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人生的真谛是与世无争,
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无愧于天地,
真善美好的意境,真实的自己,
善良的心,美好的人生,
健康来源于心灵的最深,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是身心安之也,
安是健康的来源,心安是人的归宿,
在此我们需尽自然美,人不要担心,不要伤心,不要操心,不要劳心,就是福之所在,人之所有,
杨小敏字
猜你也喜欢:我们无法改变的两大根本原因,你中枪了吗?(自己的,观念,逃
我们无法改变的两大根本原因,你中枪了吗?(自己的,观念,逃避,情绪,改变)
想要主动改变,就必须找出阻碍我们改变的原因。
(1)我们害怕发现自己无知
当我走进图书馆,发现大多数都是学生,在准备各类考试,而极少有人阅读书籍。对于很多人而言,因为对情感和情绪感到难为情,于是他们就崇尚智力。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其容易标准化,人们总是喜欢稳定不变的答案,就如牛顿第一定律一样。
现有的文字与语言本身是基于功用主义的,而情感与情绪更私人化,更难以被语言和文字表述。因此,知识再怎么复杂,也不可能比情感与情绪复杂。人们面对困难的事物总是避免思索,以免发现自己的无知。
(2)我们急于让自己得到表面的满意
大多数人常常基于“应该做什么”的观念来指导他的日常行为,尽管能让他们产生了一些自律,但也忽略了自身的情绪与喜好。在这种将自己的行为通过观念产生反应的过程中,人们回避了感受当前的状态,回避了判断自己的喜恶。
反应是种不怎么经过大脑的过程。这样的动机一则是无法延迟满足,要马上得到答案;二来是为了让“内心的父母”满意。
做“对”的事一直是外界所要求的方式,也是稳定我们安全感的方法。但我们可能在从事自己不兴趣的事情上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甚至压抑了大量的情绪而产生痛苦或逆反。换个角度,若我顺其自然,会有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
我们常说“忘情地做某事“,这里的忘情也许就是摆脱了头脑中的陈规。那么什么时候会达到忘情呢?那就是兴之所致。你由衷地、发自内心地想做一件事时。
(3)懒惰与逃避,阻碍了真正的行动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想行动,这才是人改变自己的最大障碍。
对于人而言,无论是讨论、用一种思想体系替换另一种,还是将自己骂得狗血淋头,都比哪怕有一个微小的改变容易得多。很多人愿意花许多时间来完善自己脑中的观念体系,却不愿意有任何实际的行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行动需要消耗大量的心力,并且行动的结果对于自身的价值体系通常有一个评价作用,甚至是挑战。
二、人类需要觉得自己活在“正确”的价值体系中,这样人们才会觉得安全。人们需要觉得自己是对的,这不仅是安全的保障,也是自身价值的认定和保证。
因此,人们会本能的逃避那些可能撼动这二者的事实与行动。
懒惰和逃避,本就是人的两大天性。只要情况还没糟到令人崩溃、再也无法苟且,人总会选择较轻松愉快的方式维持自己的生活。
所以,观念(尤其是正确的观念)就变得格外重要,让自己笃信某种观念最为容易,而以此观念代替彼观念的容易度次之,最难的是真正的行动。
因此,世界上的凡俗大众们,多汲汲营营于前二者,用它们作精神上的鸦片,自我安慰与麻醉。
懒惰,则不愿想。逃避,则害怕改变。因此,最容易就是保留原先想法,其次是相信权威,最难是自我觉知。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的人,赋予了观念如此非凡的重要性。然而,只要行动是基于观念之上,就不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转变和革命,因为这种行动只是懒惰与逃避的反应。
你需要放下观念,使用全部注意力,洞察内心的感受,然后你就会知道怎样是全然的行动了。
作者:曹怀宁
猜你更喜欢:流年,对你的等候(告别,渐渐,学着,天池,旅途)
流年,对你的等候(告别,渐渐,学着,天池,旅途)
多冷的夜
多冷的夜
多冷的夜
淡淡的好冷啊
我在西荣思念着有你的日子
受累西荣不该
爱的太累泪也飞
等的太久心也悴
也许,喜欢是痛苦
爱是救赎
/
告别一个世界
告别一群人一个挚爱
生命里曾经所谓的无所谓的
像时间般一一告别
行走在另一个世界
一边灯红酒绿
一边断壁残垣
/
一路走来
渐渐发现
岁月苍茫
迷失了路途
漠然了一个又一个曾经
那年的天真、单纯、懵懂
早已不再
/
我经历了告白与告别
也被人谩骂与嘲笑
不断地学着应承与奉承
不断地学着虚假与虚伪
渐渐的成长在
一个人的旅途
一个没有你的旅途
/
我走过青海与天池
我看见风马向坛城传递每一个祝福
一堆堆玛尼堆被温柔的垒起
我路过五台和普陀
我听见木鱼在喃喃祈祷
一缕缕沉香氤氲在世间
我渐渐明白
我不过像你像他
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渴望着
哭着笑着平凡着
/
离开你后
我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城市
跨过命运的三重门
经历着大起大落的人生
如今的我
终于踏上一条平凡之路
与过去
后会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