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寧個人小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讓我們抽出時間寫寫總結吧。那么總結要注意有什么內容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畢寧個人小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研究內容: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說過:"學問,學問,要學習提問。"可見,"問"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現代教學提倡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學會質疑,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并非所有小學生都敢問、愛問、會問。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使其養成多思、樂思、敢問、善問的習慣。因此我確定了《培養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的策略研究》小課題。現階段研究內容如下:
1、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消除畏懼心理,勇于質疑問難的能力。
2、培養學生數學課堂質疑能力以及釋疑能力的方法。
二、研究準備:
1、加強理論學習:讀了幾本教育專著:《此岸與彼岸》、《我就是數學》、《我這樣教數學》以及《新世紀小學數學》、《小學數學課程》等,同時做了摘抄以及隨筆,為自己的課題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確定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課題研究目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學生數學課堂"是否敢于質疑、是否樂于質疑、是否會質疑"的現狀,使研究更有針對性。通過調查問卷得出以下兩方面結論。
(1)教師層面:結合調查問卷加之回顧自己以往的教學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在一段內容教學結束之后,教師經常會問學生:"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嗎?"常見的情形是學生異口同聲:"沒有。"教師隨之釋然、坦然。質疑,變為一種形式,走過場而已,為質疑而質疑。質疑,似乎是教師對學生的賞賜。像這樣形式化的質疑,是由教師來組織、要求的,是教師"作秀"需要的;學生是被動的、被迫的,是為了迎合教師的需要。
(2)學生層面:課堂中的每一個內容對于教師來說都是已知的,對于學生都是未知的`;課堂中的每一個問題對于教師來說都是安全的,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忐忑的。"正是因為如此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認識的越加全面,課堂上舉手的學生也就越來越少。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怕被老師同學笑話、提出的問題沒有數學價值大家不屑一顧、提出的數學問題過于復雜給老師課堂教學帶來困難等等這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成為阻礙學生主動質疑的主要因素。三、所得成效成效一:營造氛圍、培養質疑習慣,孩子敢于質疑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在從事某項學習活動時,有足夠的安全感,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因此,要努力創設一種民主、自由、學生間互相協作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成為一個寬松自如的天地,成為學生活躍思維的平臺。
1、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教師要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學生以更多的主動權,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研究、力爭合作,自覺形成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比如在奇數與偶數的區別這個教學環節中,諸如解答:2、4、6、7、10、這五個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很顯然:一個數與眾不同,要看選擇怎樣的標準,選擇不同的標準就會有不同的答案。(1)7與眾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數,而7是奇數;
(2)10與眾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數,而10是兩位數;
(3)2與眾不同:理由是其他數都大于3,只有2小于3;以上的問題,多數學生都能找到一種以上的答案。學生不再是一個依賴老師的模仿者,這樣就有一個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圍,由于每個學生都經過獨立思考因此,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能說,為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2、營造積極的集體心理氛圍教態要親切自然,尊重學生的意見,熱情地鼓勵并積極地啟發引導,讓學生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在學生熱烈討論提出問題時,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課堂里往往出現這樣情況:一個學生站起來提問或回答問題,有些學生的手仍然舉著,一旦這個學生的發言有誤,有些學生更急不可待,手越舉越高,甚至站起來,"我來,我來","我,我…"此時,發言的學生往往會顯示得不安,甚至失去自信。因此,就要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發言,養成傾聽別人說完良好習慣,使學生在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學習。
3、增強配角意識、注重延遲判斷當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要延遲判斷,使學生產生更多的想法,增強表達自己想法的愿望,避免學生剛剛萌發出的創造性念頭受到抑制。問題一經提出,課堂馬上熱鬧了,在學生爭論的整個過程中,我只是微笑著。到最后,我才與學生們一起探討其中的答案,并使學生明白思考問題要結合生活實際。可見,延遲判斷,為學生提供了心理安全的環境,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勇于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逐漸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問題意識。成效二:留出空白、學會質疑"問",源于思。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環節。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提出開放性問題的材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怎么想就怎么問,問錯了沒有關系。同時引導學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現象到本質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慢慢地學會質疑。"授人以魚,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課堂上,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人云亦云。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也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提問。《新課程標準》要求指出:讓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一般思維方式,即: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從自主預習發現問題;通過歸類找規律;通過小小辯論,對比觀點找出異同;假設條件,探求結果;透過現象,分析原因。日常教學中,也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幫助學生發現問題:
(1)對教材的課題、標題進行提問。教材中的節題、標題等,往往是對教材內容的高度概括,對此,可以引導學生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2)在對照比較中去尋找問題。
(3)在新舊知識的矛盾處發現問題。
(4)進行假設性和想象性提問。
(5)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應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和掌握書本知識以及課外知識,增強的提問能力。四、困惑及設想:問題的生成應該是在課堂教學進程中學生伴隨著思考而發生的,不可能由教師規劃在某一固定的時段、空間中,應"需"而生、集中"展示"。真正的疑問是自發產生、自然生成的。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更大膽的提出種種猜測疑惑,如何將預設與課堂生成有機結合起來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小課題研究的下一個目標。MSN空間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畢寧個人小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相關文章:
1.英語課題組階段性實驗總結范本 -實習報告
2.《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語言的規范化研究》課題研究階段性工作總結 -教師工作總結
3.課題總結 -教師工作總結
4.課題培訓總結 -教師工作總結
5.城鄉教師交流階段性工作總結 -教師工作總結
6.數字化學校建設研究階段性自查報告 -自查報告
7.教育實習個人小結 -實習學習總結
8.第一個BI個人小項目總結(學院招生數據智能分析) -個人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