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性 教學設計 聲音的特性優秀教案設計

聲音的特性 教學設計 聲音的特性優秀教案設計

日期:2023-02-25 08:55:39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時間:2021-11-19 14:07:36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時間:2021-11-19 14:07:36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什么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1

  一、設計思想

  聲音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現象,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高層次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呢?這需要精心設計課程內容,講究藝術性的學習和體驗,為此我選擇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方法來講這一節課。本節課的內容較多,不僅有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還有頻率、超聲波、次聲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有了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體演示和學生探究實驗相結合的方法,不僅讓學生能欣賞帶有聲音的動畫,還親自動手用器材實驗,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利用多媒體采用分工協作探究,每組獨立進行探究,而對于實驗記錄的數據和現象運用多媒體展示給每一位學生,最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出正確的結論,完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本位”的精神,同時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音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2.通過參與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與科學探究實踐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協作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關因素。

  難點:音調與響度的區別。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尺、鐵架臺、細繩、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媒體應用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師生共同欣賞一段音樂和一段噪聲,請學生談談對這兩段音樂的感覺,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是聲音給人的感覺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播放音頻學生仔細聽兩段音樂,討論并說出對這兩段音樂的不同感覺。創造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和音色。音調的理解學生覺得比較困難,可以通過鋼尺或大小音叉,刻度尺等等的振動來感知、認識。在頻率的學習方面要通過學生的實驗來認識。響度比較容易,在研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時要注意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音色的教學是個難點,認識音色可以從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導致振動方式的不同等方面來分析、講解。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音調的概念,明確音調的大小取決于物體的振動頻率,并了解超聲波和次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鋼尺振動實驗,發現音調與物體振動頻率有關,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體現“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學習意義,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音調的概念及音調的決定因素——頻率

  難點

  探究音調的影響因素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課堂上開展一個小型音樂會,播放出不同的音樂,教師對樂音下一個定義,并提出問題:

  同樣是樂音它們有什么區別?

  學生交流討論后得出:聲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樂器發聲不同。

  教師明確學生的討論結果后繼續提出問題:

  聲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聲音會有高低之分?

  學生在疑惑中帶著問題進入今天的課程——《聲音的特性》(板書)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教師演示鋼尺實驗。教師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鋼尺振動發出的聲音。然后改變伸出桌邊的鋼尺長度,控制每次振動的幅度,學生觀察鋼尺的振動情況和聲音的不同。

  學生會發現:如果將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長一些,撥動鋼尺時鋼尺振動得較慢,聲音較低沉;當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短時,撥動鋼尺時鋼尺振動得較快,聲音尖而細。

  教師講解:音調是聲音的特性之一,發聲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音調越低。物理上用頻率表示物體的振動快慢。

  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么?

  (2)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系是什么?

  教師總結:頻率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學中把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為Hz。

  (活動二)超聲波與次聲波

  教師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飛行時的視頻,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樣是翅膀的振動,但能聽到蜜蜂“嗡嗡”的聲音,卻不能聽到蝴蝶飛行的聲音。

  學生討論:蜜蜂翅膀振動較快,頻率高,蝴蝶翅膀振動較慢,頻率低,所以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有一定的范圍。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得出:人耳的聽聲范圍是在20Hz~20000Hz之間,高于200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波,低于20Hz的稱為次聲波。

  之后教師通過PPT介紹超聲波和次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環節三:鞏固提高

  通過問題的形式,加深對音調的理解。

  問題:某昆蟲靠振翅發生,如果昆蟲在2s內振動了700次,那昆蟲的振動頻率是多少?人能否聽到這種聲音?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提問,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行總結。

  作業:復習本節課的知識,聲音除了音調外還有什么特性,并根據這些特性制作一個樂器,嘗試解釋原理。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聲音的特性。

  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音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音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從而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和理解音調、響度和音色。

  通過實驗探究音調、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音調與響度的區分

  教材分析

  教材將聲音的特性按照音調、響度、音色的順序進行講授。但是,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往往將“音調”和“響度”兩個概念混同起來。本人考慮到響度比音調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觸到,而且響度比音調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響度的干擾之后,音調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將課本中二者的順序顛倒了一下,將知識的處理由易到難。

  學情分析

  聲音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中許多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發聲體所發出聲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學生對于聲音的特性的有關知識(尤其是音調和響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錯誤理解。而本節課能否完成教學任務就看能否順利改正學生的錯誤理解,真正理解音調和響度。

  此外,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學生也向著多方向發展,擁有樂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節課可以讓學生自帶部分樂器供課堂探究之用,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資源

  大小木魚、大小銅镲、大小銅鑼、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鋁板琴、學生自帶樂器(吉他、豎笛等)、乒乓球、鐵架臺、示波器。

  (說明:以上器材可從學校音樂器材室中尋找,也可用其他樂器代替)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同學們,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聲音吧!(播放錄音)

  請學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關聲音的問題。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分類,抽取與聲音的特性有關的問題作為本節探究的內容,從而引出課題。

  板書:

  課題:聲音的特性

  二、新課教學

  (一)手耳并用

  請學生利用手邊的器材(包括老師提供的器材及學生自帶的樂器)來發出盡可能多的聲音,仔細傾聽,嘗試用不同的形容詞來描述聲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聲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銅鑼,聲音大;輕敲,聲音小。

  生2:有的聲音低沉,有的聲音尖銳。敲大鼓,聲音低沉;用同樣大小的力敲小鼓,聲音尖銳。

  生3:有的聲音渾濁,有的聲音清脆。敲大木魚,聲音渾濁;用同樣大小的力敲小木魚,聲音清脆。

  生4:聲音有強弱不同。用力敲銅鑼,聲音強;輕敲,聲音弱。

  教師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歸類,并引導學生用專門的物理術語表示聲音的不同。

  板書:

  聲音

  響度:表示聲音的強弱(大小)

  音調:表示聲音的高低(尖銳或低沉,清脆或渾濁)

  聲音為什么會有強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問題要追根求源,從本質入手。請同學們回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回答: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物體的振動會有什么不同?

  教師演示:手來回擺動的動作。學生觀察,總結振動有哪些不同。

  與前面聲音的不同對應。

  板書:

  聲音振動

  響度:聲音的強弱(大小)振幅:振動的幅度

  音調:聲音的高低(尖銳或低沉,清脆或渾濁)頻率:振動的快慢

  振動是怎樣決定聲音的響度、音調的呢?

  (二)探究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響度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響度可能與振幅有關,有的學生猜想響度可能與頻率有關。

  進行實驗

  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們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并觀察發聲體的振動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總結出規律?

  學生分小組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成果展示與總結

  學生邊展示,邊總結。

  生1:用力敲銅鑼,鑼面振幅大,響度大;輕敲,鑼面振幅小,響度小。

  你是怎樣比較出鑼面振動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將手指輕輕接觸正在發聲的鑼面,手指振動越強烈說明鑼面振幅越大,振動輕微說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觀的反映方法嗎?

  生2:將系在細繩上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鑼面,乒乓球被彈開的高度反映了鑼面振動幅度的大小。

  肯定學生的回答,點出該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書:轉化法。

  還有其它的做法嗎?

  生3:將系在細繩上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乒乓球被彈開的高度反映了鑼面振動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響度大;輕敲,音叉振幅小,響度小。

  板書:(將響度與振幅用箭頭聯系起來)

  響度:聲音的強弱(大小)振幅:振動的幅度

  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三)探究音調與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音調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音調可能與頻率有關。

  引導學生分析,要研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必須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體發聲。對學生進行“控制變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四)探究聲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游戲:

  (1)耳朵“辨”樂器。播放錄音:梁祝1(古箏演奏)梁祝2(二胡演奏)

  同學們辨別是何種樂器演奏的

  教師介紹:不同的樂器演奏音調和響度相同的曲子,聲音各有特色,我們稱之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請后面的兩名同學讀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請前面的同學說出朗讀者的名字。

  引導學生了解:不同人,聲音各有特色,我們也稱之為音色不同。

  板書:

  音色:聲音的特色。不同樂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師介紹: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自己閱讀教材,還能學到些什么?

  讓學生自學頻率的概念、單位、超聲波、次聲波等知識,并進行展示與交流。

  想想議議:

  為什么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

  (六)課堂練習:

  1、請解釋下面幾句話中的“聲音”各指的是聲音的哪個特征?

  (1)對不起,請您講話聲音高一點

  (2)李寧唱歌的聲音真好聽

  (3)電鋸發出的聲音很尖,很刺耳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4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有兩條主線,一是以活動為主線,創設物理情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探究體驗熟悉聲音的三種不同特征,二是以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聲音的特征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為合理分化難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本課設計都特別突出幾個環節:豐富感性認識→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識別→深化概念理解→應用、交流與想象→矯正認識偏差→小結知識要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采用實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想象、練習、歸納、演繹等多種方法,積極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從而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材分析

  1、通過體驗、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

  2、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速度的測量。

  學情分析

  1、學生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環節的把握上不夠成熟。

  2、學生對聲音較為熟悉,而對其特征、規律缺乏認識。

  3、學生的直觀感性思維較好,而對音調、音色等的抽象思維不夠。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經驗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和聲速。

  2、借助探究活動增強體驗,培養能力、學會思維與合作。

  3、通過過程感受激發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創設情境,引發心理需求

  1、播放音樂(千差萬別的聲音)

  2、這些聲音有何不同?

  (生):聽音樂、描述感受

  二、活動1:探究聲音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師):創設問題,引發表現欲和求知欲

  問題設置、過程引導:(以打鼓為例)

  1、鼓聲是怎樣產生的?

  2、怎樣能顯示出鼓面的振動?

  3、要使鼓聲更響些,你會怎樣做?

  4、鼓聲的強弱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5、怎樣做能顯示出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

  (生):首戰告捷,獲得心理滿足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并解說:示波器顯示聲音的強弱

  三、活動2:探究決定聲音高低的因素

  (師):創設情境,引發探究,激發學生自我發現,追求過程和方法體驗

  問題設置、過程引導:

  1、你能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嗎?

  2、用一張硬紙片撥動梳子,怎樣做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3、聲音的高低不同時,梳齒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4、猜想:聲音的高低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什么關系?

  5、怎樣檢驗你的猜想?

  (生):感受過程,抽象思維,體驗知識發生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齒輪敲打塑料片、示波器顯示聲音的高低、弦樂器的音調

  (生):閱讀課本(信息快遞),認知概念。

  四、活動3:辨別聲音

  (師)(生):(樂器演奏表演、少數學生發音,其余學生閉目靜聽、識別)

  1、辨別不同樂器的聲音

  2、辨別不同人的聲音

  (生):閱讀課本:(1)體驗聲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樂器發聲的波形圖。

  (3)生活、物理、社會

  五、階段小結

  (師):引導歸納

  (生):自主回顧,感受成功

  1、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聲源振動的幅度稱為振幅。

  2、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

  4、聲音音調的高低決定于聲源振動的頻率,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5、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

  六、想一想,議一議

  (師):問題設置

  (生):練習、交流、矯正

  1、聲音的三要素是指、、。

  2、“震耳欲聾”是指很大,“聲音刺耳”是指很高。

  3、男低音獨唱時由女高音輕聲伴唱,他們的聲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聽起來感覺不同的兩個聲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動4:估測聲音傳播的快慢

  (師):問題設置:

  1、光的傳播有多快?

  2、聲音的傳播比光更快還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實依據?

  3、要測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需要用哪個公式?要測出哪些物理量?

  4、給你一把發令槍和一個秒表,怎樣測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討論、閱讀

  (師):問題設置、引導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鐵道檢修工人,如何判斷火車離你的遠近程度?

  2、假如你駕駛著一架超音速飛機,且能聽到外面聲音,這時你會感覺到什么異樣的情景?

  3、如果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變為0、1米/秒,我們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陳述,獲得深層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討論、表述、

  八、課堂回顧

  (生):整理歸納、形成結構、自主表述

  (師):播放結束曲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理解人聲音的特性。

  2、體驗聲音的特性一——音調、響度、音品。

  3、了解聲音的特性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練習

  學習過程:

  (課前已讓同學們準備好教學案、課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樂曲“愛的奉獻”問學生能否分辨出來,反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學習了這節課后就明白了,(激起學生氣氛“大聲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聲音的特性這節課(板書課題:三、聲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沈陽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時由于調過高拔不上去,歐了,還有俗話講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對調”這里的“調”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聲音特性之一音調

  (板書:一、音調)

  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

  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們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是從音樂學中講的音階的高低,比如1234567i(用唱或是演奏讓學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有的渾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細。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用畫眉哨演示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調低而女生的音調高,那么音調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我們來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長度撥一下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橡皮筋振動的快慢上去)

  再拿鋼鋸條做實驗: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鋸條撥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又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鋸條振動的快慢上去)

  學生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2、3小題并歸納

  教師總結:

  2、物體振動得越快,,聲音的音調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音調就越低。

  物理學中為了表達物體振動的快慢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頻率,

  3、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介紹頻率的概念)

  赫茲Hz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交流也好歌唱也好,發聲是有一定頻率范圍的(比如調高了唱不上去,過低了說不出來),實質上我們的聽覺也有一定的頻率范圍,大家快速閱讀課本20頁,你發現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小組交流分享并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4小題。

  全班交流教師總結評價超聲波、可聞波、次聲波等知識點。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頻率音叉(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聲音的第二個特性,好不好?

  學生回答

  教師要求大聲點

  再大點聲回答

  問這三次回答有什么不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三次聲音的大小或強弱不同,這正是我們學習的聲音的又一特性響度

  板書并定義(二、響度)

  1、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有些詞語“震耳欲聾”、“竊竊私語”)

  那么響度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探究一下:

  幾次敲響音叉且使這幾次響度不同,觀察叉股彈開乒乓球或鑰匙幅度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2、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響度的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完成教學案(二)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填空部分并思考響度還和什么因素有關?

  響度還跟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兩個小游戲:

  大家都閉上眼我拍到誰誰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大家僅憑聽說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閉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教師演奏學生來猜

  同學們之所以能分辨出來是因為它們的音色不一樣,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聲音的第三特性音色

  板書:

  三、音色

  可以區別不同的人或樂器

  小結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礎訓練(比比誰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另一人回答選擇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從實際中了解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2、通過實驗,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引導組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聲樂基礎知識的樂趣。

  2、通過學習聲音的三要素,提高學生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

  1、正確區分音調和響度。

  2、探究決定音調、響度的因素。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1、引入(1)

  (1)“賽馬”欣賞2分鐘視頻展示:讓學生認真欣賞,談談感受。

  (2)教師指出:像剛才的音樂一樣,讓我們感到悅耳、動聽的聲音叫做樂音。

  (3)教師提問:那么我們通過哪些方面來描述樂音呢?

  2、引入(2)

  介紹:俄羅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他為什么會有如此魅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聲音的奧秘,進入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

  引入新課:聲音的特性(板書)

  二、師生共同活動,進行新課

  1、聲音的音調

  (1)教師演示:

  ①用電子琴彈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讓學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頻播放男低音獨唱曲、女高音獨唱曲,讓學生感受不同。(展示課件:聲音的音調)

  (2)得出:聲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細、高亢;低音沉悶。

  物理中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板書)

  (3)探究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

  ①分組實驗: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撥動鋼尺,注意觀察鋼尺振動發聲時振動得快慢及聲音的特點。

  ②分組實驗:用硬紙片快慢不同的撥動梳子,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

  ③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音調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4)教師幫助學生建立頻率的概念

  ①我們把物體一秒鐘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赫茲Hz(板書)。

  ②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板書)。flash課件展示:音調與振動的快慢、

  (5)學生看書,了解人和一些動物的聽力和發聲范圍圖。

  (6)教師提問:人的聽覺范圍是多少?那么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聲波我們能聽見嗎?學生回答,找出次聲波和超聲波的概念。

  次聲波:發聲頻率低于20Hz的聲音。

  超聲波:發聲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板書)

  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超聲波和次聲波。

  2、聲音的響度

  (1)教師演示:用不同的力擊鼓,學生感受聲音的不同;改變錄音機的音量控制開關,讓學生聲音大小或強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聲音的響度。

  (2)探究影響響度的因素

  ①教師演示: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發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②學生思考、討論:比較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③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③教師提問:響度還與其它因素有關嗎?(學生思考、猜測。)

  ④師生小游戲:教師小聲說一段話,后排學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學生能準確說出。

  ⑤學生得出:響度還與距聲源的距離有關。(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加以說明)

  ⑥師生歸納總結:影響聲音的響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聲源的距離。(板書)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猜樂器”:播放用不同樂器演奏的歌曲,讓學生指出不同的樂器。

  (2)學生小游戲:讓后排的幾個學生說同樣的話,前排學生不回頭指出說話學生的姓名。

  (3)教師提問:你憑什么區分不同的樂器和不同的同學?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品質、特色叫音色。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的學習內容:

  知識:

  1、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

  2、音調是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3、響度是由發聲體的振幅決定的。

  4、不同的發聲體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現樂音特征中的特殊優勢。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7

  聲現象貼近生活,學生對此并不陌生,且較有興趣,但對響度、音調、音色三個概念缺乏理性的認識。響度這個概念,學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學生對音調概念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確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區別。所以在《聲音的特征》這節課中,讓學生正確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以上問題,我設計了《聲音的特性》,講完這節課后,我仔細回顧了教學的全過程,結合同科老師的點評,有了如下的認識和體會。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應以實驗探究活動為主,探究活動緊繞“響度和音調分別由什么因素決定”展開。活動前,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我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點評,進一步明確實驗目的,強調實驗需要觀察的現象。活動中,學生分小組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進行實驗。然后,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最后,引導學生對“響度由什么因素決定”和“音調由什么因素決定”這兩個活動進行大量對比,從對比中明確響度、音調的概念及聲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區別,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問題情境——定向探究——實驗觀察——討論交流——實踐應用”這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自主建立響度、音調概念。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和實驗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學生對于日常生活的關注不夠多,物理聯系生活的能力較弱。

  2.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況。部分同學并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來,只是看其他同學做。

  3.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只有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不利于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

  4.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作為老師,有時候表現的還是不夠沉著。

  三、改進措施

  在以后的活動中,要明確組內分工,使分工更細致,強調各角色間的相互配合,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在演示實驗的時候,應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應給其足夠多獨立思考的時間,并且適時的進行引導,體現教師的主導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8

  一、教學背景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聲現象)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聲現象是學生剛接觸物理并逐步參與系統學習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護好學生這一寶貴的好奇心和嚴謹認真的求學態度尤為重要。而這又主要來源于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激發。《聲音的特性》是第二節,在了解了聲音的產生、傳播道理之后,對身邊出奇的聲音現象感到驚異的同時,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以幫助學生建立概念至關重要。這是聲現象中的重點小節,也是難點一節。這對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認識噪聲、聽不見的聲音從而把握聲現象,培養起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也有重要意義,并可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產生物理學習的持久動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方面:

  知道響度、音調、音色是聲音的三個特征;了解響度與振幅(距離聲源遠近)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音色與發聲體發聲情況不同有關。

  2、過程和方法層面:

  通過演示、觀察、探究、活動、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親歷親為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能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感受科學探究方法的偉大,并能激發起為科學進步而努力奉獻的決心和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響度、音調、音色是理解日常聲現象中的重點,更是難點。比較三個特性,我們覺得,聲音的響度與音色特點稍許容易接受一點(可能與生活原有的經驗知識基礎有關),可對于音調及其影響因素有一定的困難,可視作一個難點。另外,學生對于聲音的響度(大小)與聲音的音調(高低)概念也易混淆,這也算作一個難點吧,應重點突破的。同時,難點的'還有一點就是概念較多:強弱、大小、響度、振幅、高低、音調、快慢、頻率、赫茲等,需要逐步深入。對響度、振幅、音調、頻率應重點強調。

  五、教學法選擇及其依據:

  本節課準備采用演示實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交流討論等方法,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與聲音有關的現象與本質。因為畢竟聲現象與生活結合的還是比較緊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學生的理解難度也不是很大,鼓勵學生多動手,動腦,動感官,對于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是有幫助的。

  從學生層面來理解,剛接觸到的物理現象,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現象開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從生活中總結歸納現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為科學地描述現象,總結規律或是在引導下科學有序地建構模型,從而掌握新興知識還是必要的。本課的設計就是注重了這一點的訓練。

  六、教學輔助手段

  實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紙屑、鋼尺、梳子、撲克牌、A4紙、橡皮筋等。

  多媒體器材:視頻、各種課前錄制的聲音文件、展臺等。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相同的物體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2)聲音有高低強弱之分。

  (3)引領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基本的觀察實驗方法,學會用語言描述和文字記錄聽到的各種聲音。

  (2)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3)學會用科學的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逐步養成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求真的態度,。

  (2)樂于傾聽他人的發言,善于與同伴交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區分、鑒別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并加以歸類。

  教學難點:對聲音的高、低、強、弱加以區分和鑒別。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

  (1)游戲“猜猜我是誰?”

  (2)引出課題。(聽聽聲音)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入手導入新課,可以放松學生緊張的情緒,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

  二、探究活動

  (一)傾聽、感受聲音。

  (1)你安靜地全神貫注地傾聽我們教室內外的聲音嗎?

  (2)交流:你剛才聽到哪幾種物體發出來的聲音?你還知道哪些聲音?

  (3)為聲音分類。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周圍環境入手,經歷對周圍的各種聲音進行觀察的過程使學生感覺生活中離不開聲音;通過學生模仿聲音讓學生更直觀的接觸聲音。)

  (二)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嗎?我們分組來玩玩,在玩的過程中要想辦法讓它們發出不同的聲音來。

  (3)學生分組實驗。

  (4)匯報實驗結果。(邊說邊做)

  (5)小組活動給聲音分類。

  教師參與小組活動:聲音分別是由哪些物體發出的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液體、固體、氣體

  (6)匯報,小結: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設計意圖:經歷使固體、液體、氣體發出聲音的設計和觀察過程,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法對各種物體產生的聲音進行觀察。)

  (三)分辨聲音的變化。

  (1)分辨聲音的大小(強弱)變化 通過拍手活動,分辨聲音的大小。

  (2)分辨聲音高低的不同

  通過敲鼓、彈琴等分辨聲音的高低。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從傾聽周圍的聲音開始,鑒別各種不同的聲音以及聲音的大小、高低等。)

  (四)再次驗證聲音的變化。

  (1)研究打擊力度不同音叉發出的聲音。一個同學敲,其他同學安靜地把耳朵向中間湊聽。

  (2)完成記錄單一

  我聽到的聲音”記錄表

  用不同的力敲擊音叉聽到的聲音

  用很大的力

  用很小的力

  (3)再次來驗證聲音的強弱

  (4)研究不同的音叉發出的聲音

  剛才我們用不同的力敲擊了同一個音叉,發現輕敲時聲音比較小,重敲時聲音比較大。我這這里,還有一個音叉。大家看有什么不同?(小大不同)這兩個音叉聲音會有什么不同?

  (5)完成記錄單二(重點關注:力度一樣)

  (6)再次來驗證聲音的高低

  三、總結回顧,拓展提升

  通過這節課聽聽聲音,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你還想研究聲音的哪些方面?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10

  活動目標:

  1、會借助各種材料制造聲音。

  2、初步感知材料與聲音的關系。

  3、感受探索聲音的樂趣。

  活動重點:

  借助材料制造聲音,制造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

  幼兒操作常規。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有初步的科學操作經驗。

  物品準備:

  各種空瓶子、罐子、盒子,小石塊、豆豆、米粒、小紙片,樂音與噪音的錄音。

  活動過程:

  一、制造聲音

  1、幼兒嘗試制造聲音。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各種各樣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東西,請你們用它們來制造聲音。你們會嗎?"幼兒自由分組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2、集合,交流怎樣制造聲音。提問:"你制造出聲音了嗎?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師簡單小結:"物體通過碰、打、敲、搖……發出聲音。"

  二、探索聲音

  1、 啟發,提問:"剛才制造聲音過程中你還發現了什么?"

  2、探索材料與聲音的關系。

  (1)教師出示分別裝著石塊、豆豆、米粒的鐵罐,依次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請幼兒猜猜里面裝的是什么,并出示給幼兒看。

  小結: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2)教師出示裝著不同量米粒的兩個鐵罐,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小結:同樣的東西放得多與少發出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

  (3)教師出示裝著紙片的鐵罐,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請幼兒猜猜里面有沒有裝東西?并出示給幼兒看。

  小結:有的東西會發出很響的聲音,有的東西發出的聲音很輕,有時幾乎聽不到。

  3、 幼兒操作,再次制造聲音,探索材料與聲音的關系。

  幼兒自由分組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三、樂音與噪音

  教師播放不同的錄音,請幼兒聽聽有什么不同的感覺?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動室里應輕輕地說話。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2.《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3.《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4.《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5.聲音特性的教學設計

6.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6篇

7.《聲音的特性》教學反思

8.《聲音特性》說課稿

9.聲音的特性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