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通用1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1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征,用音樂引出鐘表,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于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并說說這個時刻在干什么。既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2《認識鐘表》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讓學生能夠生動又具體的去學習數學。因此一開始,我就直接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鐘表,在觀賞的過程中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及學習興趣。
在新授部分,我以漸進式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發現鐘面的三個特點:
1、鐘面上有12個數字;
2、有兩條不同的針(強調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
接著進一步讓學生討論交流二個鐘面的的共同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這二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等多種形式進行整時的教學。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整時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接受。但又感覺一堂課下來練習的形式有些過于單一,一直采取的是教師出示時間,然后學生去讀、去寫的一種形式。下課之后,就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自己去做一個能轉動時針、分針的鐘!在做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很明確的體會到鐘面上所顯示的信息。下節課中就可以利用學生自己做的鐘,讓他們自己撥一撥鐘,讓學生的記憶能夠更為深刻,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生會看不會撥的情況出現,更能有效的增強教學效率。生活經驗實際上對本節課的認知有很大的幫助,一些小朋友已經學會了看時間,因此上課時稍加點撥,就馬上能融會貫通。因此課堂上關注最多的還是那些沒有生活經驗的學生!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3《認識鐘表》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八單元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能立即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于是,我利用課件,制作了一個猜謎語的游戲,學生非常感興趣。課件聲音一停,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要回答。課的開始營造了一種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征,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指一指學具鐘面上的時針、分針,并說一說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認一認整時,撥一撥整時,寫一寫整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的思想。
3、鞏固練習設計有層次、新穎,首先是基礎練習,進一步鞏固全班學生對整時的認識,其次出示書上情景圖,請小朋友說一說小明愉快的一天,他什么時刻在做什么?待所有時刻都說完,隨機提出一個問題激發矛盾,讓學生自由討論并匯報結果。為什么小明7時才起床,6時卻在看電視?隨后教師說一個時刻讓小朋友用動作表演此時自己在干什么?讓小朋友對自己一天的活動有個大致的了解,最后再讓他們自己回去設計周日一天的活動和時間安排,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課的結尾,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非常感興趣,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情感上的鋪墊。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平常操作實踐的活動較少,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個別學生無所適從。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有待加強。
2、板書和語言都有待進一步規范,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夠及時,如請學生到黑板上書寫整時,學生寫得很漂亮,老師應及時做出評價激勵學生。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自己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真正做到有效課堂,這樣才會使學生愛數學、學數學。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4鐘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學生每一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照必須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就感知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并且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前教育時,就初步認識了鐘面,所以本節課的資料對于他們來說也并不陌生。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我喜歡的時刻,同桌互相檢查,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經過比較,最終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經過教師的不斷指導和學生的不斷練習,學生很快就學會看鐘面上的整時。
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時,經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經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思維本事,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簡便愉快,激發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供給了良好的環境。最終,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滲透,到達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在向學生介紹分針、時針運動的方向時,沒有向學生說明這就是順時針方向。 《認識鐘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十單元的資料。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后學習時分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表的生活經驗,所以大多孩子會看整時,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對不一樣的孩子來說層次也是不一樣的。
一、利用生活經驗
鐘表在學生生活中就應是隨處可見,十分熟悉的東西。所以,抓住學生對鐘表的已有認識,從一開始的謎語導入,到你明白鐘面上有些什么,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并逐漸規范數學用語,比如學生交流的長針、短針,生活中常說的幾點鐘等。在認識幾時后,請學生根據畫面及所示的時間用完整的話說說“在什么時候的幾時小朋友在干什么”。使學生掌握比較嚴謹、規范的數學語言,逐漸提升學生的認知。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認鐘表》的設計著力體現了這一理念。特別是學習大約幾時時,通過小明和媽媽看電影這一事情,明白“快到7時”和“7時剛過”都能夠說成是“大約7時”。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學生感覺十分親切自然,學得也個性認真和投入。最終的“鐘表修理匠”練習,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鞏固了數學知識,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
二、注重動口、動手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鐘面上的幾時和大約幾時,并能根據相應的時間在鐘面上撥出來。所以,在教學時特別注重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如教師說學生撥,老說撥學生說,同桌合作一人說一人撥等。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并能歸納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三、巧設兒歌點題
在新課結束時,我把整課的資料概括提煉成了一首兒歌,讀起來瑯瑯上口,孩子們很是喜歡。
叮鈴鈴,叮鈴鈴,時鐘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時鐘催我上學去。
分針指在十二上,時針指幾讀幾時。
快到幾時剛過幾時,都可說成大約幾時。
認識時鐘真搞笑,珍惜時間寸光陰。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5《認識鐘表》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是一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雖然有部分小朋友能說出整時,但由于孩子平時對時間的關注很少,也沒有什么時間概念。就好比在上課前,我問孩子:你知道現在大概是什么時間嗎?很多學生心里其實是沒底氣的,有說10點,有說1點,可見學生的時間觀念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大部分一年級學生對鐘表的了解還是很少的。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借助學生好奇的心理以猜謎語吸引學生,導入新課,接著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鐘表,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又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發現、突出主體
在新課部分,我以漸進式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發現鐘面的三個特點:
1、鐘面上有12個數字,還觀察了這12個數字的位置特點;
2、有兩條不同的針(強調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特別指出我們現在只學習時針和分針,不涉及秒針。;
3、有12個大格子。這樣,學生基本了解鐘表的外部結構。接著進一步讓學生討論交流三個鐘面的的共同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著12,當分針指著12時,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撥一撥、寫一寫等多種形式進行整時的教學。在這過程中,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整個教學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學生在我的帶領下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
學生對于“早睡早起”、“看電視”、“睡懶覺”等情節都有切身體會,通過“你想對小明說什么?”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進行認識與評價,既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把對珍惜時間和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教育融入學習活動之中,關注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不足與提高
整堂課下來感覺練習的形式過于單一,一直采取了一種教師出示時間學生讀、寫的形式,試著變換一種角度——教師讀時刻,學生撥時刻的形式。我想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生會看不會撥的情況出現,更能有效的增強教學效率。另外我覺得還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動環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能活躍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語言也是一種吸引他們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我還是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希望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鍛煉,努力使自己更好地成長起來。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6這幾天上課的內容是鐘表的認識。第一天上課時,雖然很順暢的上下來了,但其中存在著不少問題。最主要的是沒有注意傾聽學生。當我給出圖畫詢問現在是幾時的時候,已經有學生知道了是7時,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我還在問小明在什么時間在做什么活動。在這時候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是7時,你是怎么知道的。只有注意傾聽學生,才能知道學生有沒有理解,有沒有懂,掌握了多少知識,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步驟來,做適當的調整,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
這節課的內容編排上還合理,但是漏掉了一塊內容就是上午8時與晚上8時的區別。這一部分的處理可以先給出一個時間問學生在做什么,學生給出答案后,說自己與他們不一樣的活動,引導學生不一樣的原因是早上與晚上。這一節課主要的內容是整時的認識,在引導學生觀察時,我是給出了小明的一天,讓學生說了在每個時間小明在做什么活動,最后得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的規律。老師的建議很值得學習,這部分的處理可以先給出一個時間:7時,讓學生自己說時針、分針的指向,再給出8時。看看是不是一樣的。學生在上一環節已經認識了鐘面,接下來直接給出一個時間:10時,讓學生自己在大腦里想想,10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是怎么指向的。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的記住鐘面的各部分內容。
這節課還有一些問題主要是板書沒有注意,在說時針、分針時,應該在黑板上板書強調一下。還有一個數學術語的錯誤,12應該是一個數,而不是數字。
這節課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看著時間在學具上撥時間,但是學具給的鐘面上,有三根針,出現了秒針,這部分上課沒有講,給了學生一定的難度,而且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的長度并不能很明顯的區分,學生不能很好的練習。在講過后,讓學生撥時間,我在講臺上展示的時候,學生的心思還在自己動手撥鐘面,覺得自己掌握不了這個環節,便讓學生收起了學具,指明學生拿著老師手中的鐘面撥一撥時間,詢問學生對不對。對于學具的使用沒有處理好。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7執教完《認識鐘表》一課后,心理雖然一陣簡便,但更多的是經歷一次比賽之后,心中那萬千的感慨。憑心而論,準備一堂課,確實很不容易,無論是鉆研教材,制作教具,還是請教師聽課,評課,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更不能省略。可是我收獲更多的是,自己在參與過程中,學會了對教材的深入與把握,我欣喜的是,在實驗小學這個管理規范的名校舞臺鍛煉中,在諸多同行的幫忙下,在自己一次經歷競賽洗禮與歷練中,我也漸漸在成長。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進行教學的。”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對鐘表已經有了豐富的體驗。如何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采取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吸引學生的眼球與注意力,是我思考與努力的方向。在教學中,無論是認識鐘面各部分名稱,還是教學整時,感知時序,每個環節我都借助學生原有對鐘表的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同桌合作交流,主動探索。在教學中基本體現了“以生為主”的教育理念。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如下:
1、教學學情境創設巧妙,動畫課件形象直觀。首先動畫演示主人公不認識鐘表引發問題,導入新課―――認識鐘面各部分名稱――――強化鞏固時針和分針―――――給整時和半時分類,從而導出認識整時―――自然過渡到電子表示法,每個環節過渡自然,層層遞進。將教學需要掌握的重難點依次貫穿在生動活潑的動畫情境中,讓學生樂學。
2、尊重學生的認知,讓學生樂“說”。學生對鐘表有必須了解,但那是來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對某些問題還一知半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始終與學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引導學生探索學習。鐘表外部結構認識、時刻的認讀寫,總是讓學生先談自己明白的,再針對學生不解的地方有的放矢地進行探索。即便是學生不解的地方,也讓其他
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用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學生的語言幫忙其他學生。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相關的知識結構。3.尊重學生心理特點,讓學生敢“動”。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完成學習。觀察——“眼”動,操作——“手”動,討論——“嘴”動,多種感官參與,一人動,同桌動,在動中不斷體驗成功,使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主動完成學習。4、教學中隨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學中巧妙設計三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教育。首先經過龜兔賽跑的故事,教育學生做人做事不能驕傲馬虎對待,要謙虛,一步一個腳印,才會成功。其次課后讓學生聽一分鐘音樂,并且歌曲的名字是《時間就像小馬車》,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知時間的寶貴,恰當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最終經過學生談一談自己作息時間安排,教育學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才能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我認為還有些缺欠的處理:
1、在時間不夠的情景下,應當滲透的德育教育沒有進行,草草收場。
2、另外課后結束的互動環節的氣氛不濃,課前沒有引導學生練習。
3、學生在分類環節中所用時間過多。
本冊教材第七單元安排的認識鐘表主要有以下資料:
(1)認識鐘面,明白鐘面上有2根針,分針又細又長,時針又粗又短;有12個數字,12個大格。
(2)學會了認整時的方法,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3)學習了認大約幾時了,也就是快幾時了和幾時過一點兒。
(4)學會了簡單的時間計算,1小時前是幾時或再過1小時是幾時。
(5)在鐘面上畫指針,能區分出分針長,時針短。
本單元資料整理復習時,我先讓學生同位合作,邊翻看課本邊想一想本單元學習了什么資料,學生回答非常好,基本上這些知識點都想到了,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不容易了。
回顧本單元的教學,主要是注重經過讓學生動手撥時間,來加深印象,鞏固認識本單元的知識點。我們班的家長統一用班費給每個孩子買了一個鐘表模型,認識鐘面,認識整時,都是借助鐘表模型形象的完成的。學生認識了整時后,我讓學生同位合作,反復的在鐘面上撥整時,一人說一人撥或是一人撥一人認讀。認識大約幾時的時候,我說一個時間,也是反復的讓學生撥,播完后同位再比較有什么不一樣,例如9時過一點兒,有的學生分針指到1,有的學生分針指到12和1之間,總之,我給學生總結:幾時過一點兒,分針一般是過了12,在12和1之間,指到了1也能夠,可是一般最多不超過1,超過了1就不是過一點兒了。快幾時了,分針一般也是差一個大格到12。我還布置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撥鐘表認時間,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經過反復的撥鐘表練習,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點掌握十分好。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8理解鐘表這是青島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一節的資料。這些數據是學生首次嘗試建立時間概念。這本教科書介紹了一種掛鐘,它描繪了學生放學后通過電話向老師報告回家時間的生活狀況。通過對掛鐘上不同時間的直觀理解,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正確讀寫整個時間,初步樹立時間觀念,形成合理安排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我們一年級組的三位老師不僅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案例,而且根據我們班學生的特點,結合自己的特點進行教學。經過實踐教學,我有如下感觸和反思:
1、創造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一直在想,如何從一開始就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所以我用課件欣賞了各種各樣的手表和音樂,學生們對此很感興趣。當學生們看到各種各樣的鐘表時,他們會發出驚喜的叫聲,表現出他們的喜悅。他們通過聽覺和視覺進入鐘表世界,激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密感,營造進取、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識創造良好的環境。
2.掌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全班以游戲為主線,教材編排清晰有趣。充分利用學習輔助工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自己撥號,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進取心,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技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并與實踐緊密結合。它表明數學來自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注重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自由發言。這樣,學生們也有機會互相學習。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伴隨著聲音和顏色的變化,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鐘面:1&mdash—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視覺演示。仔細觀察鐘后,學生們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個大正方形、長針和短針。因此,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伴隨著聲音和顏色的變化,這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時鐘的表面:1&mdash—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該課件還演示了分針的旋轉如何導致時針的旋轉。學生們初步了解,時針每天必須轉動兩次,以區分幾分鐘內可以做什么。
本課程也存在許多不足:
1、由于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入,要讓學生對鐘面、時針、分針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能夠在鐘表和電子表上讀寫整個時間,初步樹立時間觀念,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是簡單地再現和積累學生的經驗。
2.由于學生不經常訓練操作實踐活動,在操作過程中不太聽從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學生們不知道該做什么,從動手操作到獨立探索再到語言和文學表達。例如,當知道哪一個是時針,哪一個是分針時,學生沒有足夠的深度來區分,學生沒有自由發言的地方,老師也沒有代表他人發言的地方。另一個例子:你如何理解現在是8點,命名和撥時鐘的方法等等。學生的語言組織存在問題。
3.學生沒有足夠的機會獨立探索。讓學生猜猜現在幾點了。雖然也邀請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但小組合作只是一種形式。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學生們渴望與小組中的同學交談,有些甚至在玩耍。結果觀察不清楚,溝通效果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的各個方面,我們都不能;拔出樹苗并鼓勵。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有足夠的適應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這將使學生學習數學,熱愛數學。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9《認識鐘表》第一課時的教學,我主要依托繪本故事展開教學活動,希望學生能夠在故事情境下學習到新知識,但根據課前的學情調查,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時期都對鐘面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們知道時針短又粗、分針長又細,知道鐘面上又12個數字,一天24小時等簡單的知識。那么,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增加他們的課堂注意力,依托繪本故事展開教學就顯得很有必要。在認識鐘表表面時,我讓學生通過自己平時對鐘表的認識、記憶說一說鐘表的特點,較好地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演示指針運動方向時讓學生自己用手演示指針運動方向,然后給學生講解“順時針”這個生活常用詞語的來源于哪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接下來,通過老狼先生一天的行程安排讓學生自己說出時間,在此時學生說的還是口語化的時間表示方法,如:9點、10點、12點,然后由老師告訴學生如何用數學語言來規范的表示這些時間,讓學生體會數學語言的嚴謹性。再通過觀察這幾個時間點時時針與分針在鐘面上的指向得出整時的概念及指針特征。但本節課也有一下幾點地方沒有達到預定目標:板書沒有不夠及時且不全面在讓小組活動撥鐘表環節,老師沒有在學生活動前進行正確的示范,雖然本節課巡視時未發現學生有不會撥或者撥不對的現象,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老師還是應該在學生首次學習撥鐘時夯實正確的第一印象。學生小組活動后應讓學生板演一下撥鐘,或者老師用錯例示范讓學生訂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本節課的授課,我深深認識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以什么樣的角色出現——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結合低段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用中感受數學之美,體會數學思想的無處不在。因為作為一名老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他們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能力的發展,必然要有思想的帶動,讓數學思想逐漸在學生腦海中萌芽進而帶動能力的培養,這才是讓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10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有關精神為指導,轉變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力圖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關注:
1、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開始,讓學生欣賞一段音樂《在鐘表店里》,猜一猜是什么聲音,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讓學生定下心來,并順利過渡到新課的學習。去喜洋洋的鐘表店欣賞各式各樣的鐘表,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因為喜洋洋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個動畫人物,將日常生活中的動畫人物引入課堂,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激發其學習興趣。
在學會了認識幾時后,設置了“幫老師忙”的環節,這樣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心理距離,同樣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起到了一個示范的作用,為接下去撥鐘表的游戲做好了鋪墊。“小小報時員”的游戲更是吸引了他們的熱情,低年級的學生都很好勝,不愿輸給別人,都想在這個環節中好好表現,在游戲的過程中很好地加深了對幾時的認識。
在認識大約幾時的過程中,首先作為評判員,為喜洋洋和懶洋洋的赴約時間作出判斷,喜洋洋遵守時間早到了,而懶洋洋則沒有遵守時間,他遲到了。在這樣的評斷過程中,學生能自覺地認識到要做一個遵守時間的人。
同時,給能夠積極思考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并回答正確的同學給予鼓勵,獎勵一朵“小花”,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反饋,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2、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相對比較弱的,很多時候沒辦法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達出來,遏制了思維的發展。但是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表達能力的激發,同時也是數學思維的激發。
在認識時針、分針這一環節時,就安排了幾個說的活動,讓學生一起說“分針長,時針短”,又讓學生同桌說一說,個別說,還讓學生在自己的小鐘表上找一找,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同桌說一說,個別說一說,注重了學生說的過程。
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幾時,關鍵是能說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在學生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后,讓全班同學一起說一說這句話,同桌說一說,個別說一說。并且要求學生在認讀鐘表的時候能夠說出這句話,使知識內化。
同樣,在認讀大約幾時時,師生共同總結出認讀方法“接近幾時,可以稱為大約幾時”后,我也安排了學生自己說一說,由于是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語言表達也及時得到了鞏固,所以在認讀的過程中,學生都能說得很到位,這是語言得到內化的結果。
3、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本節課教學設計中始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歸納,構建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在認識鐘面時,并不是老師直接介紹,而是讓學生觀察鐘面,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鐘面上的12個數字;說一說鐘面上兩根較粗的針的名稱,并能區分出來。
在總結幾時的認讀方法時,學生通過觀察三個時刻鐘表分針和時針的指向規律,找出三個鐘表指針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發現規律,歸納方法。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而認識大約幾時時,通過判斷喜洋洋沒有遲到,是因為七點沒到一點,喜洋洋就到了圖書館。而懶洋洋遲到了,是因為他七點超過了一點才到圖書館。從而在自主認讀的過程中,老師稍作引導,師生共同總結認讀方法,接近幾時,可以稱為大約幾時。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突破難點,學生自主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扎實、靈活。
總之,這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位置,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使教與學融為一體。但是不管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操作中都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期待大家的批評和指點。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11鐘表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從課前與學生的交流可以發現,由于生活中經常接觸鐘表,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鐘表上的時針、分針,甚至秒針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對生活中的整時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經驗。但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認識時間的思維方法。因些,在設計本課時,一方面要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引領學生經歷認識鐘面和認識整時的過程,注重體驗和感悟,讓學生掌握看時間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鞏固和深化。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表的方法。
通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一、處理較好的方面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一年級學生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所以,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猜謎語”中導入,接著用課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鐘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鐘表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一方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整體上建立鐘表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培養觀察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方面我在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表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能很詳細地匯報自己的發現,然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鐘表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3、重視動手操作實踐。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由于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實物鐘面,結合教學內容,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表,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的機會。
二、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
2、提出的問題方向不夠明確。如在讓學生觀察三個鐘面,讓學生找出三個鐘面的異同點時,我讓學生說說從三個鐘面上你發現了什么,這個問題就提得太泛了,使學生抓不住要領,答不到點子上。應盡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比如問時針和分針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處,這樣答問的范圍便受到了限制,才不會產生歧義。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摸清抓準、切中要害,使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
3、課堂中,學生舉手發言的面還不夠廣。
4、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如果我的語言能更激情、豐富些,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再豐富些,這樣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使自己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12由于認識時間都是比較抽象、枯燥的內容,要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設計時結合了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因此我都準備了大量的鐘表模型來上課。在引入部分我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采用了現在最受學生歡迎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兒童節目中的故事人物作為中心線貫穿整節課。在課堂上出現卡通人物作為教學元素,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如在導入中我首先播放一段《喜羊羊與灰太狼》的視頻,然后將卡通元素穿插到課堂教學中,再運用拼圖比賽的方法進行新課導入,營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我預先準備了鐘面材料,選出一男一女,讓他們到黑板上自由地拼。根據他們簡單的生活經驗,他們基本上可以拼出鐘表的模型,這樣就順其自然地引入了正題,從而達到揭題的目的,學生不但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更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的目標。
接下去再讓學生觀察拼出來的兩個鐘表,找出相同的東西(12數字、分針、時針),我再對分針和時針的特征進行小結,強調分針和時針運動的方向,讓學生明白什么叫做“順時針”,并且引導學生怎樣去記憶這12個數字的位置。最后出現美羊羊的卡通人物引出一道鞏固鐘面知識的練習,學生學習的熱情再次高漲起來。
認識鐘面后的環節是認識整時。這一環節是本課重點,我設計了卡通人物懶羊羊出場,再把學生帶入卡通劇中,從懶羊羊7點起床,到1點的午休,最后到4點放學的三張情境圖。由于是學生心目中喜愛的人物并且與他們的生活相密切,所以他們會注意情境圖上的每一部分,包括鐘面,這是結合學生的需要和實際而設計的。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懂得不要懶床,給學生滲透了珍惜時間的情感教育,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
探究知識的活動完成后,我設計了四組鞏固練習題,由淺入深:
首先是由老師“撥一撥”,學生說一說;
練習2是由學生撥一撥,學生乙說一說;
練習3是“寫一寫”,用兩種表示法寫出時間;
練習4是擺一擺,在黑板上出示鐘面模型,根據時間補上分針或時針。
以上的練習設計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但在整節課中,我發現有以下幾點還需要有待改善:
首先是在介紹鐘面知識時沒有介紹鐘面有12個大格;當在講授認讀整時時,許多學生用日常口頭語把幾時說成幾點,甚至把“幾時”說成“幾點時”出現兩個單位,我并沒有去認真思考如何把這個錯誤及時糾正;
其次沒有把認整時的重點講透,我應該把“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好好的滲透給學生,但我一兩句話就略過了;對于中下生還是沒有掌握好;
最后在講解讀寫整時時,沒有把冒號左邊和右邊分別代表什么意思沒有說清楚。
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不斷的努力,向有經驗的老師取經,改善我在課堂上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學得高興,學得有效。
從整節課來看,學生們都在輕松愉快中度過,并且我也比較重視操作的能力培養,把枯燥抽象的時間轉化在形象直觀的模型鐘面上,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13在“認識鐘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里,已經有了一些鐘表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于不一樣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一樣的,可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表”供給了經驗基礎。課前,為了讓課堂上撥鐘的時候不至于太亂,也為了了解學生在這塊的認識,我先讓孩子撥出四時,巡視了一下,發現大多數孩子明白分針長,時針短,明白把針指著四,但不是所以孩子都能撥對,有了這樣的了解,在課的安排上,我將重點是介紹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難點放在認識大約幾時上頭,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在課的最終,我用動畫制作了一個小故事,兩個小動物分別在幾時的時候做什么事情,
1、復習了時鐘的認識,
2、教育孩子要珍惜時間,
3,經過故事中兩個八時,小動物做的事情不一樣,比較明白一天中有兩個八時。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趣味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僅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并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構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堅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經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鐘,撥一撥、說一說,然后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可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學整時還是不錯的,后面在教學大約幾時的時候,語言不夠規范,上的過快,導致部分學生對于什么叫大約幾時,不是很了解,最終全部課上完還多幾分鐘,今后在這方面要注意。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6-25
認識鐘表數學課堂教學反思03-10
認識鐘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方案08-28
小學數學教案《認識鐘表》教學設計12-02
小學課件《認識鐘表》教學設計04-22
《認識鐘表》教學設計08-14
認識鐘表教學設計09-29
《鐘表的認識》的教學設計12-03
《認識鐘表》的教學設計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