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楊利偉
《朗讀者》必有朗讀,語氣卻又重重地落到“者”上。“者”在此處指發出“朗讀”的人,可見《朗讀者》十分重視朗讀之人。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歡迎閱讀。
【1】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楊利偉
《朗讀者》向我們展現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一個人,一段文,每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讀通過電視廣為傳播。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劃、組織、傳播,那將是怎樣一種真、善、美的增殖和遞送啊
朗讀者不是不可讀一段自己書寫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較高水準的文字,而更多的應該選擇能夠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經典和準經典的。如果不僅重視朗讀之人,也重視朗讀之文,那么《朗讀者》就可能從一檔真人秀的情感類綜藝節目,向人文類提升
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使一些從業人員千方百計自以為是地迎合(實質是在誤導)觀眾,并從娛樂至上走向娛樂至死。《朗讀者》的出現,可以看成是改變電視文化萎縮的嘗試性努力,用朗讀的方式來重新喚起語言文字所具有的直擊人心引人思考的審美力量
偶然打開電視機,恰好看到央視剛剛開播的《朗讀者》,頗覺耳目一新,印象甚好。這是董卿主持的又一個文化類節目,而且這次由她兼任制片人,這就意味著她肩負著更大的責任,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朗讀者》與她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相比,確有許多不同。《中國詩詞大會》聲勢浩大,有百人團、挑戰者和擂主等眾多變動不居的角色,不僅“詩霸”“詞霸”們的表現出色,而且主持人本人詩詞歌賦的修養也頗令人驚艷,從而贏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贊美。不過,因為它是競賽類節目,未脫選秀窠臼,考試的氣氛又太濃,不知有多少顆小心臟為此而蹦蹦亂跳。《朗讀者》顯然更有獨創性,除了欄目名字使人想起一部德國同名小說和英國改編的同名電影外,并無什么因襲。
《朗讀者》必有朗讀,語氣卻又重重地落到“者”上。“者”在此處指發出“朗讀”的人,可見《朗讀者》十分重視朗讀之人。
在這檔節目里,“人”雖有名人和非名人、專業和非專業之分,或曰有素人和非素人之分,卻一樣地受到尊重。“素人”是個外來詞,指平民、樸素的人和未經修飾的人。在第一季前兩期的朗讀者中,企業家柳傳志、國際名模張梓琳、獲國際最高翻譯獎的翻譯家許淵沖、兒童作家鄭淵潔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讀方面他們卻是“素人”;演員濮存昕、蔣雯麗、喬榛等既是名人,又是朗讀者中的專業人士;其他名不見經傳者應該都屬素人之列。這些顯然經過一番挑選的人,按照節目的設定不是先來一段朗讀,而是先接受主持人采訪,講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為了話題集中起見,第一期的主題詞是“遇見”。有點兒出人意料的是,名人們沒有講他們的“成功學”,如遇見第一個扮演的角色、獲取第一桶金之類,而是講他們在最初的平凡生涯中遇到的偶然如何改變他們的一生。如柳傳志遇到了挫折——因舅舅是“右派”,他未被錄取為飛行員,而是進了大學,這才走上了后來的人生道路。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濮存昕的經歷更是鮮為人知,誰也想不到他從小患過小兒麻痹癥還被同學起過“濮瘸子”的外號。要不是后來遇到了榮大夫治好了他的病,根本不可能走上舞臺成為一名演員。這樣,榮醫生就成了濮存昕遇到的改變他命運的第一位貴人。可以說,在第一季第一期的朗讀者中,濮存昕的人生故事是最為幸運的“遇見”之一,在講述之后的朗讀也最為出彩。這除了因為他有優秀演員的修養外,還因為他選擇了老舍的散文 《宗月大師》。老舍對宗月大師助他上學的感激之情,正如濮存昕對榮大夫的感恩一樣,因此朗讀這散文真是最貼切不過的了。我相信,這是作為北京人藝演員的濮存昕自己的選擇,因為老舍就是北京人藝傳統的開創者之一,他的作品一定為濮存昕所熟知。
至于在“素人”中,主動從北京大醫院辭職的“無國界大夫”蔣勵的“遇見”最感人。她與助產士在阿富汗的戰火中接生了三千多個新生兒,平均每天四十多個,又無一例孕婦死亡,真正體現了一位白衣天使崇高的人道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以及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她緊接著朗讀的,恰好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許自由”,“一個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聽見人們的悲/要犧牲多少條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經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風中飄揚/答案它在風中飄揚”。這首民謠充滿了對這個動蕩不安世界的關切和悲憤,也代入了朗讀者在阿富汗經歷的切身體驗。聽到朗讀這首民謠,我們的心完全被震撼到了,為一種巨大的悲哀和無助深深哭泣,從而想要改變什么。這就是文學的力量,也說明為自己和給他人朗讀的必要。
《朗讀者》每季有十二期,這意味著一季就有近70位各界人士為觀眾講他們人生中的一個故事,加起來就是近70個非虛構的人生片段,向我們展現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一個人,一段文,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讀通過電視廣為傳播。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劃、組織、傳播,那將是怎樣一種真、善、美的增值和遞送啊!我相信憑現在的團隊,能夠把這檔被定義為“情感類”的綜藝節目辦得更好。但既然命名為“朗讀者”,重人還得重文。誰是朗讀人,哪是朗讀文,都需要精心挑選。朗讀者不是不可讀一段自己書寫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較高水準的文字,而更多的應該選擇能夠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經典和準經典的。如果不僅重視朗讀之人,也重視朗讀之文,那么《朗讀者》 就可能從一檔真人秀的情感類綜藝節目,向人文類提升。
目前我們天天在播放的電視節目有文化嗎?答曰,在紀實類、人文類、戲曲類、地理類、動物類的節目里多些,在虛構類的節目中少些,以純娛樂為宗旨的綜藝節目中則極其稀薄以至于無或負。例如照搬韓國模式的一個節目,男演員滿世界地跑來跑去卻不知在干嗎,說探險卻無險可探,多的是出乖露丑地惡搞,也沒啥好笑。有的歌唱節目,歌手并不好好唱,擺出一副“老司機”的腔調欲蓋彌彰地講污段子。有的節目沒什么內容,只見幾個主持人有一搭沒一搭地出洋相嘎訕胡自娛自樂。
現在中國的電視臺和電視頻道數量巨大投入不少,但真正值得一看的節目根本不成比例,這可能也是電視依然在流失大量觀眾的原因之一。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使一些從業人員千方百計自以為是地迎合(實質是在誤導)觀眾,并從娛樂至上走向娛樂至死。《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指出,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一種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臺。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印刷術時代走向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朗讀者》的出現,可以看成是改變這種文化萎縮的嘗試性努力,就是用印刷文化來救贖讀圖時代的圖像文化,用精英文化來救贖已經普遍娛樂化的電視大眾文化; 用朗讀的方式來重新喚起語言文字所具有的直擊人心引人思考的審美力量。
“最是書香能致遠”,讓我們朗讀吧!
【2】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楊利偉
對于綜藝節目來說,到底如何才能夠俘獲觀眾心靈?《朗讀者》的成功可謂一個標本,其實從2012年天津衛視開播的《愛情保衛戰》也是一個成功案例。透過這些成功的綜藝節目的例子,不難總結到其中的規律,即綜藝節目唯有從觀眾的實際訴求出發,懂得觀眾的需求,才能夠真正走進大眾的心靈世界。尤其是像《朗讀者》這樣的創新的電視綜藝節目,為綜藝節目帶來的啟示更可以推而廣之,成為眾多綜藝節目的示范者。
其一,真實。像《朗讀者》這樣讓名人名家朗讀的方式,其實更像是《見字如面》的那種真實。人們緣何去觀看一檔電視節目呢?筆者以為,真實性應該是首要原因。如果沒有真實在里面,只是純粹空洞的娛樂,是不能直抵人們的內心深處的。《朗讀者》切中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真實入手,懂得觀眾的真正訴求,這樣的綜藝節目才能夠走得長遠。
其二,情懷。很多時候,我們談及所謂的情懷,但未必了解其中的真正價值。筆者以為,所謂的情懷乃是一種深層次的關懷,比如對于人性的關照,對于所有的人生存狀態的關照。這些關照其實就是最好的情懷表達。對于電視綜藝節目來說,如果只是追求收視率,反而是舍本逐末。所以,《朗讀者》做到了情懷。未來的綜藝節目若想脫穎而出,需要的就是恪守情懷的底色,讓觀眾能夠體會到一檔電視綜藝節目的不變初心。
其三,文化。如今我們進入到快節奏的時代,各種消費品都呈現碎片化。對于此,我們或許應該懂得,《朗讀者》的出現其實是浸透著深層次的文化撫慰內涵的。名人眼中的名,對于普通人來說也是一種啟迪,能夠從中感受到無窮的魅力。如果一檔綜藝節目沒有文化積淀,沒有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入手,往往就會迅速腐朽,被人淡忘。所以,《朗讀者》啟示了我們綜藝節目應當如何延續,如何才能夠推陳出新,贏得觀眾的認可。
不難發現,在消費者至上的年代里,一檔電視綜藝節目能夠火起來,說明它抓住了人們內心的真正訴求。望電視綜藝節目能夠用好《朗讀者》帶來的“啟示錄”,從真實、情懷、文化等多元因素出發,獲得真正成功也就現實可期。
【3】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楊利偉
有人認為,其落入《感動中國》、《藝術人生》煽情窠臼,文學之美,文字之魅流于淺表,這檔文化綜藝清流其實走的還是“故事”的套路。
有感動:那些“煽情故事”總會賺取大把眼淚
在近期“選擇”為主題的節目中,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朗誦了寫給兒子麥恩的家書。這封信被觀眾和網友稱作“2017最美家書”。曾經叛逆的麥家,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像麥家這樣,在朗讀之前分享過往故事,并深深打動觀眾的,還有很多很多。第一期節目第一位朗讀嘉賓濮存昕,在節目中便自曝小時候曾患過小兒麻痹癥,被同學起外號叫“濮瘸子”。濮存昕之所以要自揭“傷疤”,自然也與要朗讀的內容有關——他要把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師》,朗讀給幫他做了整形手術,使“濮瘸子”的命運得以改變的北京積水潭醫院的榮國威大夫。而《宗月大師》所描寫的,也是老舍生命中遇到貴人相助的事情。
有人認為《朗讀者》的魅力并不僅僅在于朗讀本身,每位嘉賓在朗讀之前分享的個人故事,同樣很精彩,很吸引人。無論是演員徐靜蕾講她奶奶疼她愛她的平凡故事,還是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沖講他年輕時暗戀過才女林徽因的“獨家趣聞”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眾,也帶給了觀眾無限的思考。很多觀眾把聆聽嘉賓講故事,作為一件很有樂趣、很有意義的事情。
就像看《星光大道》之類的選秀節目時,聽到選手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及故事,很多觀眾總會被感染和打動,忍不住熱淚盈眶;就像音樂選秀類欄目,總是需要一些聽完歌感動到落淚的觀眾,這種情景交融的場面及其效果,已經成為節目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有質疑:“故事”喧賓奪主,好文章成了點綴
在另一檔同類型文化綜藝《見字如面》中,主要呈現方式是嘉賓演員演繹書信,穿越歷史和時間的洪流,最終打動人心的是以書信為載體的文字的魅力。既有蔡春豬寫給自閉癥兒子的戲謔中藏著悲傷的信,也有魯迅寫給許廣平的書信、莫言的家書等。
但對《朗讀者》來說,沒那么簡單。最終訴求是呈現“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三美并重,任重道遠。在與董卿的訪談對話中,麥家暢談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分歧、隔閡乃至沖突,與觀眾分享他對兒子的教育心得以及與兒子之間的相處之道。提及這些傷感往事,固然與麥家在節目中朗讀的是寫給兒子的家書有關,但也引發不少觀眾評論詬病。與其說《朗讀者》是文學類的節目,不如說它是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側重的是“者”,挖掘名人或者普通人背后的故事。說它煽情,還是由于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郭小平登上央視《朗讀者》,全場起立致敬,董卿數度落淚;柳傳志做客央視《朗讀者》,一席話讓主持人落淚;董卿被斯琴高娃朗讀感動到淚奔……節目真正感動到你的,是故事,不是文學。
《朗讀者》說故事有什么錯?故事早就成了中國綜藝的立身之本。但帶著文化訴求來看節目的觀眾嗅出了問題。以“朗讀”為賣點的節目中,好文章成了點綴,顯然是“喧賓奪主”。有人甚至說,故事已經蓋過了文學的風頭,催人淚下也與其他節目里常見的“你的夢想是什么”沒有區別。
反思 爆紅之后,考驗的仍是文化綜藝原創能力
《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形式跟之前的選秀節目不同,在情感結構、價值觀念、文化認同上與當下的普通觀眾更為貼近,成為文化綜藝的“清流”,引發追捧。但短期爆紅恐怕還不容樂觀,盲目追捧也值得警惕。
想在“速朽”的文化娛樂市場中生存下來,《朗讀者》啟動了央視最熟悉的《感動中國》和《藝術人生》“煽情”模式,并不奇怪,甚至還讓人想起《開講啦》等眾多耳熟能詳的節目樣式。但在當前明星“天價薪酬”橫行的現實語境下,文化原創綜藝面臨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說白了,文化綜藝的門檻本來就高,要保持普通觀眾對一檔文化綜藝持續的熱情,節目本身承載著認知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這對綜藝制作的編劇、剪輯等關鍵環節提出了嚴格要求。包裝過度、包裝不足,都有可能為文化內涵“減分”。
說到底,承載認知價值和文化傳承,還是要多讀書、覓真知。
【4】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楊利偉
朗讀者:王學圻
提到王學圻,大家首先會想到這位資深老戲骨塑造的軍人、硬漢等形象。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他在1998年的時候還當過電影導演,拍的是舞蹈家楊麗萍的故事,名叫《太陽鳥》。時隔近20年,王學圻在《朗讀者》與大家分享他第一次當導演的故事,現場他時而開懷大笑,時而神情凝重,時而滔滔不絕,時而陷入沉思。
“這是自己第一次做導演,所以從前期籌備到最終成片一共花了5年的時間。在這5年里,幾乎放下了其它所有工作,期間的經歷現在回想起來對于我來說是一段痛并快樂的經歷,記得每次送審甚至連出租車都不敢打。”王學圻坦言道。
朗讀者:劉震云
文學》投稿的情形,拿到了70多元稿費,被問到用在哪了,“請女朋友吃飯!”他風趣的答道。
2017年,劉震云的兩部作品《我不是潘金蓮》和《一句頂一萬句》電影版上映,掀起熱潮。《一句頂一萬句》由他的女兒劉雨霖執導,這是父女兩人的第一次合作。睿智又風趣的劉震云朗讀了《一句頂一萬句》選段,我們看到了這位中國優秀作家、編劇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朗讀者:王珮瑜
王佩瑜14歲時由票友舅舅領進京劇大門,初學老旦,短短幾個月就以一出《釣金龜》獲得江蘇省票友大賽第一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王佩瑜小的時候,她就發現京劇受眾大都是一些老觀眾,并深感京劇文化生存環境日益嚴峻。于是后來王佩瑜開始走下舞臺有意識地推廣京劇,不僅在各地開辦公開課、清音會,還走進大學、中學甚至小學校園里推廣和普及京劇。前不久,因為在某檔網絡綜藝上的驚艷表現,王佩瑜還曾引發過網友的熱烈討論,被稱為“京劇推廣第一人”。而談及推廣京劇過程中的艱難,王佩瑜則淡然表示:“做京劇演員的分內事,其他的委屈、艱苦都沒什么。”
朗讀者:柯潔
年僅19歲的柯潔從小學習圍棋,現在是職業棋手,目前排名世界第一。今年1月,谷歌宣布推出真正2.0版本的阿爾法圍棋。對人工智能來說,圍棋一直是一個禁區,這位90后的世界圍棋冠軍將用實力證明,人與機器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遇強則強,直面挑戰!
朗讀者:許鏡清
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許多難忘的第一次,第一次給大型電視連續劇作曲,第一次舉辦音樂會,第一次嘗試把電音創新融入傳統名著,他的眾多第一次都與《西游記》有關。
對于許鏡清先生來說,人生最深刻的第一次莫過于舉辦音樂會,這也是他輾轉了30年的心愿。此次,許鏡清先生首次走上《朗讀者》的舞臺,與董卿講述舉辦音樂會的“九九八十一難”,“資金是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去年四月份的時候有公司老板說可以出資辦這個音樂會,前前后后忙了兩個月,但是人家最后跟我提各種要求,甚至要上臺演唱,這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朗讀者:楊利偉
2003年的10月,38歲的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使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本期《朗讀者》將邀請到航天英雄楊利偉分享他難忘的“第一次”飛行,“其實這個第一次絕不僅僅屬于我,它屬于我們共同奮斗的航天人,屬于在座的以及電視機前的每一位炎黃子孫,它屬于我們深愛的國家和民族,甚至屬于全人類。”
當主持人董卿問到當時是否會擔憂風險問題時,楊利偉坦言道:“我們身為軍人,本身就準備風險和犧牲,存在風險是載人航天的正常現象,這不會動搖我。”同時,楊利偉表示特別想借《朗讀者》的舞臺,表達對于戰友、同事以及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背后的每一個人的敬意。
【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楊利偉】相關文章:
1.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
2.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觀后感600字
3.央視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800字
4.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觀后感
5.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觀后感500字
6.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觀后感800字
7.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觀后感700字
8.2017年央視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