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朝的歷史
關于中國唐朝的歷史有哪些呢?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唐朝的歷史,歡迎閱讀參考!
中國唐朝的歷史篇一:古印度人眼中的唐太宗王曰:“嘗聞……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于茲久矣。盛德之譽,誠有之乎?大唐國者,豈此是耶?”
對曰“然。……大唐者,我君之國稱。昔未襲位,謂之秦王,今已承統,稱曰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
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游學十余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戒日王于公元642年在其國都曲女城為唐僧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賓主雙方還進行了積極的互動和會談,情況如何,且看唐三藏在《大唐西域記》里的記載。
據唐僧記載,戒日王朝國力雄厚,其他的不表,光騎著大象的象兵就有六萬,馬軍有十萬,幅員遍及整個北印度,而且三十年沒有戰爭。在這次會見中,戒日王問唐僧:“你來自哪里,來這里有什么要求?”唐僧答:“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來取經。”——這說法,在《西游記》里面已經是唐僧的口頭禪了。
對唐朝音樂有所聞
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史上有名的貞觀年間,雖然隔著重重雪山和大漠,但那時候的信息還是有流通的,戒日王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后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爭頻仍,生靈涂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內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于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于他的贊頌,已經很久了,關于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
這番話透露出當時東亞南亞信息溝通的一些真實面目,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起碼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于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
其實,戒日王也是一代雄主,和李世民也有相似之處。當他還是一位王子的時候,其兄長就被鄰國國王所殺,戒日王勵精圖治,用六年時間征戰天下,不僅報了兄長之仇,而且還統一了整個北印度,臣服了其他的國家,就這點而言,他的經歷和李世民很相似。更有意思的是,戒日王也是一位文藝青年,李世民愛玩音樂,戒日王愛寫劇本,他寫有三部劇本:《鐘情記》、《瓔珞記》和《龍喜記》,其中還有愛情劇。
所謂英雄惜英雄,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
聽了戒日王的話,唐僧回答說:“情況是這樣的。我們的國家叫大唐國,而我們的皇帝在繼位之前稱為秦王,現在已經登基繼位,就稱為天子。”糾正了信息中的一些誤區。
這次會見后,戒日王請唐僧騎著大象巡游印度半島,留下一段佳話。
中國唐朝的歷史篇二:武則天的四項“最”世界紀錄不僅存在于賽場上,其他領域同樣存在。作為中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女皇的武則天,一人就創造了四項皇帝中的世界紀錄。
任用宰相最多
唐朝能稱為宰相的官職很多,左右仆射及門下、尚書、中書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由此造成了唐朝的宰相數量總體上要超過其他朝代。譬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而宰相就任用了二十五位,不過這個數字比起武則天來就是大巫見小巫了。武則天珍惜人才是出了名的,除了大興科舉之外,還鼓勵地方各級官員推薦優秀人才。即便如此,她還怕漏掉人才,后來甚至鼓勵人們自己推薦自己。人才多了,便要有地方安插他們,否則閑置起來就是浪費。最后導致她統治之下的帝國官僚機構膨脹,僅宰相一職前前后后就達到了七十三人。《隋唐史》一書中的解釋是:“武后任事率性,好惡無定,終其臨朝之日,計曾任宰相七十三人”。這里舉一個武則天任用宰相的例子,在大周朝間建立前,有個叫傅游藝的九品官善于投機,他看出武則天有稱帝的野心,就糾集一幫人上書,要求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武則天龍顏大悅,一年之中,把他從最小的九品官升到了三品官,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唐朝一品官、二品官很少,宰相常常都是三品官)。好在,武則天勤于政務,善于治理國家,頻繁任命宰相并沒有引起帝國的混亂。歷史上僅次于武則天的是崇禎皇帝,這位明朝末代當家人一生用人多疑,在位時七年,前前后后更換了五十個宰相。明朝本來已經病入膏肓,經過他的這么一通折騰,就更加不可救藥了。
即位時年齡最大
在武則天之前,即位時年齡最大的皇帝是劉備。這位漢昭烈帝前半生忙著四處打游擊,好在老來有福,連收荊州、益州兩個當時最大的州,最終在60歲時光榮登基,建立了蜀漢政權。武則天比他還辛苦,從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昭儀一直做到皇后、天后,然后是太后,到67歲時才如愿以償。這一年是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自稱“圣神皇帝”,從14歲起,她已經累計奮斗了五十三年。此外,在五代十國時有一個叫馬殷的人,在唐末時割據湖南。一直到公元927年,后唐封其為楚國王,才以75歲的高齡大器晚成。不過此人的頭銜只是王,死時廟號是楚武穆王,而且這個王還是中央的割據勢力封賞的,所以不在皇帝之列。
陵墓規模最大
武則天所處的時代是唐朝的繁榮時期,充裕的國力為她的陵墓提供了堅實的財力基礎。她的陵墓——乾陵動工于公元684年,經過二十三年的修建,才完成一期。乾陵幾乎是照搬了首都長安城,包括外郭城、皇城、宮城三重城廓,內城有東邊的青龍門、南邊的朱雀門、西邊的白虎門和北邊的玄武門。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南北墻長1450米,東墻長1582米,西墻長1438米,總面積達230萬平方米。歷史文獻中的記載是“周八十里”。這樣的規模即使是唐太宗的昭陵也無法望其項背,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此外,在城內還建有獻殿、偏房、回廊、闕樓和狄仁杰等六十多位重臣的祠堂,簡直是另一座長安城。可惜的是,在“安史之亂”過程中,乾陵輝煌壯觀的地面建筑受到了相當大的破壞。直到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才重新修葺一新。如此大的陵墓,其中的陪葬品也數量不菲,經過現代學者的勘測估計,其隨葬珍寶總重量至少在五百噸左右。如果武則天的乾陵最終被打開,那么將是一次和秦始皇陵同等重要的考古盛事。
使用年號最多
年號是漢武帝的一項發明,是帝王紀年法的繼續。在武則天之前,這項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就是漢武帝,他在位五十五年,年號一共用了十一個,平均五年一個。這些年號分別是: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 -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漢(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到了武則天這里,從她稱制到最后被政變逼下臺的二十一年中,一共換了十七個年號。作為一個對生活質量非常的女強人,武則天的年號自然也別有個性,這些年號分別叫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圣、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圣歷、久視、大足、長安。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在天授三年,武則天兩次更換年號,即天授三年、如意元年和長壽元年都在一年里,這一年就是公元692年。
中國唐朝的歷史篇三:唐睿宗三讓天下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云譎,令后人眼接不暇。
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于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讓天下”。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營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為繼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一讓母親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詔復政于睿宗皇帝。睿宗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改元為載初元年(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萬人上表請愿,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 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二讓皇兄 圣歷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中宗從房陵召回。睿宗“數稱病不朝,請讓位于中宗”,顯然,睿宗稱病只是一個借口,他是認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 唐睿宗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睿宗讓位既保護了哥哥,也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組織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擴大自己勢力,同時也避免被嚴密監視,一家人這時才被放出來。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把睿宗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睿宗的堅決推辭而作罷。由于睿宗的謙讓,他在中宗復辟以后的政治漩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三讓兒子 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安國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參謀輔政,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睿宗當作了一大障礙,睿宗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 由于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睿宗重新登基。在少帝下詔讓位的時候,睿宗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勉強同意。 睿宗這次即位后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
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 睿宗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不過,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于難。”。 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讓”,倒也未必,只是他這最后一讓,竟讓出了一個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時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開元盛世的來臨,是在睿宗之后的歷史延續。
【中國唐朝的歷史】相關文章:
1.中國唐朝歷史典故
2.關于唐朝的歷史
3.歷史事件唐朝
4.唐朝歷史大事件
5.盛世唐朝歷史
6.歷史唐朝的故事
7.唐朝的歷史故事
8.唐朝的主要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