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浩瀚纷繁的社会中,同时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理环境里。如果说,单个的个体无法改变外部世界,那么置身于群体中的每个人完全可以营造自己的欢乐“心园”。
明清终于跨进了梦寐以求的报社,成为一名副刊编辑。采访、编稿、画版,为了一个版面,他花了整整两个星期。“两个礼拜,我在以前可以写4、5篇长达五千字的文章了。”明清有些懊丧了。明清原在一家文学研究所工作,不坐班,上班时间完全归自己分配。就凭这种条件和所里的资料,这几年颇有建树。可是他觉得所里待遇低,采访不方便,便“投奔”报社来了,况且成为记者是他的夙愿。想不到当记者、编辑这么麻烦,明清有些心理准备不足。
没进报社,以为报社是“一枝花”,进了报社,并不觉得有什么。明清的心理感受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任何一件事都有利有弊,不可能有利无弊,也不可能有弊无利。明智的人,是看清哪个利大,哪个弊小,从而“择其大舍其小”。当我们作出选择时,是要审度的。要趋利避弊。只要利大于弊,只要从长远看是如此,我们应当舍去暂时“优越”的恩惠,去追求潜在的有发展前途的“大利”。如果我们的心理早已有个“准绳”:有利有弊是真正的现实,利弊相当是幸事,那么不会因为失去而失落,不会因为得到而狂妄。这样面对生活,心理肯定是坦荡的。
此外,不必“回首往事”。碰到沧桑坎坷,免不了抚今追昔。可是,在这情景下,就容易萌生消极情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从政多年,已80高龄,他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中因“水门事件”而第一位被迫辞职的。在他过完80大寿后,遇到了一件使他悲痛欲绝的事,他的贤内助帕特去世。面对从政和个人生活中的不幸,尼克松感叹地说:“长寿的秘诀是,不可回首往事,只能向前看。你要找些让你为它生存下去的事,否则便是生命的终结。”看来,他是不赞成回忆的,怪不得他卸任后埋头笔耕,至今已写了8本书,7本在世界畅销,这样做也许让他好过些。在他看来,过多地回忆,会给自己心境带来挫伤感,使情绪大为紧张。还必须毫不犹豫地同“忧愁”说声“拜拜”。在心理重创中,忧愁无疑是一个“刽子手”。要想驱赶这个“杀手”,可“以毒攻毒”。一位负债累累的美国商人,萎靡不振,形同槁木。当一位失去双脚、坐在一块装着轮子的木板上的残疾人,精神奕奕地向他致“早安”时,他羞愧难抑,回到家里,在每天都看得见的镜子写下这样的几句话:“我一直闷闷不乐,只因为没有鞋子穿;直到我在街上,看到了一个缺了腿的人!”当你的忧愁袭来时,你设想比你更糟糕的“境遇”,也许就在这时你的忧愁驱散了。这种心理的自卫“举措”,实际上采用了“激将法”,当你意识到世上有比你更难堪的情况时,你的心理会豁然开朗起来。不要期待“生活的公平”。人的愿望都想“公平”,但生活倒常常是“不公平”的。某君年已40,但直到现在仍未评上中级职称。不是其人水平不够、研究能力不强,近年来,他已写出 4本专着,而是说不清的“缘由”,多次机遇不佳。不过,他又想过来了,“不公平”是绝对的。他说:我不能为此自寻烦恼,要给自己留一点心理的“宽容量”。这话说得极是。留一点“心理宽容量”,是给自己下“台阶”,找出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步步逼近,岂不把自己逼“急”了吗?
猜你也喜欢:人生的幸福就是现在(幸福,生活,青鸟,都是,有了)
人生的幸福就是现在(幸福,生活,青鸟,都是,有了)
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对已经拥有的东西很难想起,而对得不到的东西却念念不忘。
有一个男人,总觉得自己一辈子都未曾得到快乐。在他幼小的时候,父母喋喋不休的争吵让他害怕,尽管他深切地感受到爸爸、妈妈都很爱自己。因此,他常常想:“我快点长大就好了。”
近20年的学生生涯,不能说没有乐趣。可是,寒窗之苦让他一次次期盼着快点成为一名“职业人”。于是,他又常常想:“工作着才是美好的。”
参加工作了,但市场竞争激烈,职场艰辛,他只能全力打拼,每日都是身心疲惫。于是,他又想:“什么时候有了自己幸福的港湾和成就的事业,那才算是高枕无忧了。”
后来,他成了丈夫,成了父亲,但压力丝毫没有减轻的迹象。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又是职场的中坚,所以他也没有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快乐,有的全都是“责任”。于是,他再一次这样想:“孩子大了就好了。”
终于,等到儿子进入青春期了,孩子却开始了自然的“反抗”——叛逆。伴随自身体力精力的减退,他居然平生第一次有了无奈的感觉。于是,他想:“大概等到孩子成家立业,我就可以开始平静地生活了。”
当他65岁还在贡献“余热”的时候,一日偶然听见孙子在念叨:“我快点长大就好了。”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人总是在无尽的期盼之中生活。
其实,很多人常常陷入这样一种误区,以为真正的生活即将开始,但是,每次又被现实中种种的障碍击碎。世界上本不存在通往幸福快乐的大路,真正的幸福快乐正是在旅途之中。在每时每刻充满挑战的生活面前,我们只能正视它、承认它。
人们有一种心理,就是想逃离不满的现状,而去渺茫的未来生活中,寻得快乐与幸福。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追求高档的物质享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忘了驻足看看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其实,只要你懂得满足,幸福就在你身边。只有把一个个满足串成快乐,才有一生一世的幸福。没有人可以保证明天一定比今天好,现在就是我们拥有的唯一时刻,也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唯一时光。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生命都会有欠缺,生活都会有不完美。然而,我们往往在山间海崖追寻青鸟,却不知青鸟就在眼前。其实,生活的情调要靠自己去创造,与其苦苦抱怨现实,不如细心体会眼前实在的快乐。
例如,读书的时候,认真地学习;交朋友的时候,珍惜眼前真挚的友谊;工作的时候,更加用心尽力;休息的时候,好好把握与家人相聚的每刻。因为当时光过去,我们便会明白,人生的际遇、缘分,大多是难以重来的。如果拥有的时候,我们不曾认真珍惜或好好把握,也就相当于把许多人生的珍宝平白无故地丢弃了。
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尽己所能地活出所渴望的人生,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猜你更喜欢:做最真实的自己(自己的,的人,样子,眼光,不像)
<
做最真实的自己(自己的,的人,样子,眼光,不像)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所以要学会换一种姿态,让自己活得无可替代。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
经常听到有人评价自己,说我和她们想象中的完全不同,说话的方式、打扮的风格、与生俱来的性格…都不是她们想象中的样子。
那又怎样呢?难道我就要立马改变,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吗?每个人的欣赏水平不一样,价值观也不一样。难道就要因为别人的要求而使自己变得不像自己吗?
如果想活成别人眼中希望的样子,那么最后将会活得不像样子。别人希望的样子,那只是别人内心幻想出的自己。我们总不可能为了别人的幻想而活吧!那样还是自己的人生吗?为了别人而活的人生将如一潭死水,将失去光彩,毫无意义。
别人又不是自己,怎么会知道自己经历了些什么?又怎么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又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的眼光。生命是自己的,人生的路是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走的,而不是因为别人的几句话就使自己改变。很多人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已经改变得不像样子,最终失去自我。
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自己,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讨厌自己。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的人,是活得卑微失败的人。太在乎别人眼光的人,终究会因为别人的眼光而迷失自我。
别人说出他的看法,那只是站在他的角度的想法而已。你可以当作是宝贵的建议,也可以当作是一阵风从耳边吹过,但自己要学会明辨是非,自己思考。不是别人说什么,就去做什么。
做最真实的自己,始终相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没有必要在别人面前伪装,使别人的眼光成为自己的枷锁,让自己活那么累。生活中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了。自己不是演员,更不是跑龙套的,没有必要在别人面前像小丑一样表演。
处处迎合别人,在乎别人眼光的人,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自卑,不够自信的表现。如果自己足够自信,就不会去在意别人的看法。
做最真实的自己,做一个简单、自信、乐观、洒脱、开心的自己…更希望能做一个单纯的自己,不被太多的世俗所影响。
不忘初心,做回最初真实的自己。记得越单纯越幸福,心像开满花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