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老三老四,柳传志一家没有好东西

柳传志老三老四,柳传志一家没有好东西

日期:2018-11-30 01:41:10    来源:互联网

柳传志:联想不满足于做“老三”(个人电脑,联想,业务,联想集团,有了) 以12.5亿美元收购了IBM
柳传志:联想不满足于做“老三”(个人电脑,联想,业务,联想集团,有了)

以12.5亿美元收购了IBM个人电脑部门后,联想集团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04年12月13日,刚刚卸任的前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收购了IBM的PC业务,对于联想的意义在于:联想贸工技路线告一段落。

  IBM的PC一年扭亏

  “大约12个月后,可以扭亏为盈。”柳传志认为2006年新财年可以结束IBM个人电脑业务的亏损。据悉,IBM的个人电脑部门去年亏损了1.18亿美元。

  “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毛利率高达22%,只是由于总部摊销过大,才会亏损。”柳传志说,IBM总部就好像是一个富有而且会享受的老爷子,过惯了奢华的生活。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做房地产,一个开银行,一个炸油条,都赚钱。但是,赚钱少的供养父亲时开销就显得很大,所以IBM的个人电脑赔钱。相比而言,联想母公司联想控股的开销不大。

  IBM已经分拆出去的硬盘、制造业和打印机业务,目前运营得都非常好。柳传志对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同样很有信心:并不是PC业务不行了,既然联想个人电脑虽然毛利率只有14%左右却能有5%的纯利润,那么联想也可以让毛利率更高的IBM个人电脑真正盈利。柳传志预计,在没有步入正轨之前的一段时间,在美国市场,可能会有6%-7%左右的电脑订单会流失掉,但这不会影响联想的核心竞争力。

  贸工技路线告一段落

  “贸工技路线到现在已经告一段落。”柳传志说,IBM的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联想的短板。“当初我们选择收购,主要是冲着IBM的笔记本去的。”有了IBM笔记本的技术,联想就有了贸易、工业制造和技术完整链条。
猜你也喜欢:欣赏是一种享受(欣赏,是一种,的人,让我们,自己的) 欣赏别人,是一种
欣赏是一种享受(欣赏,是一种,的人,让我们,自己的) 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一种涵养、一种素质、一种情感。­
  
  欣赏别人,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一种祝福。
  
  欣赏别人,是一种肯定、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鼓励。­
  
  欣赏,就是赞美、鼓励,即对别人的个性、特长、言行、优点和­成就发自内心地褒扬称赞。这是滋润人与人的友谊之花的最美的甘霖。­
  
  人生旅途中,欣赏是一种最容易获得的愉悦。这个世界倘若­人人彼此欣赏,就充满了温暖与生机。欣赏别人,又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不断地提升和完善了自己。­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无限的空间,容下了无限的视野所揽而­加工成的智慧。当你真正走进一个人的心灵去欣赏别人时,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的幸福和益。­所以学会欣赏别人是走进别人的心灵去欣赏,这需要才智;­勇气;真诚.心诚则灵。总是可以走进去的,一旦走进了别人的­心灵你所欣赏到的就是真实。­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当你走进别人的心灵去欣赏别人时,­就别去责怪别人的不足,而是要学会欣赏不足之中深涵的智慧。是解­读,走进去了就得会读,把别人读懂,读不懂怎么去欣赏呢?­
  
  有些人相处的时间越长却处不下去,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可能没­读懂对方,读不懂怎么能言而由衷,言而有悦呢?怎么能志同道合呢?
  
  欣赏不是让你去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而是欣赏别人的个性,欣赏别人的­情感,欣赏别人的才华,欣赏别人的富裕等等。­
  
  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升华,不断提升欣赏的层次与深度,在欣赏中享受快乐与激情,­以致在欣赏中思考自己,寻找自己,正视自己,修正自己。­
  
  不会欣赏别人的人,往往也得不到别人同样的反馈,失去了­许多鼓励自我的机会;不会欣赏别人的人,感情难以和他人拉近,­无法获取他人的帮助和友情;不会欣赏别人的人,感受不到人间­的真善美,心中易被一片愁云所笼罩。­
  
  欣赏别人就是一种尊重,被人欣赏就是一种承认,无人欣赏­则是一种不幸。欣赏别人的潇洒倜傥,从而能培养自己的风度;­欣赏别人的作品,从而可以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和胸怀,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层次与内涵。­
  
  在欣赏的目光和氛围中工作生活,我们会更加愉悦自信地去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一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你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美丽。­一个不会欣赏或欣赏力低下的人,生活的宽度和广度­极其有限,多姿多彩的人生韵味和情调也无从领略。­
  
  欣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无论何时何地,你学会了欣­赏,你便收获快乐,收获温馨。懂得欣赏,你的心情便永远阳光灿烂。­
  
  欣赏是阳光,是雨露,是冬天里的一把烈火;欣赏是玉液,­是琼浆,是夏日里的一片浓阴。让我们学会欣赏,让我们温暖处处。­让我们学会欣赏,让我们阴凉处处。 猜你更喜欢:笛声何处 上篇 1.1 绪论(文化,昆曲,中国,长久,中华民族)
笛声何处 上篇 1.1 绪论(文化,昆曲,中国,长久,中华民族)

我在长久地研究了中国艺术史和中国文化史之后,把目光盯住了昆曲。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喜爱的关注,因为我觉得这种艺术样式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很多文化秘密。借着它,可以表述我的整体性观念。

我认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否重要,首先要看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被接受状态。过去的文化史家往往过于注意某种文化在后代文人心目中达到的水准,猜测它应该发挥的社会功能,设想它可能归属的思想流派,并把这种猜测和设想当作历史定论,写成一篇篇论文,一本本着作。而实际上,我们花了那么多口舌的那些诗文,很可能只是出现在某个私人刻本上,不仅当时未曾流传,事后也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情况以戏剧为最,我们对剧史家费了很大力气分析、论证的那个剧本,很可能根本没有上演过,更没有多少人阅读过。这就是说,作为戏剧,它还没有“发生”过。对于并没有真正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一往情深地长期研究,是不是太犯不着了?

当然,许多文化现象的发生与戏剧演出不一样,有多种方式。例如古代经典未必能被广大民众直接阅读,却因已经渗透在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中而成为一种宽阔的发生方式;又如原始岩画未必被很多人看到过却作为早期人类的审美验证而受到今人重视。但是,我们更应该百倍重视那些曾经长久风行的文化现象,因为长久风行使文化变成了一种群体生态,一种文明方式,实际上也使“文化”这个概念上升到了更宏观、更深刻的等级。

不妨说,文化,当时发生得越普及、越长久,今天研究的学理价值也越高。

某一种文化如果长时间地被一个民族所沈溺,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触及到了这个民族的深层心理。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中华民族在艺术文化充分成熟之后有几种群体性痴迷值得注意。第一是唐诗,第二是书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第三,我只能“举贤不避亲”了,是昆曲。它与唐诗与书法一样,让中华民族长久痴迷,长久疯狂,因此从审美意义上透露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奥秘。

昆曲曾经让中华民族痴迷了两个多世纪。大致说来,整个十七世纪和整个十八世纪,也即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干嘉之交,基本上属于昆曲世纪。不仅中国戏剧史上没有其它一个剧种能与之比肩,而且即使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也很难找到更多这样的现象。唐诗、书法虽然兴盛也不会出现万众欢腾的场面,但昆曲做到了。因此,我认为无论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学者还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学者都应该对它投注更多的精力。

败奇怪,十九世纪一开始,它的势头也就渐渐衰微了。我已经发现不止一位西方学者论定,十九世纪是人类在文化创作上最少游戏意识的时代,昆曲的衰微也应顺了这种论断。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还没有像模象样地展开,因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应顺,对我来说还是一个难题。

暂时不去管这一些了,让我们还是回到昆曲上来。我首先要说一说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公正待遇,然后再看看它曾经如何深入地牵动了广大中国人的艺术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