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士日常学习的四个方法(读书,习惯,学习,爱好,就会)

职业人士日常学习的四个方法(读书,习惯,学习,爱好,就会)

日期:2018-11-30 19:05:30    来源:互联网

职业人士日常学习的四个方法(读书,习惯,学习,爱好,就会)很多人总是期望着老板能给自己一个脱产学习的
职业人士日常学习的四个方法(读书,习惯,学习,爱好,就会)

很多人总是期望着老板能给自己一个脱产学习的机会,能读一读MBA、EMBA更好,两三个月或者几十天的短训班也行。但是,这样的机会需要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你在公司的位置和老板对你的信任;二是你的贡献和业绩;三是老板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四是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工作状况。这几个条件都具备你才有争取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公司每年能让你脱产学习十几天时间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职业人士的学习应该建立在自主学习、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出发点上。这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1.“三读”法

所谓“三读”法,就是读书、读人、读成功和失败。

(1)读书

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的会有某种习惯——或是午睡习惯,或是散步的习惯,或是抽烟、喝酒、饮茶的习惯;但是,要能使读书成为习惯,那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所谓读书习惯,就是经常下意识地拿起一本书看看,一天不看,甚至一会儿不看,瘾就会发作,难受得抓耳挠腮、无所适从,只有拿起一本书时才良心俱泰。过去在农村里,许多农民有捡粪的习惯,出门就顺手背着个粪筐,不管是牛粪、马粪、驴粪,只要是粪就捡,慢慢就会积少成多。

读书也是同样——只有养成习惯,才能成为知识的富翁。在日常谈话中,常常可以听到一些人说自己“爱好读书”;能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当然比起不爱读书来是一大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我们不能把读书看成和绘画、集邮、钓鱼、养花一样,当作是一种兴趣去满足,或者当作是一种雅行去炫耀,而应使之成为一项生活的内容、一种生命的需要,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谁能说他“爱好吃饭”、“爱好睡觉”呢?谁又能拿吃饭、睡觉当作兴趣,或以此去炫耀呢?读书,就像给精神补充养分一样,是走出心灵迷茫的需要,是改变命运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猜你也喜欢:蜀汉的衰落与企业元老团队管理(团队,蜀汉,元老,刘备,集团)
蜀汉的衰落与企业元老团队管理(团队,蜀汉,元老,刘备,集团) 三国时期蜀汉英雄们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妇孺皆知。与刘备桃园结义的关羽、张飞等人构成了蜀汉集团中最为资深的元老团队。他们凭借着刘备汉室宗亲的“品牌”和非常有限的资源,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险恶的乱世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在得到以诸葛亮为首的文官团队倾心辅佐之后,不仅联合东吴一举击败了曹操这一最为强大的敌人,还巧妙抓住各种机遇接连夺取了荆州、益州和汉中,迅速建立了与曹操和孙权形成鼎足之势的军事政治集团,在短短12年之内就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战略构想……不难看出,蜀汉集团的元老团队是一支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但是,蜀汉集团在企业元老团队管理方面却存在许多弱点,致使蜀汉集团无法保持创业期的兴盛,最终走向衰落。

  这是一支使命和愿景模糊的团队。这支团队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原本并不是出于“振兴汉朝、打造太平盛世”的崇高理想,更多的是出于躲避乱世和寻求自保的消极目的。他们对每一次攻城略地或战胜强敌的成功都报有强烈的侥幸心理,习惯于走一步看一步。迫在眉睫的危机一经消失,积极进取的动力就立即减弱。“光复汉室”的旗号更多是为了使自己尚不强大的集团能够披上合法的外衣。这支团队对一统天下、全面建国的宏伟目标明显缺乏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这是一支缺乏规则意识的特权团队。这支团队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对刘备皇室血统的崇拜及对刘备深厚礼遇的感恩之心,来自于一种“哥们儿义气”式的情怀。刘备对这支元老团队的管理更多是依靠情感手段而不是利用原则和规范,关、张等人更由于自己与最高领导者之间特殊的私人关系而拒绝任何形式的约束,自省自律就更是无从谈起。三国时三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元老团队中,蜀汉集团的元老团队规则意识最为匮乏,以诸葛亮为首的文官团队对这个团队的管理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

  这是一支缺乏包容性的团队。关羽和张飞等人最初都是下层平民(关羽还是一个负罪亡命之人),文化程度较低,心胸和视野均较为狭窄,缺乏大局意识和大军团的组织领导能力且存在严重的人格缺陷——关羽性格刚烈,在文官和学者们面前狂傲自负;张飞脾气暴躁,不懂得体恤笼络下属;为了维护个人的地位和利益,他们对任何新的外来者(特别是能力较强的外来者)都百般排斥,起初甚至对诸葛亮都十分排斥。只是由于诸葛亮等人不可取代的卓越才能以及刘备本人出色的“平衡技术”才使元老团队与“空降的”文官团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安无事。 猜你更喜欢:贵池傩(3)(火把,的是,这是,鬼神,看着)

演至
贵池傩(3)(火把,的是,这是,鬼神,看着)

演至半夜,休息一阵,表演者们到祠堂边的小屋中吃“腰台”。“腰台”亦即夜宵,是村民对他们的犒赏。

屋中摆开三桌,每桌中间置一圆底锅,锅内全是白花花的肥肉片,厚厚一层油腻浮在上面。围着圆锅的是十只瓷烧杯,一小坛自酿烧酒已经开盖。

据说,吃完“腰台”,他们要演到天亮。从日落演到日出,谓之“两头红”,颇为吉利。

我已浑身乏困,陪不下去了,约着几位同行者,离开了村子。住地离这里很远,我们要走一程长长的山路。

翻过一个山坳,我们突然被一排火光围困。

又惊又惧,小心走到近前。拦径者一律山民打扮,举着松明火把,照着一条纸扎的龙。见到了我们,也不打招呼,只是大幅度地舞动起来;我们不解其意,不知所措。

舞完一段,才有一位站出,用难懂的土音大声说道:“听说外来的客人到那个村子看傩去了,我们村也有,为什么不去?我们在这里等候多时!”

我们惶恐万分,只得柔声解释,说现在已是深更半夜,身体困乏,不能再去。山民认真打量着我们,最后终于提出条件,要我们站在这里,再看他们好好舞一回。

那好吧,我们静心观看。

在这漆黑的深夜,在这阒无人迹的山坳间,看着火把的翻滚,看着举火把的壮健的手和满脸亮闪闪的汗珠,实在是一番雄健的美景,我们由衷地鼓起掌来。

掌声方落,舞蹈也停,也不道“再见”,那火把,那纸龙,全都迤逦而去,顷刻消失在群兽般的山林中。

太像是梦,唯有鼻子还能嗅到刚刚燃过的松香味,信其为真。

我实在被这些梦困扰了,直到今天,仍然无法全然超脱。

我对贵池傩事的考察报告,已经发表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学报上,据说引起了国际学术界不小的关注。但是,对我自己而言,有一些更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只得常常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土俗文明和文本文明间,左支右绌,进退维谷。

勉强可以说几句的是:文化,是祖先对我们的远年设计,而设计方案则往往藏在书本之外、大山深处,而且大多已经步履踉跄、依稀模糊。

我们很难完全逃脱这种设计,但也有可能把这种设计改变。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必强求统一。然而,不管哪一种,大家都应该在听完校长和老师的教诲之后,多到野外的大地去走一走。

点评一:

把一次田野考察写得如此摇曳生姿,好生了得。本是生民表达与鬼神嬉戏的地方戏,作者却发现了其中所具有的文化人类学的新意。在那个禁锢的年代,作者不便直言自己的观点,只能含蓄地提醒众人:多到野外的大地上走一走。(老愚)

点评二:

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敬而远之,这是孔子的态度。在中华文化的源头,祭祀鬼神代表先民对自然的最初感知。如今,傩祭作为文化活化石为我们所认知。由远古庄严的仪式发展成后世的娱乐表演,傩舞似乎已然被注入狂欢的酒神精神。传统文化以改造的方式延续其现代生命。据说,傩舞不仅在安徽贵池,而且在江西南丰乡间同样大盛。(马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