-22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02-22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05-26
小學品德教學反思05-08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5-14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04-08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3-10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5-27
思想品德教學反思06-01
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