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量小的人,遇到境界、烦恼时,可能选择逃避的方式:或转换环境、或更换执事来逃境安心;甚至于抱怨东、抱怨西,认为都是别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过错。所以心量小,烦恼也就变大。
心量大的人,想法可能又不一样了。因为遇到境界、烦恼时,他们能够勇于面对,并且告诉自己这是一个逆增上缘、藉境练心的好机会;心存“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的观念,思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理。所以心量大,烦恼自然也就变小了。
由此可知,我们面对境界、烦恼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以何种态度面对,自然感得何种果报。其次,就是要修“忍辱”及体悟心性之理。因为世事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终将灭亡,唯有这念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了解这个道理,凡事不分别、不计较,自然能体会“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我们的心胸也就如同大圆般更加广大、更加圆融。所以说“心量小烦恼大,心量大烦恼小,心圆则烦恼消。”
文/见督法师
猜你也喜欢:岁月如歌,青春如梦(美好,青春,带着,梦想,
岁月如歌,青春如梦(美好,青春,带着,梦想,让我) 作者 | 冬月飞雪
01
青春虽然短暂,却让人怀念。岁月如歌,带着一丝温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想起来,就会觉得甜蜜。
曾经的朋友,给了你许多的快乐,那些让人感动地落泪的瞬间,化作最美的星辰,伴随着你走过人生之路。
青春唱响在岁月里,琴键上的浪漫,在指尖轻轻弹奏。阳光暖暖,心情舒畅,悠扬的歌声唱响在美丽的校园。
听一曲清歌轻轻吟唱,写一首诗庆祝青春的美好,诗里有着未完成的梦,梦里有着对自由的向往,向往着在某一个艳阳天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看遍良辰美景,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游玩的经历,体验生活的美好。
02
你走进我的世界,让我深深难忘,梦一般美好的初见,发生在这个有希望的季节里,你穿着白衬衫走到我的面前,带着淡淡的笑容,你微笑着向我打招呼,这一刻,让我感到甜蜜。
清晨,走过那林荫小径,心情无比舒畅,微风吹过我的脸颊,带着清新的味道,我梦想着和你成为朋友,一起诉说知心的话语。
一首诗的唯美,记载着青春里的梦,对着流星许愿,期待着梦想成为现实,那美好的梦境啊,总是那么让人向往,带着浪漫的味道,想陪你一起看星星,一起在操场上散步。
繁星闪闪,月牙弯弯,夜空中那颗最耀眼的星,一直照亮着我们,伴我们走过追梦之路,我们手牵着手,一起许下心愿。
你对我说,要和我做一辈子的好朋友,我对你说,我们永远也不会分开,微笑挂在嘴边,清风吹过我的脸庞,让我感到陶醉,陶醉在美丽的夜景中。
年少轻狂,做着不切实际的梦,叛逆而倔强,向天空追逐最美的星辰,向大地追寻最美的梦想。
梦想着像风一样自由,像鸟儿一样飞翔,飞翔在梦一般美好的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见自己喜欢的人,多好啊,没有太多的烦恼,没有太多的压抑。
甜蜜的梦里,少女心里住着一个少年,她渴望着和她爱的少年在一起,拥有王子和公主般幸福的爱情结局。
脑海里,满满的都是他的身影;梦里,和他牵手走在大街小巷,一起体验爱的浪漫,浪漫而美好;日记本里的心事,书桌上刻着喜欢的人的名字,盼望着他也深深地,深深地喜欢自己。
殊不知,爱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付出了多少,就会有多少伤痛,只是那怀春少女不懂爱,却对爱情有着羞涩的感觉。
03
有人说,青春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会遍体鳞伤;还有人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
当高考来临之时,所有的人都会全力以赴,为梦想而奋斗,告别了曾经的青涩懵懂,懂得了为梦而战,不论压力多大,都默默地坚持着,不论生活有多苦,都抵挡不住追梦的脚步。
高考过后,我们成熟了很多,懂得只有奋斗了,才会知道青春的意义,只有努力了,才会抵达梦的彼岸。
岁月如歌,青春如梦,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回首当年感慨万千,却再也不会回头。我们不再是那懵懂少年,等到我们久别重逢之时,谈起往事,心里定会久久不能平静。
那些散落天涯的伙伴啊,我们总有一天会相遇,相信会有机会的!
猜你更喜欢:文化的最终目标(1)(界线,文化,善良,是指文化的最终目标(1)(界线,文化,善良,是指,追求)
我们已经从定义上说明文化是什么,但还没有指出它的最终目标。不管是精神价值、生活方式,还是集体人格,总会有一个正面、积极、公认的终极指向吧?它究竟是什么呢?
我刚刚引述的在纽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诸多经济学家的发言,都强调了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却都没有说明他们追求的文化目标是什么。
他们所说的文化,如果按照上述定义来解析,那么,在精神价值上,很可能是指理想、荣耀、成功;在生活方式上,很可能是指游学、交际、冒险;在人格修炼上,很可能是指崇敬、反省、乐观。诸如此类,都很不错。但是,还缺少终极指向。“理想”的内容是什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反省”的基点是什么?
在这里我想举出美国企业家贝林先生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我曾为他的自传写过序言,与他有过深入的交谈。
他对我说,他原先为自己定下的文化目标是“展现个性的成功”。其中,又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追求“多”,即利润多,产业多;第二阶段,他追求“好”,即质量、品牌都达到国际一流;第三阶段,他追求“独”,即一切都独一无二,不可重复。他说:“当这三个阶段全都走完之后,我还不到六十岁。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聊,甚至觉得连活着都没有意义了。”
直到二○○一年三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亚洲某地把一把轮椅推到一个六岁的残障女孩前,女孩快速学会运用后两眼发出的生命光辉,把他的生命也照亮了。几年后,在非洲,一个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位完全不认识的残障老妇人,用几天时间穿过沙漠来向贝林先生领轮椅,贝林先生看着这个青年独自向沙漠深处走回去的背影想:“我一直以为有钱才能做慈善。他让我明白,我这一生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顶上才发现搁错了。”
现在,贝林先生成天在世界各地忙碌,早已没有一丝无聊之感。他在做什么,我想大家一猜就明白。
这是一位六十岁之后才找到了文化的最终目标的大企业家。
他明白了,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贝林先生与我们一样,当然从小就知道爱和善良,并把它们看成是道德之门、宗教之门,却很少与文化联系起来。文化,似乎主要是来制造界线的:学历的界线、专业的界线、民族的界线、时代的界线、高低的界线、成败的界线、贵贱的界线、悲喜的界线、雅俗的界线……。在这重重叠叠的界线中,人们用尽了才华和智谋,编制了概念和理由,引发了冲突和谈判。这一切,似乎全都归属于文化范畴。贝林先生原先争取的“个性”、“成功”、“多”、“好”、“独”,也都是因为一条条诱人的界线而被误认为是“文化追求”。
歌德的一句话,就把整个“局”破解了。他说——
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线,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
因此,贝林先生在六十岁之后获得的转变,是他摆脱一重重“小文化”的界线之后所发现的“大文化”。这种“大文化”,居然是他从小就听熟的词汇:爱、善良。
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没有爱和善良,即便是勇敢的理想,也是可怕的;即便是巨大的成功,也是自私的。相反,如果以爱和善良为目标,那么,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全都会因为这个隐藏的光源,而晶莹剔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