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后感十篇 《邊城》讀后感

邊城讀后感十篇 《邊城》讀后感

日期:2023-03-19 00:10:11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邊城讀后感(集錦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

邊城讀后感(集錦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讀后感(集錦15篇)

邊城讀后感1

  看完了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頗有些情緒,故小寫以記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細碎地奔淌著,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帶有淡淡的憂傷。他所描繪的湘西小鎮,古樸純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畫中人都已然忘記了時間。清新的愛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筆下那么的深切可感,那么的動人心扉。

  書中的世界仿佛靜止。

  時間在走,歲月在長;翠翠從一個小雛孩兒長成了14歲的嬌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潑可愛。她是自然的孩子,有著自然賦予的神氣,自然映照的明眸。

  順順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竟同時喜歡上了這個擺渡人家的女兒。對天保來說,“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車路不通,馬路不擅,憤而離去,不幸遇難;對儺送來說,是碾坊,是渡船?是愛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于選擇,他難于抉擇,亦選擇了離開。“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是喜是悲,畫中人自知。可是你說,儺送會不會回來呢?那睡夢中的一把虎耳草幾時再得一見呢?

  書中的爺爺,守了渡船50年的爺爺,在雷雨將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哭成了淚人兒。但我相信自然給她的力量會讓她勇敢堅強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純質樸的湘西女子會撐起那一只渡船,不管儺送回是不回,她都還是那個快樂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溫柔的心。

  沈先生后來寫說:“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著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憐的事情。一個人記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于經歷嗎?人事紛繁,要緊的是自己能有一顆平和安靜、強碩壯實的心,風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學四年,到現在已經匆匆過了將近一半了,未來還有一半,該怎么過?

  這個問題許久之前就想過,當時沒有答案,抱著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態;到現在,我不得不很慚愧地說,仍舊未知,仍舊不知道未來該怎樣走,不知道過了今天明天該為什么而奮斗……書中的生活太美,如云煙,如霧靄;現實的生活太難,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強大?

  邊城就像一首歌,有高音也有低音;邊城就像一首歌,有贊美也有謳歌;邊城就像一首歌,有旋律也有節奏。

  邊城——一個風光秀麗的小城。

  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溫柔清純的妙齡少女——翠翠,唱出了對祖父的深切依戀;唱出了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唱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翠翠與祖父的祖孫情,唱出了親情的無限;翠翠與天保兄弟的愛情,唱出了愛的美好與心的純潔;天保與儺送的手足情,唱出了心的選擇。

  邊城,唱出了人們淳樸的人情美。

  一首首情歌唱出了愛的心;一把把虎兒草,唱出了情的真;一個個人唱出了世間的真情!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后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后,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后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后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么一出健康純潔,而又彌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邊城讀后感2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于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蕩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里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向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后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后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后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干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云”、“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里,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為結束:

  “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邊城讀后感3

  初讀《邊城》,給我這樣的感覺。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美麗的小城里的動人故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仿佛離開了城市,來到了一個幽靜凄美的小城,聽作者娓娓道來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開始讀邊城,在贊嘆茶峒淳樸的民風。那里依山傍水。老船夫,翠翠,黃狗,三個人物過著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船夫堅持擺渡不要客人的錢,客人堅持要給,船夫也去城里買上茶葉,煙送給那些過客。翠翠天真爛漫,幫爺爺擺渡,帶著那條黃狗。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儺送抓鴨子,種種的描寫,都看出茶峒這里質樸的民風。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讓我們看到一個美麗的邊城,一個純凈的邊城。這些就是拋開《邊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這本小說不僅僅是對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繪,同時也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偶遇了儺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這么一個人,儺送也記住了翠翠。看到這里我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儺送同時喜歡翠翠,他們說好了輪流給翠翠唱歌,誰的歌聲能打動翠翠誰就娶翠翠。后來大佬的死,老船夫的死,儺送的走使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悲劇。翠翠和儺送的愛情并沒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們的愛情也像這本書一樣,平實,他們的愛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老船夫為了翠翠的終身大事操盡了心,在一個風雨夜遺憾的死去了。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活著就是為了翠翠的終身大事,這個是支持老船夫活下來的精神支柱。老船夫的獨生女因為一樁老船夫看起來很失敗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夫就尤其的關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個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兒那樣。老船夫的后半生就是為翠翠活著。大佬和儺送的競爭雖然是殘酷的,但是他們也有著邊城人們都有的質樸。他們用唱歌這種方式比試,追求翠翠。而翠翠對待感情的羞澀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儺送走了。儺送該不該回來呢?儺送他愛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傷痛。如果他回來了,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哥哥死了,他卻娶了翠翠,這絕對不是儺送這個講義氣的人會做出的事情,也許經過時間的洗禮,儺送會回來的,也許不會。作者也沒有給我們這個答案,故事發展到了懸疑的頂端戛然而止。作者說:“也許他明天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也不會再回來。”只留下可憐的翠翠孤單的,凄涼的思念著,思念著儺送,爺爺。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征,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里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向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后,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并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托。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么“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么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夢逝之時,她并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忌憚,更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愛,她不會知道,只是默默地等待。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

  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每當她遇到些陌生人或是遇到了婚姻上的問題,他總是跑進竹林,選擇默默地逃避。即使她心愛的人曾經想要渡河,她一樣遠遠的逃開到竹林里。這竹林更仿佛是她心靈的避難所,也是她的純真世界的象征。可惜愛情沒有降臨她的身邊,或許是無緣罷。

  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說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著一種莫名的喜悅,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著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這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然而,《邊城》對于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回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于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著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著。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名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嘆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邊城讀后感4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么完美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明白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明白得否滿足于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蕩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里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貼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向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后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后的農村。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后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干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這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于本人的好處,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情緒……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

  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應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就應是圓滿完美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云”、“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期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向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那里,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為結束:

  “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能夠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邊城讀后感5

  《邊城》講述的故事凄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飄浮??景致柔美而寧靜,

  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說里始終洋溢著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著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說,人情如水;人說,世態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偽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干著坑蒙拐騙的勾當。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石頭森林里,我們還保留著多少真正純凈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閑暇去將它開啟?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為回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凈。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后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著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著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好, 卻不知由于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著孩子能長伴身側。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于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于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于父母蔭蔽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背負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說,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于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里?幸而作者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于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凈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斗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天保先走了車路,便說什么也要讓儺送走馬路。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已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

  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于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著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么純樸而又真摯!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面對自己的情敵會采取何種樣的措施。是嫉恨?甚或殺人。我們憑什么去剝奪另一個人生存的權利?難道就因為他(她)在愛情上作出了與我相同的選擇?愛情應當是純潔的。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使自己的雙手沾染鮮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愛情,因為他將愛情玷辱了。與天保和儺送相比,這一類人該怎樣的自慚形穢!

  后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為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

  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里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么的細而綿長,都以為我們是被時光照料的孩子呢,等待在遠方的,卻是不能回頭的滄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里變得淡遠而美麗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邊城讀后感6

  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卻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瑯瑯“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致。“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風塵女子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么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船夫”、“風塵女子”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杰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于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后,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于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后感7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它展示了一個和諧、純凈的湘西世界。在這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里,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展現了山城茶垌碼頭團總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然而能夠破碎的人們必定真正地活過,那些美麗的“錯誤”幻化成一株株虎耳草,造就了這一段凄美動人抑或是刻骨銘心的故事。

  純真——“錯誤”卻又美麗的誕生

  翠翠從小與爺爺和黃狗生活,她父母的相識、相知再到翠翠的誕生,給我的感覺都是一個遺憾,一次錯誤。由于父母的相繼離世,翠翠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里。然而在沈先生筆下,這個遠離都市喧囂與浮華的湘西世界卻憑著青山綠水,自然地養育并教育著翠翠。“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和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是她純真的自然人性。一次美麗的錯誤更生了一個美麗的可人兒,樸實的自然給予了女主人公恬靜、溫柔、純凈、忠貞的性格。

  誤想——“錯誤”卻又美麗的邂逅

  當十三歲的翠翠端午節在碼頭偶遇到“二老”儺送時,一切的故事逐漸開始。翠翠在一個對的時間里遇到了一個對的人,然而卻做了看似不對的事:在夜幕降臨的朦朦朧朧的河面上,翠翠等著早已回到家的爺爺。在她焦慮的等待過程中,翠翠與“二老”偶遇,然而,他們的邂逅毫無爛漫可言,有的只是那種湘西特有的自然樸實和兩個人小小的誤解。沈先生以極其合理平淡的生活畫面嵌入兩人的相識,在“錯誤”去又美麗的邂逅之下,頗有幾分活潑的氣息,毫無矯揉造作之風。

  誤聽——“錯誤”卻又懵懂的變化

  翠翠斷章取義地聽鄉紳太太們說“二老”與碾坊主人的女兒講親時,心里的醋意油然而生。這是一個十五歲少女懵懂的心事,“到河下時,小小心腔中充滿了一種說不分明的東西。是煩惱吧,不是!是憂愁吧,不是!是快樂吧,不,有什么事情使這個女孩子快樂呢?是生氣了吧,——是的,她當真仿佛覺得自己是在生一個人的氣,又像是生自己的氣。”文章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或許,這正是翠翠從未有過的母愛與做為女性的涉世,內心的孤獨,和不知所措的表現吧!所以,誤聽后,翠翠的生氣讓人更覺得是一種心痛,一種少女春情朦朧卻不知所措的心痛。

  誤認——“錯誤”卻又凄美的虎耳草

  相信那種淳厚的人性美對每一個人都有極大的吸引力吧。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都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地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的推辭中,也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 ,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在農歷十四的那天夜晚,“二老”儺送便在對溪高崖上為翠翠唱起了山歌,而翠翠誤以為是夢中靈魂幻化成的美妙歌聲,隨著旋律在夢中輕輕飄著,有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去摘虎耳草。而爺爺卻張冠李戴誤以為是“大老”天保既走“車路”又走“馬路”。懵懂的翠翠在等待的季節里容顏雖沒有如蓮花般的開落,卻因爺爺事后的只字未提,錯失摘現實中的虎耳草的機會。

  翠翠的誤以為,爺爺的無心不說,雖如水一樣淡薄,明澈純凈,卻在冥冥的羞澀、遠遠觀望和小心翼翼的探問中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這個“錯誤”是凄美的,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上演。

  低吟——“錯誤”卻又執著的等待

  當翠翠、儺送、天保還處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境地時,“大老”天保坐下水船到茨灘時出了事,淹壞了。對于小說中的人物來講,這無不是個晴天霹靂。順順失去了長子,“二老”儺送失去了大哥,老船夫失去了孫女可以依附的人,而翠翠還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了,爺爺死了,白塔倒了,只剩她與黃狗來弄渡船。在這一幅平靜滄桑的圖畫中,因為那些突如其來的變故,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和重量。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的結局最終未完待續,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會茶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凄涼樸素,當所有的憂傷凝結在這山中小城時,它厚重的背景是否還會像山川日月一樣沉靜?美的化身翠翠是否還會執著地等下去?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幃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邊城讀后感8

  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瑯瑯“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致。“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么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船夫”、“”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杰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于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后,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于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后感9

  短篇小說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小說《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小說《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著故事的展開,小說《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瑯瑯“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致。“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么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船夫”“”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但小說《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小說《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小說《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杰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小說《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于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后,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于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小說《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后感10

  在沈從文的世界里,邊城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所謂浪漫,其實大半是一種特質,他的文章從而定下了自己的基調,他的筆觸一再的重現著他的世界。當整個世界都在奔向繁華的時候,他卻穿山越水,終老邊城。 沈從文常說,美麗總是愁人的。然而他自己卻從來不刻意用筆在沈從文的世界里,邊城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所謂浪漫,其實大半是一種特質,他的文章從而定下了自己的基調,他的筆觸一再的重現著他的世界。當整個世界都在奔向繁華的時候,他卻穿山越水,終老邊城。

  沈從文常說,美麗總是愁人的。然而他自己卻從來不刻意用筆去寫這種愁,《邊城》充斥著這種淡淡的憂郁。整部作品是美麗迷人的,山水之美,人性之美,愛情之美。悲劇隱藏在若有若無的故事中。讀完之后,我只是感受到遍布于全身的惆悵,卻找不到它的痕跡。無跡可循無處不在的中國式憂傷,每個人都應該從這里讀出一些什么。

  小說最吸引我的兩點:淳樸的人性和凄美的愛情

  關于人性,沈從文自己用小說隔絕了都市,他筆下的人物卻用山水隔絕了人性的丑惡。《邊城》里面的山水我個人很愿意理解成是小說里人性之美的外化。也只有那么美的山水才能孕育出那么純樸的靈魂,也只有那么善良的人民才配得上那片美麗的山水。我很羨慕邊城里面的那種生活,并不一定是日出日落的生活方式,確一定要是人性的純樸。老船夫和翠翠是邊城這片山水養育出來的男人與女人,船夫是勤勞質樸的老人,翠翠是天真無邪的精靈。人性美是這部作品很吸引人的一方面,如同憂傷一樣,沈從文并沒有去直接刻畫這種人性,只是山水無言,人性本善。這種人性美體現于小說的對話,沈從文實在是小說語言的大師,《邊城》里面的對話時是美的人性的直接流露。它還體現在每個人與人的相處,隱藏在每年端陽時節縣城的熱鬧景象,賦予了每個過往渡河的游子。甚至吊腳樓邊的妓 女,河畔的賣肉人家,船夫死后照顧翠翠的老馬兵。每個出現的人物都是被山水洗凈的靈魂,美麗的翠翠、死去的天保、遠走的儺送、船老大順順、堅強的老船夫...美麗善良的山水,美麗善良的人群。

  關于愛情,很多時候,我都會覺得,月老有時也是會糊涂的吧,否則人世間又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情怨糾葛。會不會有一天,他也會把紅線亂牽?徒惹人間一段段的糾纏心事?美麗善良的翠翠就一定是被糊涂的月老搞混了,紅線的那頭既然系在了二佬儺送心上,又何必說與天保大佬聽。

  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關于自己最初的愛情,其實都會很具體到某一件物象或者事件上,那是我們情竇初開時的一種凝聚物,就像多年以后柯滕記憶中那件被沈佳宜的圓珠筆弄臟的白色襯衫。你做過關于它的夢,來堆砌你對愛情的全部向往。在古時候它可以是一支玉簪、一雙玉佩、一封信,在往前推,它或者可能是你跟他看過的第一場電影、第一次的旅行、第一次的牽手。對翠翠來說,它是兩年前的端陽儺送在河畔對她說過的那句話:

  小心水里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喊救命。

  儺送和翠翠可能都不知道,“魚”一直象征著愛情和婚姻,那片心海,也是從此泛起漣漪了吧。

  然而愛情在這本書中一直得不到美好的結局。翠翠的父母,那位絕美的湘西女子和質樸的屯防軍人,為了愛情雙雙殉情。在大佬天保同時愛上翠翠后,兄弟兩個輪流為翠翠唱歌,后來天保退出了這場愛情,一身好水性的他葬身魚腹;儺送因為哥哥的死與老船夫產生隔膜、誤會,終于遠走他鄉不再歸來。而老船夫因為擔憂翠翠的命運,身心憔悴,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氣絕身亡。那座象征茶峒風水的白塔也傾塌了,只剩下了翠翠,只剩下翠翠孤單單地生活在這美麗的人間。

  一直很惋惜的是,當初如果翠翠勇敢的說出愛,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她跟儺送明明相愛,可以有那么多的機會在一起,然而每一個巧合事件的發生都在把這段愛情推向悲劇的命運。那么多的遺憾,就是這婆娑世界。就像電影《那些年》里,柯滕跟沈佳宜明明可以在一起,確總是因為一些很小的誤會彼此錯過。數年過后,縱使大家相見莞爾,但在那段時光里究竟是誰辜負了誰的愛情,誰的承諾靠不了岸,誰又可以講得清楚。有時候太不像電影或小說該有的情節,反而是像極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之所以為這些故事感動,是不是說,這些似曾相識的故事觸動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初關于愛情的定義?是不是說,這才是最接近我們真實愛情的底色?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小事情都會把愛情推向一種未知。也正因此,是不是我們應該更加珍惜與學會把握?

  只是,請你一定要相信:春天要看花,夏天要聽雨,秋天看落葉冬天看飛雪,天氣晴好的時候要去看海,年紀正好的時候一定要去戀愛。正如我始終相信多年以后儺送會回來的,邊城里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等待著他,可人如玉,與子攜藏。正如我一直相信愛情。

  也許時光如水不再來,那我便將這青春凍結討你歡。我是寧靜淳樸的山水,你是美麗無言的情郎。游子游子你快快回來,戀戀舊日好時光。

  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

邊城讀后感11

  午后,陽光正好。捧一杯香茗,靠著窗,感受著《邊城》中淡至無形的意境,被書中的淡淡憂傷觸動。總感覺《邊城》就像是那寥寥幾筆,輕描淡寫的國畫,所有的人都隱沒在那朦朧飄渺的山水中,所有的故事就那樣安 安靜靜的發生著。仿佛像別人遺忘的角落里發生的一件無人知曉的簡簡單單的事。而看完這幅畫,聽完這故事,似乎自己的心中什么也沒留下,卻又心事重重,小鹿亂跳。

  邊城里有著沉重古老而靜止的風景,茶峒,小溪,溪邊白塔,塔下人家,家中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有著相依為命的溫馨。當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收渡回家。這些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場景,卻帶 著種沉寂凄婉的滄桑。無疑,生活在那里的人們是善良的。可也許正是這些善良的結合才有了后來結局的無以承受的悲愴。正如作者曾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 劇。”天保的死去,儺送因為家庭的阻力和心里的壓抑選擇了離開,翠翠的愛情還沒開始就已結束了。結尾處“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人留下些許傷感卻又隱隱的期待。這個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 靈魂輕輕浮起的男子還不曾回到這里來。而翠翠卻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讓她魂牽夢縈的人。

  如果故事的繼續,誰又能說清是長久的等候,還是永恒的相守呢?每個人的心里也許都有一個關于邊城的結局,而每一種結局都是不同的感情歸宿。也許翠翠后來又遇見了一個對她很好很好的人,他甘愿在這美麗的小城 默默陪她一生,一起撐著小小的渡船,一起唱著古老的山歌,一起去采無名的可愛的花,過著平淡而真實的生活;亦或翠翠遇見另一個她甘愿為他付出生命的人,她寧愿為他放棄這寧靜的小城而流浪天涯,那么她和儺送曾經 的美好只是她生命里最初那美麗而羞澀的早開的初春的花,只能留在心底的最深處,化作原始的一份感動與珍貴的記憶,那守候的心意也隨著她愛情的離去而遠去;也許翠翠終于等來了儺送,兩個人從此過著安靜而快樂的生 活,或在這如詩的小城,或遠走這承載太多回憶的故鄉,守候著他們美麗的靈魂的約定;也許儺送在外的日子,遇見了另一個人,翠翠執著的守候換回的只是一場心碎;也許翠翠一直就這樣守侯著一個美麗的童話,等到青春 散盡,容顏不再,將對儺送的愛一直延續到她生命的盡頭,另一邊,儺送也這樣執著地守侯著記憶中那個美麗而羞澀的少女,直到生命終了;也許……

  不管是哪一種,我想有一份遺憾才更觸動人心吧。其實,幸福與否,值得與否,僅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總覺得,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有詩意。即使儺送不再回來,對于翠翠來說,這漫 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癡心以待,縱閑愁萬種,卻無語怨東風。也許這便是相思相望不相親吧。只翹首遠方的兇灘,守望著一生的迷夢。

  等待就像一場開在自己心里的暗戀的花,與他人無關,便不擔心結局的傷。可以有美好的想象,可以有隱隱的盼望。也許是等待的時間越久,見到時愈發的驚喜與感動。就像可愛的花朵,等待結出的果實,醞釀越久,越 為甘甜。也許,有的時候,選擇離開,一個人的等待,才能肆無忌憚的去愛著心里的那個人。就像很多時候,選擇以朋友的身份待在對方身邊繼續守候,卻不讓對方感受到一絲負擔。只因向來情深,奈何緣淺。

  談及情深緣淺,想起自己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里的老婆婆,等了她的老伴30多年,但從來不曾放棄過,因為那位老公公年輕時是船員,出海時遇難了,所以……她一直等了很久很久,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沒人告訴她 ,她也不想知道他死去的事實,也就這樣的等待著,等待這虛無飄渺的謊言。死后她在遺書上寫道:“等待著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為你照顧兒女,是我最大的幸福;為你操持家業是我最大的幸福。”那位老婆婆的等 待是一種凄美的意境,凄美的幸福。

  記得《何以笙簫默》里何以琛說“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我不愿意將就。”也因此,七年,是他停不下的等待,直到她的歸來。他站在顯眼的地方,只為她能夠找到。那么驕傲的他,放 下所有身段,只為了她的一顰一笑。人生又有多少個七年,若是她永遠沒有回來,他大概是要一直一直等下去的吧。多么像翠翠的等待,明知也許無望,卻仍堅守著自己的心。他們的等待是一場心的豪賭,是一種寂寥卻甘之 如飴。以琛和翠翠他們的等待皆是一種孤獨的意境,無奈心酸而甜蜜。那是一種悲涼的美。等待被深藏在心里面,無言,卻很久遠,堅信有一天那個人終究會回來,繼續溫習愛的結局的纏綿。

  等待是一種想念的心情,有點期盼,帶點緊張。而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會有等待。等待愛情,等待值得等待一生的人;等待成功,等待那份破繭成蝶的喜悅;等待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不把等待變成一種煎熬和絕望,而 把等待看成一種希望。學會偶爾的等待,感受淡淡的孤獨的意境。也許有感傷,也許有甜蜜,任君采擷,享受等待的過程,感受那也許朦朧憂傷的氛圍,在繁華浮世里,謹守自己的心。

  我想如今我們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 模型大概也應該如這邊城一般吧?當然物質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邊城進步很多,但有一點我覺著不能變,那就是邊城里人們的那種淳樸、敦厚、熱情與率真。我們要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力戒功利之心,放棄防備,猜忌, 行事平和,待人以誠,這樣我們的和諧大家庭才會盡快實現。

  從《邊城》中走出,心里有些戀戀不舍,這里永遠是我們神往的心靈家園。我們的和諧社會也將從中獲取養分。為了這明凈的山水,為了這理想的家園,讓我們要從己做起,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為了和諧社會的到來略 盡綿力。和諧社會里我們不遠矣!

邊城讀后感12

  時間總由清澈流向渾濁,然后,又從渾濁的邊緣處透漏出一絲懷舊的淚光,那是遺留在腦際久久不能消逝的一種眷戀,亦是感懷時光匆匆而過卻無以名狀的一絲遺憾……

  也許,在很多年以后,你還會想起這么一個地方——鳳凰,那里曾給過你期盼與欣喜。或許,在那煙雨朦朧的水面上,在那枯黃敗落的秋葉上,在那光滑靜默的青石板上,你依稀可以聽到一聲沉重的嘆息。或許,在風雨飄零的夜里,在那幽深孤寂的小巷里,你依稀可以看見一個老人顫動的孤影。

  也許,在很多年以后,你還會記起這么一個人——沈從文,他曾用一種既恨又愛的筆調刻畫了湘西的人情冷暖,世態變遷。而如今,他卻又留下了一個讓世人追逐的夢——《邊城》。他以一顆熱切的心安息在沱江邊上,那里只有山泉綠樹、鳥鳴蟲吟為伴,簡易素樸的石碑是他留給世人最后的絕筆之作,沱江的潺潺水流是他坦然低唱的一首警世哀歌。

  當你帶著《邊城》的夢,風塵仆仆的奔赴鳳凰,而當你去過了鳳凰,并帶著鳳凰的現實又重新回到沈從文勾畫的夢中《邊城》時,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惑:到底是鳳凰因沈從文而名著,還是沈從文因鳳凰而不朽?這里沒有唯一的答案。也許,沈老也不曾想過。

  與世辭別二十余載,然而,還有無數陌生的過客,慕名而來,佇立在沈老的墓碑前,送上一束鮮花。游客們這種不約而同的真摯情思,必定是在堅持著或守望著一個似真似幻的夢——邊城鳳凰。這個夢,曾因沈從文先生的勾畫與現實神似而變得臨近,但如今卻又因現實的破碎而變得更加遙遠。游客們高高興興地來,卻又悻悻地離去,沒能尋到最初設想的安慰,卻裝了滿腹的苦水。可是,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卻依然不知疲倦、不聽勸告地從五湖四海虔誠而來,沖動莽撞,以致打碎了期待已久的夢。

  難道真有一個清晰淡雅、淳樸寡欲的世界?也許有。這個只有沈從文先生知道。

  城市里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梭于高樓林立之間,奔波于平滑筆直的柏油路上,安立在四季舒適的空調溫室里,當他們從沈從文先生虛構的故事里,開始遙想這么一個夢幻與現實巧合相遇的鳳凰古城時,一種頓然開朗的欣喜感沁入心脾。他們想從喧鬧浮躁中全身而退,然后隱沒于略帶寂寞的古城小鎮。白天,臨窗而坐,酌一杯清酒,看江中泰然的漁夫,聽著那竹篙與江水拍打時清麗的嘩嘩聲。晚上,徒步江邊,看漁火閃爍,聽著酒家里的稀落耳語,眺望著異鄉的皓月。把煩惱忘于腦后,把身心寄托于清閑與寧靜,這是何等的愜意!

  可是,他們看到的卻只能是一個與想象中相差太遠的地方。當一串串的五顏六色的彩燈被嵌在每家每戶的屋頂上的時候,鳳凰就已經失去了黑夜里的那份神秘。當一個個酒吧一窩蜂地占據了沱江兩岸時,鳳凰就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寧靜與清閑。當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步伐匆匆,忙忙碌碌地追逐著計算著一絲一毫的金錢利益時,鳳凰就是去了骨子里的樸素與單純。游人們離鳳凰近了,可他們的心卻離鳳凰遠了,現實中鳳凰的陌生感帶給了他們失落后的深深感嘆。

  沈從文先生虛構的邊城也許只是一個象征之地,《邊城》中的真與善也許只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應該一直追逐的方向。

  當你再一次來到沈從文先生的墓碑前,你可能會理解墓碑上的這句話:“照我所思,可以理解我;照我所思,可以理解人。”這是每一個墓碑前的過客必定會輕聲吟誦的一句話。人生在世,難免會有沉浮跌宕,在艱難困苦中認識自己、雕刻自己,最終欣賞自己,也不至于辜負了半生光陰。從沉浮跌宕中平靜下來,回味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豁達的心境便馳騁于天地,世間恩情真善猛然間浸入心懷,坦坦蕩蕩,灑脫超俗,這樣也不至于窮途末路,落得個遺臭萬年。這也許就是沈從文先生《邊城》所要告訴大家的最真實最虔誠的人生道理。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邊城”,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是一個向往邊城的人,可是他已經走進了邊城,因為邊城早已經住在了他的心中。他回到鳳凰,只想魂歸故鄉。他不想給世人留下斷殘的現實,卻不料留下了一個誤解后的念想。

  一群群遠道而來的人們,帶著虔誠的心,暢游在他所勾畫的夢中,歡聲笑語,充盈耳畔。可是,夢醒之時,卻凄涼滿地,失望連連。

  我想,從那一刻起,當第一個倉皇的腳步走進鳳凰時,沈老就開始走向孤獨了。在某個能聽得見淚水滴落的夜晚,沈老從耀眼的霓虹燈下走過,并在昏暗中留下孤獨的背影……

邊城讀后感13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里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于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向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后的談資或閑暇人的雅興。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淀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只小動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里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里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

  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大老。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二老。二老想做云雀,二老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二老不喜歡大老。

  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只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

  二老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

  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大老,大老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象那里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凄涼樸素,憂傷結束了。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邊城讀后感14

  如陶淵明的桃花源一般美麗安逸的小城,一群質樸的人們在這里勞作著,生活著,一切是那么的和諧,那么的安靜。水不是的顫動,波動著這里人們的心弦。歲月慢慢的流逝著,但是這個小城里的一切仿佛這里的水那樣雖有顫動,但未起波瀾。所有的事務是那樣的平靜,安詳,猶如一幅潑墨的山水畫。

  初讀《邊城》,給我這樣的感覺。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美麗的小城里的動人故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仿佛離開了城市,來到了一個幽靜凄美的小城,聽作者娓娓道來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開始讀邊城,在贊嘆茶峒淳樸的民風。那里依山傍水。老船夫,翠翠,黃狗,三個人物過著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船夫堅持擺渡不要客人的錢,客人堅持要給,船夫也去城里買上茶葉,煙送給那些過客。翠翠天真爛漫,幫爺爺擺渡,帶著那條黃狗。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儺送抓鴨子,種種的描寫,都看出茶峒這里質樸的民風。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讓我們看到一個美麗的邊城,一個純凈的邊城。這些就是拋開《邊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這本小說不僅僅是對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繪,同時也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偶遇了儺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這么一個人,儺送也記住了翠翠。看到這里我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儺送同時喜歡翠翠,他們說好了輪流給翠翠唱歌,誰的歌聲能打動翠翠誰就娶翠翠。后來大佬的死,老船夫的死,儺送的走使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悲劇。翠翠和儺送的愛情并沒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們的愛情也像這本書一樣,平實,他們的愛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老船夫為了翠翠的終身大事操盡了心,在一個風雨夜遺憾的死去了。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活著就是為了翠翠的終身大事,這個是支持老船夫活下來的精神支柱。老船夫的獨生女因為一樁老船夫看起來很失敗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夫就尤其的關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個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兒那樣。老船夫的后半生就是為翠翠活著。大佬和儺送的競爭雖然是殘酷的,但是他們也有著邊城人們都有的質樸。他們用唱歌這種方式比試,追求翠翠。而翠翠對待感情的羞澀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儺送走了。儺送該不該回來呢?儺送他愛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傷痛。如果他回來了,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哥哥死了,他卻娶了翠翠,這絕對不是儺送這個講義氣的人會做出的事情,也許經過時間的洗禮,儺送會回來的,也許不會。作者也沒有給我們這個答案,故事發展到了懸疑的頂端戛然而止。作者說:

  “也許他明天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也不會再回來。”只留下可憐的翠翠孤單的,凄涼的思念著,思念著儺送,爺爺。這部書的風情,故事,人物,景色都是美的,最美的我覺得還是它的結尾,因為無論儺送回不回來這個故事都是那樣的凄美。試想:

  過了幾十年,已經人近中年的儺送終于出現同樣也變老了的翠翠的面前,多年的等待終于換來的結果,會給人怎樣的感動?如果過了幾十年,儺送始終也沒有回來,翠翠一直孤獨的等待著他,翠翠會永生不嫁,以祭奠她那死去的愛情和那墳墓中的心靈,這樣的結局依舊很美,因為回憶才是永恒。等的滋味,只有心中有期待的人才會體會。等到何時,又如何等待,忍受著自己執著的苦味,肆任時光流逝,倔強地不惜失去本應屬于自己的美好,只是默默等待那個或爛漫或無言的結局。等到海棠花落,共看日落月生、風起云涌,是不惜等這一遭;等到事與愿違,無奈滄桑已變、物是人非,是可惜荒廢這半生。愿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不及的淚水,而是應屬她的那份幸福。

  《邊城》這部書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只能發生在這個美麗,淳樸,和諧,清靜,舒暢的邊城。在現今這個功利的社會,我們還會相信這樣美麗的愛情故事么?每個人的心中想到的都是自己,老船夫給客人們買的茶,這么多年義務的擺渡,是我們可以做到的么?在這樣的水土上,這樣一群天真,純潔的人們才會發生這樣美麗的故事,在我們現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也許不會再有這樣美麗的故事了。翠翠一直的等待,現在的我們還能做到么?誰能承受數十年的寂寞,就為心中的愛情。不是我悲觀,這樣美麗的故事要有一群純潔的人,一個純潔的社會,而我們現在的社會就不是純潔的。充斥了太多的功名,太多的誘惑。也許我也不應該這樣說,我們的社會里有的是人,只有人們放棄了這些東西,才會有純潔的社會,純粹的愛情。所以我們只有從自己做起,保留著一份童心,一份天真,給自己的心中留下一片凈土,不要過早的讓自己的心被污染。讓純潔的邊城,讓純粹的愛情重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我相信,不會所有的愛情的結局都是悲慘的,一定會有感天動地的美好的愛情,等來美好的結局的。

邊城讀后感15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在書中作者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俊逸輕靈的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表現自然淳樸的民風美,凸顯澄澈純凈的人性美,描繪了富于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作品以充滿溫馨的牧歌情調和濃郁豐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邊城抒情特色,從而使《邊城》以個性鄉土小說的姿態出現并一直感動著中國文壇。

  捧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云縈繞于心。恍惚間,似自原始的清風輕拂著面頰,如夢如幻。作家以真摯的感情、優美的語言、詩意的情緒,把我們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的時空里,讓我們陶醉于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聲中。

  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 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 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邊城》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這也許正是作者努力建構的充滿自然人性與牧歌情調的世外桃源。

  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景致,展示出小說人物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淳樸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溫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的夢境。作家敏銳清醒萬分卻萬分痛苦地預感到,隨著“城市化現代化”的愈演愈烈,這樣的邊城和邊城里自然古樸、原始和諧的關系,如夢境般一去不返,僅存于古老的回憶中。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讓夢流逝, 請你駐留,像那邊城的小溪,永不干涸!

  你會驚異地發現, 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世外桃源,那里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里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細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多么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于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 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凈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 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邊城》或許是現代文學史上最純凈、最樸實的一部小說,它能讓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靜下來,但當你合上書本,世事紛沓而來的時候,《邊城》的那好像恍若隔世的場景和瞬間是如此的不真實,的確是一段偷來的并不屬于你的時光……正如作者所寫“美麗總是愁人的”。《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沈從文先生描述的邊城在書中那么動人,而我們心中的邊城呢?在我看來,那其實就是一份寧靜、一份心安,或者說是一份感動。守住心中的這份寧靜,我們便也找到了我們心中的邊城。

  在現今的時代中,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 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 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與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 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而邊城所描寫的這種平和純樸的畫面,正是撫平現代人浮躁功利心的一劑良藥。當我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無所適從時,不妨看看《邊城》,保持一顆平常心。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個美麗的夢, 一個待實現的夢。也許古老的文化會受到歷史的淘汰, 但美麗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懷,應當是永恒的。人們對美的追求,也應該是永遠存在的、永遠不被磨滅的、最美麗的感情。

【邊城讀后感(集錦15篇)】相關文章:

《邊城》讀后感集錦15篇04-26

《邊城》讀后感05-26

邊城讀后感05-13

《邊城》讀后感(15篇)05-31

《邊城》讀后感15篇05-28

邊城讀后感(15篇)05-13

邊城讀后感15篇05-13

沈從文的邊城讀后感04-19

邊城讀后感精選15篇06-06

邊城讀后感合集15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