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日記
1962年,雷鋒逝世。雖然已經過去了51年,但是時至今日,每年三月,雷鋒精神依然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條,儼然成為了一個社會熱詞。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今天的生活中,雷鋒精神已經賦予了的內涵。現在,雷鋒不僅代表一種精神,而且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方式,一種懂得尊重和為對方著想的態度。
也許,雷鋒精神可以理解為一種為人處世的價值觀,亦或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
“雷鋒叔叔三月來了四月走”這是大多數人對于雷鋒精神實施的諷刺態度。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對于雷鋒精神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行為習慣上。現在試想一下,在霧霾籠罩的城市,有多少人會由衷地決定改變自己的行為?又有多少人會為此而埋怨惡劣的天氣?如果這么想,那么雷鋒精神已不是慣性思維下樂于助人的實質層面了,而轉為了思想層面的改變。有人說,雷鋒的'精神是“愛國,愛黨,愛人民”,那么其核心不就是一個“愛”嗎?對于愛,并不是對自我的愛,而是帶著本我,甚至是超我的愛。當你遭遇霧霾天氣時,你能由此反觀自己對環境的保護嗎?當遇到事情時,可以多尊重別人的意見,多考慮別人的感受,這不也是對于為人處世的價值觀的改變嗎?所以,接受雷鋒精神的感召的前提是改變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有了內心的改變,才可以做到行動上的改變。
既然有了思想的轉變,那么行為的改變是自然而然就產生的。因此,現在就可以談論雷鋒實質的行為精神了。不過,還是會有人這樣想“現在的中國,正處于全民狂熱的時期,對于善心都持懷疑態度,看到好人好事,就懷疑是不是故意炒作;聽到求助消息,就猜想是不是惡意欺詐。”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做好事。因為我們不因把好事的范圍局限在扶老奶奶過馬路上,不因把做好事的義務與別人掛鉤,不因推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其實雷鋒作為榜樣的力量就在于,他告訴了我們集體責任勝過一切個人利益。對待陌生人,我們不應不聞不問,不應漠不關心。雷鋒精神雖然對于我們有些傳統,或者帶著政治色彩,但是我們不也期望擁有一個充滿愛意的社會嗎?而正因此,雷鋒這樣的偶像才給予了我們長期缺乏的信仰。給了一個我們可以學習的目標。我們不必追求做的好事就一定要驚天動地。例如,當別人的定西掉時,你伸手一撿,這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幫助,當卻可以讓人心中倍感溫暖。但是我們也不可刻意地尋找做好事的機會,因為做好事不是為了表現,而是為了改善這個社會,就算不為自己,也算是為了你以后也可以得到陌生人的幫助。在今天,整個社會對于道德和善良的期許也許真的有所褪色,但這正是我們尋找無私的人帶領我們走出一時混沌的原因。在美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埃琳·布羅克維奇的故事,她耗費了多年時間幫助當地遭受化學廢水污染的家庭打官司。她的事跡已經被拍成電影《永不妥協》。正因為她的勇敢、堅持和努力,污染水源的公司才向當地600戶居民賠償了3億多美元。
既然我們可以這樣想,為什么不這樣做呢?雷鋒或許就不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他只是一個榜樣,可以引領著我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走出混沌的世界;只是一個“博愛主義”的代表,能夠讓我們學會愛別人,同時也幸福地得到別人給予我們的溫暖。
眺望明天,雷鋒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的。
【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日記】相關文章:
1.雷鋒精神的佳作
2.雷鋒精神的講解
3.雷鋒精神的格言
4.關于雷鋒精神的格言精選
5.關于雷鋒精神的格言
6.心得學習雷鋒精神的
7.揚雷鋒精神的好句
8.雷鋒精神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