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激励乃成功之源
一九二六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的大村文年进入"三菱矿业"成为小职员。
当公司新人举行欢迎会时,他对那些与他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说:"我将来一定要成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
他的豪言壮语之后,开始他的长远计划。凭其旺盛的斗志与惊人的体力,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工作,如今当然远远超过众多资深的干部与同事,在毫无派系背景之下,完全凭借本人实力,冲破险境,终于在三十五年之后当上"三菱矿业"的总经理。
以三菱财阀的历史而言,未到六十岁就成为直系公司的总经理,可说是史无前例。
他的就职的确惊动日本工商界人士,内心无不惊讶,并深感佩服。
无独有偶,在一九四九年,一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充满自信地走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应聘做会计工作,他只是为了父亲曾说过的"通用汽车公司是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并建议他去看一看。
在应试时,他的自信使助理会计检察官印象十分深刻。当时只有一个空缺,而应试员告诉他,那个职位十分艰苦难当,一个新手可能很难应付得来,但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即进入通用汽车公司,展现他足以胜任的能力与超人的规划能力。
当应试员在雇佣这位年轻人之后,曾对他的秘书说过,"我刚刚雇佣一个想成为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人!"
这位年轻人就是从一九八一年到现在一直出任通用汽车董事长的罗杰·史密斯。
罗杰刚进公司的第一位朋友阿特·韦斯特回忆说:"合作的一个月中,罗杰正经地告诉我,他将来要成为通用的总裁。"
高度自我激励,指示他要永远朝成功迈进,也是引导他经由财务阶梯登上董事长的法宝。
猜你也喜欢:许小年:文化革命后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大革命,美国,这一
许小年:文化革命后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大革命,美国,这一,经济学) 52岁的许小年清瘦冷峻,眼神似乎具有穿透力。作为“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的第一批研究生,他于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许小年先后任职麻省Amherst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世界银行顾问、美林证券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1999年加盟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主管研究部后,“中国股市千点论”就一直让他身处市场漩涡中心。2004年2月,许小年离开中金,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任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文化大革命”浪费了整整10年的光阴,这一代人因此特别渴望学习。1978年恢复高考重返大学时,正赶上改革开放初期,从当时得到的一些零散材料和信息,感到这10年间国外的文化、教育、社会、经济都在突飞猛进,而我们是停滞的10年,中国教育也中断了10年,尽管大家为有机会上学而高兴,但都感觉所学知识的陈旧,还有很多新的东西在我们的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我作为“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工作,在其他人眼中这是个非常好的工作机会,但我更希望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碰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邹至庄教授联系了一些美国大学,在中国选拔学生到美国去念博士,我很幸运地通过了邹至庄项目的考试,被推荐到美国留学。
海外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文化冲击。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西方世界、看到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被惊呆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国内经济的落后有如天壤之别。在经历了初期的震荡之后,开始冷静下来思考问题,为什么人家这样发达而我们如此落后?结果是遭遇了第二次也是更为深刻的文化冲击:发现东西方价值体系的差异甚至比经济发达程度的对比反差还要大。
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个人从属于集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也难怪,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积贫积弱,长期面临亡国亡种的危险,尽快实现工业化以保证国家的独立,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由此产生了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把如同散沙一盘的中国人和资源组织起来,为了富国强兵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再看美国,那是个人至上的国家,不存在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强制性地要求所有的美国人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工作,那里的哲学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但就是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美国还是建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依然是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国家。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在国内也读过亚当。斯密,只有在美国学习时,教授们用非常严格的数学形式证明了斯密的论断——“无形之手”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时,才认识到斯密的伟大,才理解了为什么个人主义是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猜你更喜欢:过期的情书(仿佛,的人,为你,一粒,听不见)
不知
过期的情书(仿佛,的人,为你,一粒,听不见)
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像我一样地,像我一样地写下一些信,却从来不曾寄出。于是,那些无处投递的信,变成,它们终于变成了过期的情书。
从二零一零的九月到十二月。十一封信。或长,或短。一至三页,西科大的信笺纸。那些信,写给某个特定的人。十一?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仿佛过去很久。仿佛很熟悉。仿佛很陌生。仿佛,只说仿佛。
时间是一位沧桑的诗人。他轻轻地吟唱,那过去的歌谣,寂静,忧伤,有着微微的无望。一滴泪,绽放出浅蓝色的花朵,娇柔,并且坚忍。
我想念,想念一段时光,以及时光里的人。隔着时间,过往如同一粒一粒细碎的光芒。
在那些安静的夜里,我一次次地,一次次地为你,为你写下诗行,用浅蓝或深黑色的水笔。那些滴在信笺上的油墨静静的流淌声,是我不息的思念,和爱恋。
后来,后来。多少次了,我想写一些什么。什么呢?似乎,是没有的。于是,于是。思绪如汹涌的海,慢慢慢慢地,归于平静。
爱是一种致命的伤,泪水如海水的咸,心是血迹斑斑然后覆上盐。
一封封情书说过怎样的誓言,到后来也只有装作全部听不见。听不见,谁的琴弦拨动了谁心弦,不了解,黑色帆布鞋如何去走遍这世界?不记得,昨天是谁陪我走过这条街,还可以走得有多远,若是生活仍是这么地辛苦?
开始我们全都可以看得见,有谁能猜得透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