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散这样的架构在中国的环境之下,能够适应吗?考察这个问题,新浪是个好标本。
但是,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并不是一个新浪出现之后才有的新话题。最早可追溯到1932年,Berle和Means对美国200家最大的非金融企业做出调查,发现44%的企业(占总资产额的58%)不是由股东控制的,而是由并未掌握公司股份的经理人员所控制。由此他们得出了股权分散化是现代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认为这是“股份有限公司的革命"。
在股权极分散的情况下,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分离,公司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没有股权的经理手中,经理人员可能不惜损害股东的利益而为自身谋利。因此,如果不解决经理人和股东的潜在利益冲突,此类公司的绩效无法达到最优。
有人还发现,如果股权结构分散,任何单一股东缺乏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激励,将导致公司治理系统失效,产生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公司管理层强、外部股东弱的格局。
一个很有意思的实证研究结果是:有人以财富500强企业中的371家企业作为样本,分析了经理人所持有的股份和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认为当内部人持股比例在0%~5%或在25%以上时,对企业市场价值有显著正的影响;当内部人持股比例在5%~25%之间时,对企业市场价值有显著负的影响。
从2000年到2004年间,新浪董事中最高的持股比例在13.3%和9.6%间徘徊,如果按照上述的说法,新浪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它掉入了股权分散的陷阱。
当然,还有很多研究证明,最适合的股权结构并不存在,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并不显著相关。
也许,问题不应该是股权分散好不好?而应该是在何种情况下股权分散可以成为好事?
猜你也喜欢:与人交往,有3种忙帮不得(是在,人做,不必要,很容易,有些人) 1
与人交往,有3种忙帮不得(是在,人做,不必要,很容易,有些人) 1、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忙
帮人忙是好事,有些人的一大特点便是来者不拒,感觉拒绝了别人便是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他们的原则是:无论何事,能帮的努力去帮,不能帮的拼命去帮,凡事先答应下来再说。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自己得不到任何好处,还常常惹来一身不必要的麻烦。自认为是给人家面子,去从来没有想过盲目的承诺很容易耽误了人家的大事,还浪费了最宝贵的时间。
帮忙要懂得量力而行。老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最后不要弄得,不仅没有帮对方解决麻烦,反而还给自己添了不必要的负担。与人交往,有3种忙帮不得
2、重复多次的忙
身边总是有些人,不管遇到大事小情,总是想让别人帮着处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惯。遇到问题第一想法并不是想解决事情的方法,而是在考虑身边有谁可以直接去帮他。
对于这样的人,再一再二可以,不可有再三再四。不断反复地帮忙,只会助长他们形成过分的精神依赖,而失去了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而你为他所做的事情不仅不是在帮他,而是在间接地害他,还会导致自己经常像“保姆”那样的忙。与人交往,有3种忙帮不得
3、重要人生选择的忙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有责任,而如果你随意帮助他人做重大决定,那么你就有义务要承担这决定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我们往往并不是当事人本身,因此无论我们怎样帮助他人做决定,总会疏忽一些不可避免的主客观因素,这样往往会导致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以至于很容易影响和误导他人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遗憾。
不要轻易帮助他人做重大的决定,你或许知道对方适不适合,但却并不清楚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方所喜欢的;你或许很确信现在这个决定是绝对正确的,但你却不能保证它在未来依然如故。帮人,要记住:有可为,有可不为。 猜你更喜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会了,我学,来了,收获,身上)
这次的三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会了,我学,来了,收获,身上)
这次的三下乡的实质其实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个人以及团体的实践,它既考察人的一些能力,也培养人的一些额外能力。对我个人来说,这是十五天虽然过得有点苦,但收获还是颇多的。
还记得来的第一天,我们少不了的是吐槽,吐槽宿舍小,吐槽没热水,吐槽饭菜单调,吐槽没空调……我们习惯性地把这个地方与我们的学校进行对比,差别是可想而知的。毕竟我们过惯了大学生活,一下子要和初中生一样规划时间,那是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的,来了都来了,总得要付出点代价的。
除了吐槽,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收获。从我们的队长身上,我学会了如何领导一个团队;从班主任身上,我学会了什么叫做责任;从队员身上,我学会了如何良好的与人交流……在一次次的变故中,我学会了如何冷静的处理;在一次次考验中,我学会了很多应变方法和技巧……可爱的学生,让我找回了当年对学习的热情,让我懂得了更多的责任,让我明白了许多简单的教学道理……
这一趟三下乡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