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 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電子書

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 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電子書

日期:2023-03-18 14:40:25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明清瓷器鑒定遠古瓷器,因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借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鑒定。而明、清時期的瓷

明清瓷器鑒定

遠古瓷器,因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借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鑒定。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制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征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通過實踐,在白己腦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因明、清兩代瓷器還可以見到,因此,現將明、清兩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清瓷器鑒定

( 一)、明代瓷器的特征

1、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2、胎體,琢器指立體造型,如瓶、尊等,都較厚重。圓器指平面造型,如盤、碗等,其胎體也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資器,早期暈散,中期漂亮,晚期發灰、暗淡。

4、永樂、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規矩,俗稱“凈里”,其他時期的盤、碗類,內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兩層的銜接痕跡。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后,到嘉靖、隆慶、萬歷及明末各朝,胎體接痕特別顯露,民窯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處(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紅痕跡的現象。

6、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余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這種白中閃青釉面貫穿于整個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邊微有垂釉痕跡。

7、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畫龍多兇猛,咀巴象豬咀,俗稱“豬咀龍”, 怒發前沖,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嘉靖以后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后腦勺凸出。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文字裝飾有回紋、百壽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為砂底,永樂、宣德大盤均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臥足、臺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書款;永樂以后,開始在官窯器物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在民窯器上有圖記款,吉祥語款,私家人名款。款字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朱書等。除永樂、宣德、弘治、萬歷有篆書外,其余多為楷書款,以六字雙行和四字雙行為主,亦有極少數為單行橫款、環形款、豎款。一般格式為“大明××年制”,隆慶時期多為“大明隆慶年造”,書寫位置,一般寫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所有青花書寫的款字、色調都較深沉、無飄浮感。

洪武時期瓷器的鑒定要點

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斑,自元代開始出現,經明代,沿續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悅目。

3、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兇猛,多為五爪龍。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

5、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

永樂時期瓷器的鑒定要點:

1、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占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

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秀、圓潤、靈巧。

3、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

4、釉面肥厚,瑩潤平凈,無桔皮紋。白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色或黃色,釉汁厚聚處閃淺淡和蝦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艷,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

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棱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和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

7、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

8、常見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

9、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

宣德時期瓷器鑒定要點

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和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凈,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艷,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琢器接口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致。

2、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后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

3、青花用三種色料:①進口蘇泥勃青料,②國產料,③進口和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4、磯紅彩始于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制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采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

7、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都有一橫。

8、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于足脊處滾圓如“泥瞅背”狀。

成化時期瓷器的鑒定要點

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

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并存。

4、斗彩為成化創新品種。

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涂,只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發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眼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淡。可用這一點來做鑒定參考依據。

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橫不越刀。弘治時期瓷器的鑒定要點

1、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

2、釉面肥腆滋潤,潔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閃灰色)。

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4、盤有塌底現象。由于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處微顯凸露。

5、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墻比成化時略矮,內墻直立,深淺不一。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后期則為“亮青釉”

7、款識雖沿用舊制,但字體趨于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為主,字體小而規整。有四字或六字兩行豎寫款。

正德時期瓷器鑒定的要點

1、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

2、此時正處于大明瓷由細致、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

3、釉面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4、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回教、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處一般修切平齊,也有滾圓狀出現。較淺的器足多向里收斂,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現象。有的足心似乳狀突起,與明初的肚臍狀底足相似,民窯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書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其特征是:“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筆鋒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字橫劃上最短,“制”字衣橫少越刀。

嘉靖、隆慶時期瓷器的鑒定要點

1、嘉靖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往往見軸下的青花輪廊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蘭,青金蘭色,同時也有發淺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征。

6、紋飾線條雖纖細清麗,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畫面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

7、器底施釉,多為亮青釉。

8、圓器圈足多向內收斂,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玲瓏薄胎器皿一般為滾圓矮淺窄小的圓足。

9、款識字體,筆劃較粗,均為楷書體。一般多于底足書寫六字雙行、帶有雙圈。“大”字的一拋一捺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拋挨上點,“制”字衣橫少越刀。

10、隆慶時青花色調蘭中泛紫,濃重艷麗。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呈色最佳。這點可作鑒定判別隆慶青花器的主要依據。

11、款識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制”字。隆慶時器物傳世不多。

萬歷時期資器的鑒定要點

1、萬歷資器,一般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

2、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蘭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并開始采用淺描手法。

3、裝飾工藝技法,有鏤雕、鏤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類似鐵線描的繪畫。此時繪畫風格,繁縛麻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畫面不考究,布局繁亂,比例失當。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平底或淺寬圈足,底部落款處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臍。盤碗之類,足徑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與火石紅色,官窯圈足多處理為滾圓,民窯則多斜削,并出現了通常認為是康熙時才有的那種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渾重艷麗,蘭中泛紫。中期:蘭中閃灰,發色漸淺。晚期:蘭色灰暗,多有暈散。

天啟、崇禎時期瓷器的鑒定要點

1、器型大多不規整。此時出現了日本風格的造型。崇禎時,器型不規正的現象較天啟時更為突出,一般器物,胎體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質粗糙為多,淘煉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細,并有萬歷遺風。

3、釉面亮青程度明顯減弱,施釉稀薄。崇禎時,器口普遍施加黃色醬釉。

4、青花有四種不同色調,其中暈散和黑灰的與那種纖細輕淡的色調相差懸殊。崇禎時,青花色調的暈散和走軸現象比天啟時更甚。常使紋飾模糊不清,也有較鮮亮明快或類似天啟時淡描色澤。

5、紋飾中多反映出日本風格,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另外,明末清初時盛行的題詩聯句風氣,在此時亦有表現。此時流行的豪放夸張的減筆寫意畫,與萬歷那種密麻零亂的紋飾構圖,形成鮮明對比。

6、器足可見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類似明初器底的小乳頭,此時底足不施釉的較多,但沾有砂粒。多為細潤白砂底足,足邊修切圓滑齊整,胎體裸露部分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獨特的器足特征,并為斷代提供了依據。

7、天啟器物款識少。一般寫于器底。格式為“大明天啟年制”。崇禎時,從款識上看,有書官窯款識的,也有以隸書寫干支紀年款的,此外,還多見隨意亂寫的“宣德”、“成化” 、“嘉靖”等偽托前朝的年款。

【明清瓷器鑒定】相關文章:

1.瓷器鑒定

2.瓷器的鑒定

3.宋官窯瓷器鑒定

4.青花瓷器鑒定

5.乾隆瓷器鑒定

6.蘇州瓷器鑒定

7.如何鑒定官窯瓷器

8.中國瓷器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