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通用23篇)
總有父母抱怨,慢慢地搞不懂孩子的一些做法,不妨試試一下幾個方法,你就會發現,讀懂孩子的心思并不是一件難事。下面小編帶來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歡迎閱讀!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許多家長一直覺得現在的孩子不理解當父母的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不懂事,從不聽父母的教導,很任性。但當父母的是否想過自己有沒有很好地與自己的孩子溝通過。暑假期間,大多數家長都因工作忙沒有時間或經濟條件不允許,故不能帶孩子外出旅游,但平時也很少有時間陪孩子,有時就只在吃飯的時候叮囑幾句,叫孩子要好好復習功課,不要只顧著玩,跟平時上學時間差不多,也沒有特別的溝通。
在這里提出幾個在暑假里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供家長們參考:
一、帶孩子外出旅游
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去參觀古跡名勝;沒錢也沒關系,因為沒錢人也有沒錢人旅游方式。一般的孩子都對外面充滿好奇心,這一游,不但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并且在欣賞自然美景的過程中與孩子進行了一次很好的交流,同時也清洗了孩子被“污染”了的心靈。
二、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單位或工作場所
讓自己的孩子明白自己為了賺錢供他們讀書不辭勞苦,讓孩子從中感受到父母的偉大。這種情境下,孩子們都會默默地下定決心,好好讀書,為父母爭一口氣。
三、晚上盡量拒絕一些可去可不去的邀請或少打幾回麻將
用一些時間像朋友般地陪孩子看看共同喜歡的電視節目或電影;家里有電腦,可以陪孩子一起上網,引導他們健康上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四、陪孩子逛逛街,從中讓對方了解彼此的愛好。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2一定要先理解對方,再進行溝通
作為中學生,學習、感情上都存在著多方面的壓力,我們總想尋求理解,家長應該看到這一點;但事實上,家長在社會、工作、家庭中的壓力遠比我們大的多,我們應該學會感激、學會理解。
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方法:要了解溝通的重要性
資料顯示:“在我國,約32%的中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分別來自家庭、社會、學校。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而在這其中,學習壓力感是造成此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有一位女生說道:“我覺得自己很無能,一看到父母對我充滿希望,就非常難過,總覺得對不起他們。我也在努力,可不知如何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現在我一看到書本就煩,不想學了。”你有和這個女生一樣的感覺嗎?是什么讓你有的這種感覺?你覺得這是家長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家長對孩子的希望或要求,往往會形成很大的壓力。然而家長的希望確實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再正常不過了。只是,家長應該把自己美好的愿望表示為對孩子的一種鼓勵、期待。讓我們覺得家長對自己有信心,即使暫時的失敗也不會畏懼。這就需要我們掌握良好的溝通方法。你認為什么才是良好的溝通方法?
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方法:溝通時要注意方式、方法
第一招:“讀心”術。大家要了解父母,孝敬父母。如在節日或父母生日時送點禮物表達心意,或一同外出聯絡感情;多利用言語表達你的關心,如早上要向父母說聲“早晨好”,外出時要向父母說聲“再見”并交代預計回家的時間等。
第二招:“出擊”術。每周主動跟父母一起做幾件事,邊做邊交流;每天可在飯前飯后,和父母主動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朋友,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讓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第三招:“責任”術。除讀書學習外,還要積極協助父母做家務,主動分擔一些家庭責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地板等。
第四招:“道歉”術。如果有些事情是你做得不對,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要主動道歉,這樣會得到父母的理解。
第五招:“寫信”術。如果直接和父母對話,可能會惹他們生氣,或者沒有和父母對話的機會,你可以用寫信的方式,在信中寫出事情的真相、自己的心情,以及對父母的希望等。
第六招:“協議”術。與父母協商簽訂溝通協議書,在協議書中,除了對自己提出要孝敬、尊重父母的要求外,也對父母正確養育教導孩子的行為做出要求,并隨時在家庭生活中進行監督。
第七招:“傾聽”術。當被父母批評或責罵時,不要急于反駁,不隨意發脾氣、頂嘴,避免不小心說出或做出傷害人的事,試著平心靜氣地先聽完父母的想法,這樣也許會真正理解你的父母。
同學們,讀了以上七招你是不是心里有底了呢?是不是掌握了和父母溝通的方法了呢?
【作業】:和父母相約開展一次家庭活動,向父母訴說自己的心里話。
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方法:雙方都要主動溝通
對于主動溝通,許多學生或家長都覺得“難以開口”,總想等待對方先說,這是不正確的。設想一下,如果雙方都這么想,那么即使知道溝通很重要,或是了解方法、方式又有何用,心里許多話,卻從不說,這樣是不會進行溝通的,雙方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然而如果一方主動,則稍好一點,但主動方不免覺得有點“冤”,“為什么總是我先說,是不是他不愛和我溝通”,則使溝通很難維持,所以雙方都應主動一些,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這樣的溝通才更長久。
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方法:溝通需要時間,不能急于求成
無論學生還是家長,都不要“急于求成”,溝通需要很長時間,不是通過一兩次的談話就能解決問題的。如果你認為短期沒有效果,就覺得這辦法“不靈”,就不再繼續溝通了,這顯然是錯的。這樣會使你之前的辛苦白費,也會使你不信任“溝通”,不再溝通。這樣問題將永遠得不到解決。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因此溝通需要時間,要慢慢來。
常言道:“快樂與別人共享,快樂可以增加一倍;痛苦與別人分擔,痛苦可以減少一半”,其實說的就是溝通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與家長溝通呢?其中最冷靜的辦法就是找到分歧的癥結所在,尋找解決問題可能涉及的多種方式;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換位思考”,多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尋找“共同語言”。另外,溝通中還要懂得并善于“妥協”,退一步海闊天空!掌握了溝通的竅門,那你還等什么?趕快向你的父母說說心里話吧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31、家長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缺少心理調節能力的孩子會難過半天。這時候就很需要家長的關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沒什么好難過的”等話語,這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如果父母把話改一改,比如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2、家長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這是一種不良好的溝通技巧,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家長與孩子說話時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愿。
3、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這是不好的親子溝通技巧。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甚至促使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4、在回答孩子的問話時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因為這正是孩子當時的心愿。
5、家長對孩子說話時要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所謂的負面比如家長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而且說的多了,孩子對此更是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家長再說類似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還讓孩子感到厭惡。
6、在與孩子交流的話題上,可以經常變換新鮮的內容
常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為什么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時一些啰嗦的話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運用得當。
7、家長要懂得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父母與孩子對談的題材,大部分是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等,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當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4寶寶在兩歲的時候是很調皮的,他們可能會經常做出一些讓家長生氣的事情,在幼兒教育中,家長想和他們講道理,但是家長們看著兩歲大的孩子說,這么小的孩子話都不會說還能和他們講道理嗎?是的,我們可以用一下三個方法和寶寶講道理。
1、用孩子體會過的感受講道理
我們往往對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有一個很深的記憶。美美不到1歲時,對家里的電飯煲煮飯時冒的蒸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我們都很擔心會燙著她,于是就教育她說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可能會被燙傷的,但是她就是聽不下去。終于,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她停止了這個危險的舉動,愿意就是她摸暖氣管時被燙了一下,我告訴她這就叫“燙”(后來我摸了暖氣片,真的是很燙),于是她就記住了。當她再伸手去摸鍋里的蒸汽時,我就告訴她“燙,暖氣燙了你,白汽也燙”,還帶她走到暖氣邊。這時她就開始邊說“燙”邊后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讓孩子從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實非常善于察言觀色,他們經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觀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興的情緒,他們也會琢磨這個表情的含義。美美不愛吃絲瓜,有一天我做了一個絲瓜炒雞蛋給她吃,她吃了之后馬上就吐出來。起初我們以為是有什么籽,不過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給她吃她還是吐。我板起臉來告訴她,如果不愛吃可以告訴媽媽,這樣吐得一地臟臟的,媽媽不高興。她看了我的表情后,低著頭也不高興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訴她把媽媽咬疼了,她是明白什么是“疼”,因為孩子摔了碰了的時候我都告訴她這叫“疼”。我問她現在媽媽疼了,怎么辦呢?美美看著我,想了想,用小手輕輕地摸了摸我的手,相當于給我揉了揉,因為平時我就這樣對她的。我非常感動,表揚了孩子。這個就和絲瓜聯系了起來,接下來雖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里,看著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后很少再咬人了。
3、讓孩子從大人的示范中明白道理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孩子聽不懂復雜的話,但是父母平常的做法會給孩子一個示范性的作用。孩子在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我知道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地說“這是你的,不要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確會特別保護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誰也不能動,包括最親近的人。美美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比較沒有“心眼”。她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東西,但是在家里我們會經常和她交換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只給她自己吃。所以,當她在外面玩,看到別的孩子為了爭奪玩具而哭泣時,她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美美當然也有自己物品的歸屬感,無非是我們不讓她獨占罷了。同樣,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處危險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當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關窗戶。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5溝通技巧一:平等
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不能居高臨下,不能搞特殊化,不能要求學生是一套,對待自己又是一套。一定要俯下身,與學生平等相處,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學生才愿意與我們溝通。
記得有一次,學校召開冰上運動會,我與學生冒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在冰場上一凍就是兩個多小時,有學生說:“老師,您進樓里暖和一會兒吧!”我看了看學生們跺腳的樣子,回答道:“你們不是也同樣冷嗎?我們一起堅持,共同戰勝寒冷好嗎?”學生們都笑了。那笑容是溫暖、是理解也是和諧。
溝通技巧二:榜樣
教師要努力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運用周圍人的榜樣力量教育學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我不但要求學生做事認真,而且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嚴格。我的教案和上課的板書字跡端正清晰,從不敷衍了事,時間久了,學生的作業也工整了。我從來不隨便撕紙、亂扔雜物,而且要求學生見到紙屑等雜物隨手撿起丟進垃圾箱內。我每時每刻也都是這樣做的,學生也漸漸地養成了好習慣。想要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老師首先要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良好的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學生都有崇拜優秀人物的心理,他們總是喜歡拿自己與優秀的人相比,希望自己能夠像優秀的人一樣。可見,每個孩子天生喜歡向自己喜歡的榜樣學習。我經常抓住學生的這種崇拜心理,幫學生選擇一個優秀的榜樣,由此讓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
溝通技巧三:道歉
我在教育工作中曾經碰到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我想把學生的筆記本收上來檢查,看一看學生做筆記的情況如何。當筆記收到一半時,科代表跑過來對我說:“有同學只做了一張紙的筆記!”說著,就把只有一張紙的“筆記”交給我。我看了看名字,是個平時比較調皮搗蛋的學生的,作業也經常不做,幾個任課教師對他都沒有什么好印象,這時我怒氣沖天,一把撕掉他這張筆記,還朝他喊道:“你還要不要志氣了?”說完,我繼續檢查筆記,并沒有顧及他的反應。下課后,我穩定了情緒,反思自己的言行,覺得自己沒考慮過學生的自尊心,更不尊重學生,師生平等也拋到腦后了。于是,放學后,我找到這位學生向他賠禮道歉,并和他交流了做筆記的重要性,了解了他為什么只做了一頁筆記的原因。第二天早會時,我在全班學生面前向他表示歉意。我在全體學生面前的誠懇道歉讓他很出乎意料,也很感動。于是,第二天,在我的辦公桌上出現了一本嶄新的筆記本,字跡工整,條理清晰,里面還夾著一張小紙條,上面寫道:謝謝老師,是您的道歉與寬容讓我徹底醒悟,我把筆記補好了。老師請您相信我,我以后一定認真學習。從此以后,他認真完成作業,學習成績不斷提高。
溝通技巧四:傾聽
傾聽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方法。傾聽能夠讓對方傾訴自己的心聲,能夠把心里的郁悶、壓力等不良情緒都發泄出來,從而心情舒暢、精神抖擻。在多年的工作中,每當有學生向我傾訴,我都要專心傾聽。哪怕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難調教的學生,在我耐心的傾聽后,常常會被“軟化”而變得通情達理。可見不管面對一個怎么沖動或憤怒的場面,只要你積極傾聽,整個氣氛便會緩和。憤怒和沖動的學生在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受壓抑的感情后,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減輕,而且通過你的認真傾聽,學生覺得自己的問題已經被老師重視和理解,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勵。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6專家:想要緩和孩子們的情緒,還是要依靠家長溝通技巧的提高和改善。為避免磨擦、緩解矛盾,這里為家長們提出六條建議;
一、正確對待孩子缺點,切忌說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二、學會留心靜靜聆聽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受重視;
三、學會以平等身份交談,這會讓孩子感到輕松自在;
四、只做孩子的顧問、盟友,不做經理人,提出建議而不插手干預;
五、家長要讓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擁有屬于自己的空間,不擅入他們房間,不問他們不想答的話;
六、把想說的話寫下來,以文字的形式進行交流,效果不錯。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7注意傾聽
初中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傾聽,用心傾聽孩子的訴求,對于孩子訴說的內容,一定要用心的傾聽,并且最好能夠給出適當且滿意的回應,這樣才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寬容與嚴格相結合
家長教育孩子,老師教育學生,說的最多的也是“嚴格要求”。的確,嚴格要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使孩子按照成人理想的模式發展,少走彎路,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但是更多的還是要寬容,寬容更多的是對孩子感情、心靈上的寬容,讓孩子有健康的心態在寬松的環境下接受嚴格的教育。
平等交流
家長在于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保持平等的交流,不能居高臨下的命令孩子,如果總是命令孩子一方面可能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可能導致孩子膽小怕事,不敢表達自己。
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希望受到尊重。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偵查舉止會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父母和孩子可以制訂一個專屬的“孩子的隱私合同”,寫下什么事情父母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屬于孩子的隱私。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8七心”協力有效溝通
在親子溝通的問題上,家長究竟應該用什么樣的心呢?有專家認為至少需要童心、真心、細心、專心、耐心、恒心以及狠心,“七心協力”,才會有好的效果。
家長要有童心感,知童趣。這顆童心里裝著好奇、幼稚、善良、樂觀以及自由。做父母的若是昂著高高的頭,老是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兒童的世界和問題,就永遠走不進兒童的心靈。
同時,家長要用真心換來孩子的信賴。說父母對孩子不真心,很多人都會反對。但是想想家長為孩子進名校、上興趣班,有沒有與同事鄰居攀比的動機?有多少事情聽取了孩子的想法或者征得孩子的同意后才敲定下來的?家長犯了錯誤、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時,能夠真心地認錯,并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嗎?尊重和民主可能是一件非常美麗的外衣。
明智的溝通還需要一點“狠心”來把握尺度。“衡量親子關系好壞的底線是當孩子遇到麻煩和危險時,看他是否敢于對父母說。衡量親子關系好壞的高線是當孩子犯下嚴重錯誤時,看父母是否敢于懲戒孩子以及孩子是否能夠承擔責任。”顯然,做到后者是需要一點狠心的,但狠心不是體罰,更不能是家庭暴力,是要把握度的。
親子溝通有“戒律”
親子溝通還有不少禁忌,家長應盡力避免。從溝通的話題看,忌三句話不離“學習”。孩子還需要健康、友誼、興趣愛好、以及自由的心境等。除了談學習還是談學習的親子溝通會非常無聊。忌無原則地攀比,把孩子比得一無是處,信心全無。
從溝通的途徑看,要忌面對面地單一說教。溝通的途徑很多,可以談話、可以玩游戲、可以去遠足野炊、也可以書信,單一的形式只會產生單一的效果甚至沒有效果;從溝通的方式看,忌父母觀點不一;忌父母雙重打壓;忌冷言與拳腳。這些不能全部戒掉,也要盡力而為。
堅持尋找有效的溝通方法。爭吵、責罵或不理睬也是一種溝通方式,但都不是有效的溝通方法。爭吵、責罵是用聲調、身體語言和文字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或不接受。不理睬是表達出“我不愿意和你溝通”的信息。然而,父母和孩子總要在一起生活,而雙方是最能相互關心的人,如果大家因為不能相互理解而產生隔膜,家里就缺少和諧和快樂,不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有效的溝通至少應表達出“我想了解你”,“我不拒絕你”的信息,在這個前提下,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果以前溝通的方式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不等于沒有更好的方法可行,堅持尋找新的方法并努力嘗試,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特點的方法。
溝通需要熱身
用愉快的語調和孩子打招呼;
察言觀色,確定孩子有心情及時間說話;
問孩子現在是否能和他聊聊,征求他的同意;
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切入。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9一、真誠相待,信任尊重家長。
我們要真誠地與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充分感覺到教師是真心地為學生成長和發展著想,對學生有愛心和責任感。班主任要尊重學生家長,擺正擺好自己與家長的位置。家長與教師一樣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都肩負著教育好孩子的重任,教師與家長加強聯系,目的是共同的。教師與家長其實是同盟軍,家長和教師一樣應該對孩子的成長起教育、引導和示范作用。家長與教師之間不存在身價、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師與家長若能夠相互信任,相互激勵,則會出現友好、愉悅和互相合作的氣氛。所以教師要以真誠與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家長,取得他們的信任,爭取他們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討對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二、與家長溝通,要善于傾聽。
成功的老師通常是最佳的傾聽者。傾聽不意味著不說話,但傾聽絕對是少說話。在傾聽時,要聽明白家長反映的事情和此次談話的真正用意。
任何教師,無論他具有多么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修養,都不可能把復雜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錯。而且隨著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家長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他們的許多見解值得教師學習和借鑒。加之“旁觀者清”,有時家長比教師更容易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因此,教師要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以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樣做,也會使家長覺得教師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師的工作,維護教師的威信。
三、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對不同類型的家長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
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和修養都不同,因此,我覺得要根據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與不同類型的家長進行溝通。如:一是對于素質比較高的家長,我就坦率地將孩子在校的表現如實地向家長反映,并主動地請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認真傾聽他的意見和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對于那些比較溺愛孩子的家長,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長處,給予真摯的贊賞和肯定,然后再用婉轉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處,誠懇而耐心地說服家長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三是對于那些對孩子放任不管,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的家長,要想辦法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教育孩子的活動中來,開始主動關心孩子,主動與子女溝通,與學校溝通,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四是對于后進生或是認為自己對孩子已經管不了的家長,我們應盡量挖掘其孩子的閃光點和特長,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和進步,對孩子的缺點適時地每次說一點,語氣委婉,并提出改正孩子缺點的措施,重新燃起家長對孩子的希望,使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只有這樣,家長才會主動地與我交流孩子的情況,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五是對于個別不太講理的家長,或是不理解學校的一些工作安排的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就沉住氣,先讓家長說完,發完脾氣和牢騷,并對家長的這種心情表示理解,然后再耐心地以平靜的語氣與家長解釋、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對錯,以理服人并體現出自己的寬容大度,贏得家長的好感,從而得到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0總有父母抱怨,慢慢地搞不懂孩子的一些做法,不妨試試一下幾個方法,你就會發現,讀懂孩子的心思并不是一件難事。
平等相處
小明已經5歲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時常常會這樣說,“去把杯子拿來”,“把報紙拿來”,“趕快去彈鋼琴”。
雖然有時候小明很愿意去做這些事情,可是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反倒沒有動力了。
點評:“把杯子拿來”和“幫媽媽把杯子拿來”兩句話,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卻會有很大的不同。孩子雖小,但同樣不喜歡命令式口吻,喜歡受人委托。所以,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會常常掛在嘴邊,其結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愿望。
學會傾聽孩子
3歲的小新是家里的小皇帝,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寵愛。小新的愛好是看圖畫書,等爸媽回來,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匯報“讀后感”,但由于他說話不清楚、表達吃力,爸爸往往聽到一半就看報紙去了,任由小新自說自話。
成長心理點評: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每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應盡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會很愿意說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勿以親友做對比
“你看,隔壁的小濤都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了,你還什么都不會,你怎樣才能趕上人家啊?”“樓下的那個妮妮實在太不像話了,去年讀一年級以來,數學從來沒考及格過,將來你可別這樣。”讀大班的小菲現在最怕聽到媽媽提小濤、妮妮,原來大家常常在一塊玩,可是自從聽了媽媽的嘮叨,她都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和他們一塊玩了。
點評:兒童由于抽象思維尚處于發展階段,所以在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時候,不要給他們一個籠統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概念,而應該具體和清楚,更多時候還需要一個樣本。不過,這個樣本最好是從故事書、動畫片、文學典籍中尋找,會比較穩妥。父母若是以親戚朋友為例,恐怕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系制造難題;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評價會無形中傷害到其他人。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1培育孩子,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相互協助。但許多家長都有一個“無法言說”的苦惱——覺得老師做法不妥,卻不知如何溝通。
比如,面對個別愛使用“語言暴力”的老師,家長不知該向誰反映。孩子上一年級的張女士稱,班里的體育老師特別愛斥責孩子,經常說“見過笨的,沒見過你們這么笨的”之類的話。——
一些高年級孩子家長更對老師的“作業體罰”苦不堪言。三年級男孩晨晨的媽媽陳女士很苦惱,因為考試少寫了一個小數點,數學老師就讓晨晨寫一份300字的自我檢討書。類似的檢討書,班里孩子們都寫過。很多家長不認可這種方式,想找校長反映,但覺得這位老師在教學上很有一套,害怕溝通之后,影響到老師對孩子的看法;還有家長覺得孩子都覺得沒事,大人不用想太多;也有家長擔心,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體罰是一種常態,影響到孩子的心理。
當遭遇“粗暴”型老師時,家長們有百種心態,是該忍受,該接受,該反抗……還是有更好的溝通方式?
圓桌第1問:
對老師的不當言行
家長該持何種態度?
需要給老師“提醒”或“幫助”
教師是學生生活中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老師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老師是應該及時得到“提醒”或“幫助”的。
家長和教師的溝通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家長和教師之間建立起良好有效的溝通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很關鍵的。所以我建議,家長要善用“溝通”這把金鑰匙,在發現老師在教育上的一些問題,或言行上一些不妥之處時,應該放下思想包袱,采取恰當的、理性的方式,及時、主動地與老師進行溝通。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老師和家長應該成為緊密的合作伙伴。老師和家長要相互接納彼此的不完美,彼此尊重、理解,加強溝通,真誠協作,只有雙方很好地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共同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圓桌第2問:
當孩子遭遇不當對待
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安撫孩子情緒 引導孩子理解老師
首先要明確的是,老師這么做,肯定是不對的,有悖師德,無論是各級教委,還是學校,都已經把上述類似的語言列入“教師師德禁用語”,罰抄作業等列入體罰等嚴禁行為。學校對此也有明確的規定和教師師德培訓。
但師德教育沒有做到常抓不懈的學校,難免會有疏漏。而現在的孩子,更往往是全家六個大人精心呵護寵愛出來的。作為家長,一個孩子咱們經常都手忙腳亂管不好,所以不難想象一些老師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狼狽樣子。
性子急、修養欠缺的老師禁不住會口不擇言,選擇他認為見效快的方法。作為家長,要先對孩子做好疏導工作。從情感上給予支持,用同理心進行撫慰,比如“老師怎么怎么對你,你很傷心(委屈,憤怒等)是嗎?媽媽很理解你的感受…”其次是理,要明辨是非,先承認老師說的或做的欠妥,這里要注意分寸。不是全盤否定,因為家長否定老師,老師在孩子心里的威信下跌后,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就更會消極被動,減弱學習動力,長遠看孩子受到的損失會高于這次事件。
再次要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體諒寬容,想想老師的難處。
最后,指導孩子以后犯了錯誤,主動找老師承認,主動改正。錯誤誰都會犯,如果認識到并主動改正,還會有幾個老師不依不饒?孩子的工作做過后,可以觀察一段時間,如果老師仍有不當行為,家長就有必要與老師進行溝通。
比如先問問老師,孩子近期的表現,讓老師說說孩子的優缺點,解釋可能存在的誤解或誤會。然后,家長可以向老師介紹孩子的個性。比如孩子性格敏感,這樣老師就知道不能對孩子說太重的話;比如孩子性格倔強逆反,吃軟不吃硬,老師自會反思教育方法…這樣的交流,家長表達與老師一起教育孩子的積極態度,既承認了孩子的問題,又讓老師了解了孩子的其他優點和個性,老師自然會改變對孩子的方式。
把遇到的問題,當做孩子成長的契機
特邀觀察員:李文華(首師大副教授,北京市語文現代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表揚,也離不開批評懲罰,沒有懲罰的教育不能說是完整的教育。當然,這要看懲罰的動機和目的,不能是因為一時的情緒難以平復而懲罰,那叫使氣;也不能是沒別的辦法了而懲罰,那叫黔驢技窮;更不能是圖省事而懲罰,那是不負責任。我們所期待的“懲罰”,里邊一定是蘊含著教師對學生深刻的愛與期待,老師為學生想得深遠,有時可能超過了我們家長。
比如因少寫了一個小數點,數學老師讓寫一份檢查。我認為,這份300字的檢討書,一定比說一句“別馬虎啦,下次注意”有效。老師希望他這一次就牢記終身。
“還有孩子都覺得沒事,大人不用想太多”。家長總怕孩子心理上承受不了,覺得自己受委屈是正常的,但無法忍受孩子受委屈。但為何孩子卻覺得沒事?因為說話有語境、做事有情境,老師和學生朝夕相處,師生之間有著萬千的情感聯系,即使老師態度生硬了一點,那份期待學生好的心情,孩子們也是能體會到的。
這里家長要做的是,鼓勵孩子認真對待這300字的檢查,不是給老師完成任務,而是促使孩子培養做事認真、準確的一次極好的機會。
如今孩子的教育太難太復雜,單靠學校、老師或者單靠家長都難以完成。今天的家長和學校比任何時代都更需要相互支持,所以相互的理解和包容,就顯得更加迫切。家長對老師越多一份理解和尊重,老師就會越多一份付出,而且他們會因為家長的支持而越干越起勁。
圓桌第3問:
認為老師做法欠妥,家長該如何與老師溝通?
希望家長能中立、多角度地看問題
)首先,體罰孩子的老師,我覺得只是教師隊伍中極個別的。但個別現象,卻常容易被社會輿論放大。比如,透過一個老師的不當行為去評判全體老師。從這種角度來說,這是不是也算一種對教師的“暴力”呢?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健康人格,做一名合格公民”,這是學校和家長培養孩子的共同目標。只不過方法、途徑不同。所以,我希望家長都能站在中性立場、多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家長先想想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老師這樣做是常態,還是偶爾的針對某個孩子的教育上的偏頗或無力?
其次,家長對孩子的性格、秉性最了解。出現類似問題,我覺得家長應該先跟孩子及時溝通,追問幾個為什么,詳細了解情況。讓孩子談淡自己的看法,一起冷靜討論問題,看看孩子是否也有欠妥之處。
最后,如果老師的“體罰”“語言暴力”等行為是一種常態,而非極個別現象,家長可以及時跟學校交流,如今的學校都很透明,不會袒護老師的不當行為。
“給老師提意見,老師以后會不會打壓孩子?”這種顧慮家長可以打消。老師不會故意針對某事某人而在班級中喪失威信。相反,這還是促進教師和學校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大部分老師具備良好師德,期望和家長一起教育好孩子,大家目標想法一致。另一方面,老師也處于各種監管之下,一般不會有過激行為。但溝通交流時注意用平等尊重的態度,才能更好地達到一致教育的目的。
溝通之前,深入了解原因
教師和家長都是孩子的成長導師,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基本認知,影響著孩子的正常情感,影響著孩子的價值判斷。如果兩位導師出現了分歧、誤解,甚至積怨,那么夾在其中的孩子會有極大的困惑,有時還會使問題加深、加重。
但是怎么溝通呢?我建議還是直接交流為好,這就要求家長在問題面前要冷靜。家長可以以了解情況的方式和老師溝通,了解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發現真正的問題究竟在哪里,在此基礎上表明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困惑。
有時可能會是教師的教育思想有問題,造成對學生的“暴力”;有時可能是教師缺乏針對性的教育方法而產生的情緒急躁、失控;有時是教師缺乏教育經驗,采用了違背教育規律的不恰當方法;還有時是孩子出于對自己的保護,沒有反映事情的全貌,造成一些誤解。
所以現象背后的原因很重要,這也是問題能否在教師和家長之間得到解決的必要條件。多數情況下,如果教師犯的是“善意的錯誤”,經過溝通增進了解,雙方會在共同目標的基礎上使問題得到緩解和改變。但是如果事實確實嚴重,教師又執意不改,那么家長必須向學校反映,保護孩子身心健康,維護孩子的合法權益!
孩子的成長也是家長的成長、教師的成長、社會的成長,所以責任是我們共同的,為孩子撐起一片祥和的天空,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2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父母是否時常會感覺到“牛頭不對馬嘴”,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他卻不領情,想跟孩子說說知心話,他卻心不在焉……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已經成為每位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那么,與孩子溝通,家長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方法一:制造親子談心花園
相對于晚飯桌上的溝通,敏感型的孩子也許傾向于在他的“秘密花園”里說出他的“難言之隱”,比如某個街心公園,或小區游樂場的秋千上。專家認為,輕松的環境氛圍,更容易誘導孩子說出心里話。作為回報,父母不僅應當為其保密,而且可以提供自己兒時的類似事件、類似經驗讓孩子放松。并在傾聽的過程中經常對孩子說:“別緊張”,“沒關系”,“事情沒你想得那么嚴重……”
方法二:固定談心時間
專家建議,要建立起“常態”的溝通習慣,規定一周至少有一天關掉電視,一家人一起來談“令我煩心的事”。注意,不是讓孩子一個人談,那樣會造成“審訊”式的緊張空氣,而是每個人都談,通過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訴孩子,任何遭遇都不會遭致家人的訕笑,你的背后有我們;也告訴孩子,傾訴是有好處的,傾訴會讓大家感覺更親密。
方法三:孩子以多元方式發泄
父母應當意識到發泄是溝通的基礎,對于表達能力還很弱的孩子而言,學會自控還是后話。例如,一個孩子被逼彈琴兩個小時后,在紙上畫了頭發像電擊一樣豎起的媽媽,旁邊寫著:媽媽是個壞媽媽!媽媽看了,這時,不是針鋒相對地斥責孩子的時候,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緒平復后,再找她談:“為什么討厭媽媽?你要講出一個讓媽媽服氣的理由來。”
也許,孩子此刻已經平靜,臉上浮起羞愧的笑。試想一下,如果媽媽當時發火,把孩子的“反抗情緒”硬壓下去,就不會有后面的談話和溝通了。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堵塞、壓制,還是疏導,決定了溝通是否能繼續下去。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3初中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思維在這個階段成長,性格在這個階段初步確立。很多同學,都是在初中時代就確立自己的優勢,打下很好的數理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了高中就會越來越突出,直至考入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的。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為孩子付出,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還總是引起孩子的反感。前一段時間,就有一位孩子的媽媽找到我,很痛心的向我訴說,后來竟忍不住落淚。這位家長大學畢業,擁有一個很好的工作,可為了孩子中考,她辭去工作,專門陪著孩子,輔導孩子功課,陪孩子上補習班,可以說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可孩子的成績卻總是提高不上去,心思也總是放不到學習上來。這里就存在一個與孩子溝通,怎樣幫助孩子的問題。
那么,怎樣與孩子溝通才能起到引導,幫助孩子,促進他學習的目的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初中階段孩子的心理。初中的孩子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1.極強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父母,如果還像小學那樣,出了問題,對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當著其他人的面,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會引起他對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聽到你披頭蓋臉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沒有面子,今后怎么還能在同學們面前抬起頭來,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錯了或錯在哪里。
另一方面,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勢必要好好努力,通過學習成績說話。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好好引導,將孩子對自尊心的維護轉化為上進心,自信心。
2.強烈的獨立意識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單獨來做。這時候,父母要自愿充當孩子的參謀,爭當綠葉。雖然,孩子年齡還小,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盡可能的提供給孩子自我展現的平臺。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親,總是怕孩子做不好,處處代勞。這樣,一方面會使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長也是極為不利的。
北京青年報上就曾有過一則報道,一個13歲的天才兒童,考入一所名牌大學,可是他無法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無法與其它的同學相處。入學不久就被退學了。原來,他過去的日常生活都是媽媽打理,就連學習也是媽媽跟著一起學,學完后再教給他的。
3.容易受到壞的影響
13歲—16歲的孩子思維敏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壞的影響。所以作為父母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各種情況,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積極的成長空間。事實上,我們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中學的實驗班,經過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高中的實驗班,以致將來考入名牌大學。不僅僅是為了使孩子接受最優秀老師的指導,也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競爭環境。
綜合上面的特點,我們給家長們提供以下這些建議,以供參考:
1.在上初一之前,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列舉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初中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孩子,并表達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剛步入初一,經歷了辛苦的小升初,都會出現松懈的情緒。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他明確目標,為他鼓勁。
2.對孩子的教育盡量是單獨的,談話性的,避免公開的申斥。
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面前。
3.改變只說不做的教育方式。盡量避免蒼白的說教,而是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表率。
去年,我的班上有個孩子特別喜歡在做作業的時候看電視,他的爸爸媽媽為了改正他的毛病,在孩子學習時,不僅不讓孩子看,自己也不看電視,避免孩子分心,效果特別好。
4.對孩子一定要嚴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過于隨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5.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為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
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的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比較。
6.多跟老師交流,隨時關注孩子的變化。但要跟孩子說明,自己只是關心他,愿意幫助他解決問題。不是想監視他,不是不信任他。
7.引導孩子結交積極上進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除了父母和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問題,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師交流,更愿意與自己的朋友分享。一個好的朋友可以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健康的成長。
8.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母不能成為孩子學習的拐杖,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自己動腦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勞。
9.在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鼓勵。
孩子的成績下降的時候,一般自己已經很傷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為家長,應該表示關切,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具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責備會疏遠他與你的距離,以致今后出了問題,也不會再主動拿出來與父母協商。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4各位親愛的家長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以及和各位探討的是:“怎樣和孩子溝通才能使彼此的關系更和諧,怎樣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才能幫他們平穩度過青春叛逆期”。
大家都知道我們家有三個年齡跨度相當大的孩子,大的上初二,小的才剛上幼兒園小班。身為母親,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和諧,讓他們平安順利長大就是我和他們之間溝通的目的!我們群內很多人只有一個孩子,一般的是兩個孩子,而我卻是三個孩子,因此在溝通方面我要比大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不過,這也使我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經驗。今天,我想重點分享和正在青春逆反期的老大的一些溝通技巧,希望能給家有青春叛逆期孩子的父母帶來一些幫助,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評和建議。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和我一樣的苦惱和擔憂:我家的乖寶寶怎么上了初中后變得好難管教?什么都要聽他們的!做錯事多批評幾句就要頂嘴!有的孩子罵狠了甚至逃學曠課、離家出走,導致一些不好的情況出現……
我常常覺得父母教育孩子,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斗。我們要和孩子斗,要和自身的種種弱點(比如貪玩、易怒、不能持久等)斗,要和社會環境斗……要想打贏這場戰斗,我們必須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以,我們要先了解對手,也就是孩子各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征。青春期的孩子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都會出現劇烈的變化,面對這些,他們的情緒難免出現波動。他們會覺得自己懂的已經太多,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父母懂得還要多,所以渴望像大人一般獨立,像大人一般得到尊重。其實這些都是好事,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不也有過這樣一段經歷?
在這里我不想說那些大家都懂的大道理,就說說自己在日常當中是如何和孩子溝通的吧。在說這些之前,我想說一句我經常和孩子說的話:最好的修養就是將心比心。我不喜歡整天聽人嘮叨,所以,我盡量避免嘮叨孩子。
我總結出五個和孩子溝通的小法寶。
我的第一個法寶:當孩子出現錯誤,用寫信的方式和他們溝通。
任何良好的親子關系都是需要溝通的,而且是要建立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雙方都很愉快的前提之下的溝通。以前,我的性子很急躁,發現孩子犯了錯誤時,容易因為惱怒而沖動地說一些傷害到他們的話,結果,我發現這樣做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使孩子的情緒變得更不穩定,和他們的關系也越來越糟。這不是我想要的,我得想法改變。后來,我從《曾國藩家書》中得到啟發,便試著在發現孩子犯錯時寫條子,再后來變成寫信。在寫給他們的信里面,我會講一些故事,讓他們從別人的故事中比對出自己的錯誤。在用這個方法時,我分析問題、指出孩子不足時的的頭腦是冷靜、清晰的,孩子們接受批評或建議時的頭腦也是冷靜、清晰的,這樣子一來,我和孩子之間便避免了很多因情緒失控而產生的沖突,雙方的關系也自然而然的好了。
我的第二個法寶:陪孩子看電視、電影或同一本書等。
很多的父母會說,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在一起,好像無話可說了。這方面的困擾,我好像還沒出現,因為我會和孩子們同看一些電視(我們一般看記錄片和科教片)、電影或課外書,看完之后,我們會一起討論電視或電影中的情節,發表對劇中情節或人物或自然環境等等的看法。尤其是看書,我會和孩子一起討論哪本書好看,哪本書不好看,或者就書的作者和寫作手法等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這些討論中,我會問孩子,你和你的同學現在喜歡哪些書,為什么喜歡?有時候,我還會問孩子喜歡聽什么歌,要她把自己喜歡或同學中最流行的歌介紹給我聽聽。
我的第三個法寶:和孩子一起運動。
說到運動,我做得很不夠,因此我們家孩子也不太愛運動,到現在我們家老大都還沒學會騎自行車和打羽毛球,后來,我只好叫孩子爸爸帶大家一起去游泳,因為我們家兩個大的孩子前幾年學會了游泳。在游泳當中,我們會和孩子一起嬉戲,親子之間的感情便在這些嬉戲笑鬧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我們還會向他們討教如何做蛙泳或蝶泳的動作。在充當老師的過程中,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覺得自己特別棒,也就是說,他們會特有成就感。說到成就感,我想說句題外話,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的成就感來對抗這個世界的種種挫折,小孩也不例外。還有,據科學家研究證明,運動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會使人的大腦中產生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這是一種可以使人變得更快樂的物質。想想看,有時候我們自己心煩時來一場大汗淋漓的跑步之后,是不是也會開心得多?
我的第四個法寶,適當示弱,告訴孩子:你讓我受傷了。
有的家長會認為在孩子面前示弱會失去威信,影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對于這一點,我不認同,我覺得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沒有人是萬能的神,每個人都有長處或短處,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的失敗或不如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一個人能接受自己的種種不如人,他的心里就會少掉很多的不良情緒,比如挫敗感、嫉妒心等,這樣人的心態會比較平和,比較容易滿足,這些也是使人內心真正快樂的必備元素。所以,我會告訴孩子:媽媽做事累到了,媽媽的身體有點疼痛,某些事情使媽媽覺得力不從心,媽媽被某些人或事傷害到了……
我的第五個法寶,帶他們一起勞動。
這第五個法寶我其實不舍得使用,不過以后我會盡量的多用。我常常會想:為什么孩子不懂自己的艱辛?為什么自己小時候那么體貼父母、那么乖巧聽話?為什么我們的成長沒那么多讓父母頭痛的叛逆?答案就是勞動。我們小時候有幾個不用跟著父母上山下地?有幾個人不知道父母養活我們的艱辛?有個詞叫“感同身受”,意思是:雖未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如同親身經歷一樣。對這個詞,我一直表示不敢認同,試問,沒有相同的經歷、沒有親身經歷,感覺能一樣嗎?能產生共情嗎?
暑假時,我們家孩子做作業愛拖拉磨蹭,我一時火起,就叫她不要做了,和我們大人一起搬木皮,并且還給點工資。結果搬了半天后,她就嫌太累,不肯再干了。我見此就說:父母就是靠做這個掙錢養活你們的,不喜歡干就多讀點書去干點別的什么!此后,孩子寫作業就變得越來越認真了起來。意識到這點,現在我每天都會帶著老三一起做家務,讓他站在凳子上面炒菜,母子倆說說笑笑,其樂無窮。我想,只要我一直這樣堅持下去,他一定會長成個體貼父母的好孩子!
和孩子溝通這些事情,也是可以巧妙點的。有一次,孩子把我手里的東西奪了,我去追著要,結果追來追去追不到,無可奈何,我便倒到地上假裝像個孩子一樣大哭大鬧。結果,孩子看了又氣又好笑,只好乖乖的舉手投降,把東西還了給我。當然,我的方法不一定適合其他人,我們家的孩子是吃軟不吃硬的,我只好用這種耍賴皮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找出他們的軟脅,想出合適的方法來溝通。
好的,我的方法大概也就是這么多了,希望有值得參考和借鑒的意義。最后,我想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家長朋友們真正用心去尋找適合孩子的溝通方法,是沒有做不到的。
孩子是家庭、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我相信只要大家盡量多花點時間和精力,我們的孩子都會成為一個有用之才,成為一個讓我們在年老時省心省力的孩子!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生活愉快!謝謝大家!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5感謝老師的信任,讓我有機會在這里和各位家長一起交流“關于與孩子溝通的話題”。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是每一個家長的愿望。下面談談我們家的做法。主要有六點:
1、要樹立家長的形象。家長要愛學習、愛工作,少打牌、少打麻將、少爭吵。同時,家長之間要團結、和諧、協商,在孩子心中樹立正面形象,為孩子做好榜樣。
2、要進行適當的分工。當與孩子發生沖突時,不要兩個家長一起上。等大家都平靜了,另一個家長要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先檢討《資料庫》家長的做法,再指出孩子該如何如何。
3、要參與孩子的活動。家長要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鍛煉、游戲、娛樂,參與孩子的活動,才能進入孩子的世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才有共同的語言。
4、要關心孩子的利益。政府如果不關心群眾的利益,干群關系就會緊張。電腦游戲、MP3、獎金、肯德雞等都是孩子的利益。你關心他的利益,他才把當你朋友,才跟你說心里話。
5、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大了,對情感的要求越來越高,渴望得到家長的尊重。家長要創造寬松的家庭環境,與孩子說話,態度要誠懇,要尊重孩子,孩子才愿意與家長溝通。
6、要講究談話的技巧。家長與 孩子談話,不要見面就指責,要本著“愛心、信心、耐心,不定性、不指責、不失望”的心理,采用“先外后內”、“先輕后重”、“先揚后抑”的談話技巧。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6七心”協力有效溝通
在親子溝通的問題上,家長究竟應該用什么樣的心呢?有專家認為至少需要童心、真心、細心、專心、耐心、恒心以及狠心,“七心協力”,才會有好的效果。
家長要有童心感,知童趣。這顆童心里裝著好奇、幼稚、善良、樂觀以及自由。做父母的若是昂著高高的頭,老是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兒童的世界和問題,就永遠走不進兒童的心靈。
同時,家長要用真心換來孩子的信賴。說父母對孩子不真心,很多人都會反對。但是想想家長為孩子進名校、上興趣班,有沒有與同事鄰居攀比的動機?有多少事情聽取了孩子的想法或者征得孩子的同意后才敲定下來的?家長犯了錯誤、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時,能夠真心地認錯,并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嗎?尊重和民主可能是一件非常美麗的外衣。
明智的溝通還需要一點“狠心”來把握尺度。“衡量親子關系好壞的底線是當孩子遇到麻煩和危險時,看他是否敢于對父母說。衡量親子關系好壞的高線是當孩子犯下嚴重錯誤時,看父母是否敢于懲戒孩子以及孩子是否能夠承擔責任。”顯然,做到后者是需要一點狠心的,但狠心不是體罰,更不能是家庭暴力,是要把握度的。
親子溝通有“戒律”
親子溝通還有不少禁忌,家長應盡力避免。從溝通的話題看,忌三句話不離“學習”。孩子還需要健康、友誼、興趣愛好、以及自由的心境等。除了談學習還是談學習的親子溝通會非常無聊。忌無原則地攀比,把孩子比得一無是處,信心全無。
從溝通的途徑看,要忌面對面地單一說教。溝通的途徑很多,可以談話、可以玩游戲、可以去遠足野炊、也可以書信,單一的形式只會產生單一的效果甚至沒有效果;從溝通的方式看,忌父母觀點不一;忌父母雙重打壓;忌冷言與拳腳。這些不能全部戒掉,也要盡力而為。
堅持尋找有效的溝通方法。爭吵、責罵或不理睬也是一種溝通方式,但都不是有效的溝通方法。爭吵、責罵是用聲調、身體語言和文字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或不接受。不理睬是表達出“我不愿意和你溝通”的信息。然而,父母和孩子總要在一起生活,而雙方是最能相互關心的人,如果大家因為不能相互理解而產生隔膜,家里就缺少和諧和快樂,不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有效的溝通至少應表達出“我想了解你”,“我不拒絕你”的信息,在這個前提下,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果以前溝通的方式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不等于沒有更好的方法可行,堅持尋找新的方法并努力嘗試,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特點的方法。
溝通需要熱身
用愉快的語調和孩子打招呼;
察言觀色,確定孩子有心情及時間說話;
問孩子現在是否能和他聊聊,征求他的同意;
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切入。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71、真正地去“聽”你的孩子講話。當孩子和父母交談時,父母應該“停止手中所作的一切事情”。如果父母繼續他們在做的事情,孩子會認為父母對他們所說的事情不在乎。
2、不管孩子說什么,千萬別笑他。孩子的世界與想法是和大人們不同的,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否則別去笑他。尤其當孩子很認真地告訴你什么時,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只會傷害孩子,而且以后也不再跟你談了。
3、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但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說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4、必要的時候只要傾聽,不要說教。在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讓孩子把真實感受說出來,要誠信的聽,不要急于說教。如果你與孩子一開始聊天就開始變成“你說教孩子聽訓”的模式,那么這樣的聊天相信有第一次,第二次,孩子就不會與你第三次的聊天。在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之中只有正確的方法,我們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5、充分利用身體語言。目光的接觸、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將上身略為前傾地聽孩子講話等,這些小動作,皆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愿。當然,也別心急,指望一坐下來,孩子就會滔滔不絕地開講,但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體語言,讓孩子知道,你已準備和他“聊”了。
6、了解孩子的想法。大部分時間,孩子只是想從他信任的成人中,確定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所以,我們可在了解情況后,做個回答或支持。
7、成為孩子受到鼓勵的來源。當孩子信任父母,有疑難時和父母商量時,父母要讓孩子覺得他得到了父母的肯定與認可。而不能讓他有自己很無用,做了許多讓父母失望的事情的感受。當孩子來到跟前,向父母述說時,父母要認真聽,并不時給與他一些鼓勵的話語。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8許多家長一直覺得現在的孩子不理解當父母的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不懂事,從不聽父母的教導,很任性。但當父母的是否想過自己有沒有很好地與自己的孩子溝通過。暑假期間,大多數家長都因工作忙沒有時間或經濟條件不允許,故不能帶孩子外出旅游,但平時也很少有時間陪孩子,有時就只在吃飯的時候叮囑幾句,叫孩子要好好復習功課,不要只顧著玩,跟平時上學時間差不多,也沒有特別的溝通。
在這里提出幾個在暑假里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供家長們參考:
一、帶孩子外出旅游
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去參觀古跡名勝;沒錢也沒關系,因為沒錢人也有沒錢人旅游方式。一般的孩子都對外面充滿好奇心,這一游,不但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并且在欣賞自然美景的過程中與孩子進行了一次很好的交流,同時也清洗了孩子被“污染”了的心靈。
二、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單位或工作場所
讓自己的孩子明白自己為了賺錢供他們讀書不辭勞苦,讓孩子從中感受到父母的偉大。這種情境下,孩子們都會默默地下定決心,好好讀書,為父母爭一口氣。
三、晚上盡量拒絕一些可去可不去的邀請或少打幾回麻將
用一些時間像朋友般地陪孩子看看共同喜歡的電視節目或電影;家里有電腦,可以陪孩子一起上網,引導他們健康上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四、陪孩子逛逛街,從中讓對方了解彼此的愛好。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9一、孩子生氣時,父母要保持冷靜。
孩子火冒三丈時,父母可千萬別跟著激動,否則接下來只會吵得不可開交。此時父母的最高行為原則是:孩子越火,父母越冷。
二、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希望受到尊重。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偵查舉止會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父母和孩子可以制訂一個專屬的“孩子的隱私合同”,寫下什么事情父母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屬于孩子的隱私。
三、批評孩子的行為,而非人格特質。
告訴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錯了。當父母批評行為本身,孩子知道他只要改進行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形象。父母如果對孩子說“你這個笨蛋!”“你這個不爭氣的人!”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對他這個人有成見,可能打消了改變的念頭。
四、當孩子分享心事時,不要做出早就了解的模樣。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感受是獨特而唯一的,所以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們的行為動機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無趣而且不愉快。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些成長的心得,父母應該積極配合,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孩子的心聲。
五、當顧問,不當領導。
在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時,父母說話時的語氣十分重要。如果用命令口吻,可能會吃閉門羹,換一種語氣就會更貼近孩子的內心,如“我建議你可以考慮……”。
六、不說“但是”。
有些父母常希望和孩子交流,于是他們耐著性子聽完了孩子要說的事,接下來就說:“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錯的。”父母使用“但是”一詞,會讓孩子漸漸感受到父母并為未認真傾聽自己,不過擺姿態,從而厭倦交流。家長可以用“如果……會更好”句型來取代“……但是……”。
七、澄清語意的溝通法。
孩子很容易對父母的意見有過多錯誤的解讀,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緒反彈。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父母可以用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做語意上的澄清—— “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八、做建設性的批評。
孩子行為不當時,父母應使用建設性的批評技巧來開口,以成功地協助孩子矯正行為。例如,孩子早上出門,來不及吃早飯。建設性的批評做法,則應該是談事件、感覺、期望和好處。如“你今早出門沒吃早飯。我很擔心,你這樣做會傷身體。我希望從明天開始,你每天都吃早飯,這樣一來,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長得更高!”
所以,父母在與孩子親子溝通時,要多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不再是父母一言行,和諧的與孩子相處。掌握上述的八大法則,輕松與孩子進行親子溝通,打破隔閡。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20(一) 避免兩極教育誤區
家長應辯證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該階段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個性和創造性都恣意升騰,侍機張揚;同時,由于孩子身心發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們形成的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確引導孩子。但在現實的教育中,一些家長卻很容易陷入教育兩極分化的誤區。
誤區一:全面打擊。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大為惱火,覺得不把孩子的這股“邪勁”壓下去,孩子就有可能變壞。于是家長采取了強硬的措施,非打即罵。漸漸地,孩子表面上恢復到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實際上,已關上心靈深處那扇與父母交流的大門。
誤區二:放任自流。在現實中,一些家長面對難教的孩子,在幾度管教而無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開始對孩子放任自流。此時,無論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樣,家長都不再過問、指導。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行為發生偏差,待家長懊悔時,才發現已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二)下放權利給孩子
徐教授稱,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和尊重。所以,家長要注意對他們下放各種權利,以幫助孩子從不諳世事向成熟過渡。
自主權“你應該”、“你必須”、“你懂什么”諸如此類的話是不少家長的口頭禪。徐教授建議家長們面對叛逆期的孩子盡量少說這樣的話,內心深處認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會接受這種命令的口吻的。
發言權“考不上大學就去掃馬路”等話語,不少家長都對孩子說過,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他們的耳朵已經長繭,叛逆期的他們對這些話可以說是“百毒不侵”了。這時家長應少說多聽,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時間支配權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長不要自作主張,將孩子的時間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滿滿的,要將時間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對安排的不合理處,家長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千萬不要全盤否定孩子。
表決權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買房之類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見,有著民主氛圍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動向父母靠近。
隱私權孩子在進入初中后,一些家長發現,以前經常跟自己說心里話的孩子變得不太愛搭理自己了,孩子開始有了自己上鎖的日記本、私人信件。徐教授稱,如果孩子實在不愿同家長交流,也不必過于強迫,尤其是不要偷窺孩子隱私,尊重孩子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三)親子溝通有技巧
對于叛逆較明顯的孩子,家長會感覺到與之不好溝通。徐教授介紹了幾條比較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
尊重孩子家長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應盡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并多鼓勵,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換位思考家長也是從青春叛逆期走過來的,只是沒有現在的孩子表現得明顯,所以面對孩子令人不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想想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有了共鳴后就會理解孩子,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忌從學習入題同孩子交流,家長不要老以學習成績入題,這樣只會讓孩子心有壓力,懷疑家長交流的動機。交流時,家長可以從家事入手,將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后,再談正事。
穩定情緒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長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許孩子犯錯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同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父母的教育能做到這樣,再叛逆的孩子也會和自己的父母成為朋友。因此,希望家長在與叛逆期孩子溝通時,應注意以上的三大原則,正確看待孩子的叛逆期。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21一、孩子固執的原因
1、孩子的天然敏感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2歲后變得特別喜歡說“不”,這實際上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標志。自我意識的增強,讓他們對待某些事物越來越主觀,而這個過程是孩子必須經歷的,我們稱它為“執拗敏感期”。
所以說,這時的寶寶固執并不是脾氣壞,只是他們自己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要求與安排,他們想要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想讓別人了解這一點,但又因為能力有限,就會經常和家長的主張產生沖突。愿望達成之路被阻撓時,沮喪、失敗、委屈會讓孩子大哭。
2、家長的錯誤
小部分孩子的固執是受遺傳因素影響,大部分孩子的固執都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比如說父母十分嬌慣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無論是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家長都樂意幫孩子達成。過量的關愛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長時間下來,偶爾一次沒有滿足孩子,那么孩子會用各種方式抗議大鬧,直到父母妥協,這不就是固執的一種表現嗎?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實行的是嚴格式教育,不允許孩子有一點過失,一旦出現失誤,輕則訓斥重責打罵,長此以往,孩子的反抗心尤其強烈,就算真的是自己的錯也不肯低頭,越來越固執。
另外,有一部分孩子的固執性格是出自父母的心理暗示。比如孩子有時耍耍小性子,家長馬上會用任性、犯倔這些詞匯來形容孩子,給孩子貼上標簽后,孩子會認為:哦,我原來是這種孩子。他想不固執都難。
二、怎樣幫助固執的寶寶
1、不去諷刺孩子固執的后果
孩子固執于自己去完成某件事情,但卻受能力限制很難做好,比如想自己穿襪子,卻怎么穿都穿不上,這時家長一定不要對寶寶說:你看,我說你穿不上吧!而是對寶寶說:穿不上沒關系,媽媽幫你!然后很自然的去幫助寶寶。
2、不必一味壓倒
孩子的固執如果合理,那就讓他們自己做主去做吧,等到自己無法完成時,他們會向家長求助的。這樣更容易培養起孩子的獨立與自信!
對于孩子所固執的事情,如果沒有危險性,家長可以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孩子去做,但若不合理有危險,那家長應該巧妙的引導孩子放棄做這件危險的事,對于固執的孩子要理解,但也要有規矩哦!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22如何與孩子溝通
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家長所熱心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現今社會環境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應該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我們要一起面對很多問題,我們會比別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樂趣。這樣才能為和孩子有效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基礎。
坦然面對溝通難的困境
現在的孩子是伴著“聲光電”誕生并成長的,與他們家長年幼時候的接收系統完全不一樣。如果家長還只用嗓子單聲道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怎么做,他們就會感覺特別枯燥沒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而又一邊寫作業,因為他自小就在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的家電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因而產生了這種多點接收的習慣和技能。這樣的系統刺激遠比單純的語言符號刺激要強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來自己受教育的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里,家長往往都成了厭煩的符號;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思維習慣;今天的孩子還有了接受國際超前意識的能力,比如說對于性知識的認識,家長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以啟齒,而孩子卻實際已經懂了很多。溝通的困境是每個家長必須正視的現實前提。
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于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于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由于他們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很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說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說六句話:早晨說“快點快點,要不就上學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么也得吃點,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著點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別著急看電視”。這樣日復一日的說,作為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愿違。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盡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盡可能的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是具有很強的技巧性的,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溝通的問題要具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的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臺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的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開拓孩子的生活范圍
值得家長注意的一點是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這樣只會縮小孩子的生活半徑。這樣的孩子心理素質必然很差,承受能力被大大的弱化,無法承受更多的壓力,承擔更多的責任。
單一的環境缺少很多的體驗,造成太多的人生空白。心理學上提倡“共情”,只有處于同樣的情況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溝通都必須有過相應的體驗,才能夠理解,才會有效果,只講道理孩子是很難聽進去。
創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于語言的溝通,應該采取多種方式。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采取音樂的方式,要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為他最親近的人。家長需要認真思考一下,作為一種符號的出現,是否有些東西是不能為孩子接受的。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寫著“孩子我愛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充分認識人格類型
作為家長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格類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類型。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因為他就是這樣一種類型。人格類型大體可以分為四類:驅動型人格,這樣的人有思想,有主意,比較適合做領導;分析型人格,像陳景潤一樣的比較扎實,能夠坐下來認真研究事物的人;表現型人格,自身有一些優勢,善于利用各種機會來展示自己;親切型人格,以自己的品質取勝,但不懂的要求別人,培養孩子的時候也往往不會要求孩子,所以有這樣人格的孩子比較容易出問題。但是所有的這些同樣離不開人的成長環境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從中獲得熏陶。
抓住人生關鍵期
人一生是有幾個關鍵期的,孩子一般2歲學語言效果很好,3-4歲是樹立權威的關鍵期,如果在關鍵期內不能充分的把握,那過后對于孩子的培養就會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長在相應的關鍵期內應注意強化孩子相應的能力,這種強化應該通過鼓勵的形式,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
家長生活的情趣化示范
家長首先自己需要活得比較有模范性,孩子希望自己的家長生活的非常有品位,不是落伍的。他們那對外來的物質、精神的影響特別敏感。家長自己表現的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設計好,比如穿很好的衣服去聽音樂會,告訴孩子只有到自己的年齡這樣的生活條件才能接觸到高雅的東西,給孩子形成一種心理的觸動。
追求做人的高度與目標
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不要集中在對孩子的技術學歷教育上,現在的社會,高學歷教育隨時都可以獲得,而未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是孩子自己的人格,在于“人品制勝”,在于孩子是否懂得關心別人、關注別人。重視自己給別人的感覺,首先自己的心里要有別人。好多孩子得到過多的物質享受,往往對別人沒有感覺,變得麻木而自我,在成年以后便不可能塑造良好的人格,實際上已經自小就淘汰了自己。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2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人,一問三不知的人,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人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閑談,無知的人盡量少在家中接待。另外也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
四、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對孩子做到欣賞優點,包容缺點,允許孩子有不完美。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五、多贊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后。
六、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
最后請家長們記住以下幾句話: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通用23篇)】相關文章:
孩子與家長如何溝通12-20
孩子與家長如何溝通通用15篇12-26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15篇)01-18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15篇01-18
家長如何與固執孩子的溝通01-06
孩子與家長如何溝通(15篇)12-21
孩子與家長如何溝通15篇12-20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集錦15篇01-19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集合15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