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一:绩效考评就是对人进行考核
绩效两字,英文中的原意是“表现”,也就是说,现在企业管理当中的绩效考评,本意应该是对工作表现的考核。这就意味着在考核对象方面打破了传统。
传统的考核是对人的德、能、勤、绩的考核,这是从政府的行政部门的考核中延伸过来的一种考核,它实际上考核的是人,而不是人的工作表现。
而现代的绩效考评则强调:我们不是考核人。
对一个人来说,组织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作为组织,对一个人进行考核,也并不需要考核他的全部,只需考核这个人与组织目标达成相关的部分。
过去我们在搞考评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评价,如某人表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按照现在绩效考核的要求来讲,这话几乎等于废话。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的绩效考核只考核他和组织目标相关的部分,至于你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那首先要看是否跟组织目标有关系。
误解二:绩效等于业绩
既然绩效考评是对工作表现的考核,很多企业管理者又走入了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把绩效等同于业绩,把绩效考核简化为对某几个财务指标的考核。
这就错了。对一个员工的绩效考评,并不简简单单就是指一两个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它包括很多内容,至少要有来自客户的指标、来自管理方面的指标、来自学习发展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正确的评价一个人对于组织的贡献和价值。
误解三:考评就是为了发奖金
为什么要考核?这是一个企业里经常会忽略的问题。我在很多企业搞过这个问题的调研,企业里高达68%的人不知考核的目的是什么?而且越到中下层,越说不清楚,他们的回答最多的就是:“年底发奖金嘛!”
猜你也喜欢:你总得带上些什么(小和尚,师父,化缘,回来,老和尚) 寺庙里的
你总得带上些什么(小和尚,师父,化缘,回来,老和尚) 寺庙里的柴米不多了,早上,老和尚让小和尚下山去化缘。
傍晚,小和尚两手空空回来了,老和尚问:“今天有没有遇到好心的施主?化了些什么?”
小和尚说:“山下村民遇到灾荒,地里的庄稼全被蝗虫吃了,村里的人颗粒无收,日子很不好过,没有化到柴米。”
第二天,老和尚还是让小和尚下山化缘,临行前他交代说:“既然山下遇到灾荒,你就走远一些吧,说不定那里的情况会好些。”
天下起了大雨。不到中午小和尚就回来了。老和尚问:“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小和尚说:“通往远方的桥被洪水冲断了,无法过去,也没有渡船,只好空手回来请师父指教。”
第三天,雨过天晴,老和尚给小和尚交代了同样的任务。这次小和尚向师傅保证绝不空手回来。他趟过一条河,到了另一个村庄。然而所看到的景象实在是太悲催了。由于洪水引起瘟疫,疫情蔓延,家家户户紧闭大门,无论怎样敲门,就是没有人理睬。即便好心的人家开了门,家里仍是没有米下锅。小和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寺庙,心里想着怎样回答师父的发问,做好了接受批评的准备。
师父静静地坐在暮色中的庙台边,台上泡着两壶茶,静候小和尚的到来。小和尚轻轻推开庙门,长跪不起。师父说:“起来吧,口渴了,先喝点水。”小和尚不知道师父会怎样发落他,还是长跪不起。师父一把将茶壶推到地上,摔成几片。茶水很快渗进泥土不见了。
“把茶壶里的水给我收上来。”师父严厉地说道。
小和尚抬头,怯怯地说:“师父,覆水难收啊!你惩罚我吧。”
“记住,你说出的话就像刚才泼出去的水一样,是肯定收不回来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水渗进泥土里了却并没有消失。”小和尚不明白师父的意思。
师父说:“你出门三天,总得带回些什么吧?第一天下山化缘,遭遇蝗灾,你可以捡拾一些枯干的柴禾;第二天化缘,尽管无法到达更远的地方,但你可以就近采一些山果,哪怕一壶水,一棵掉落在地上的麦穗,一朵田野的野花;第三天你可以更多地带来那些需要安抚的人们的信息,有多少人生病我们就可以送出多少份祈祷。尽管这些都很琐碎、渺小,并不是你真正所要达到的目的。但一把干柴,即便暂时没用,堆放在墙角可以备不测之时来用,助我们度过难关;你付出了走路的辛苦,带回一壶很普通的水,可以浇灌后院的花草,让我们的后院芬芳常驻;一个需要祈福的信息也是你化来的缘啊!”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的一段旅程,一天的旅程尽管很短,但也有值得我们带回来的东西,偶然听到的一段轻松美妙的音乐,一个无意中看到的暖人的瞬间,一只在窗外翻飞的鸟儿……这些尽管很常见,但是只要用眼看到了,用耳听到了,用心慢慢地体悟了,都可以成为我们短暂旅程的礼物。
所以,当晨曦照耀窗户,当我们即将迈出今天的第一步时,先作一个深呼吸,然后提醒自己:你总得带上些什么。 猜你更喜欢:同学(也会,一句,的人,站在,有一种)
同学
同学(也会,一句,的人,站在,有一种)
同学
上课的时候,说了一句和课文有关的笑话,全班哄然。
天气很好,教室里很明亮,窗外大面包树的叶子已经爬到这三楼的走廊上来了,太阳照过来。把教室里的白粉墙都映上了一层柔绿的光。
只不过是一句很短的笑话,讲台下几十颗年轻的心马上在同时有了反应,一起会心地微笑了起来,每个年轻的笑靥上都映着一层健康红润的光泽。
站在讲台上的她忽然怔住了,眼前的景象似曾相识,心里霎时有一种恍惚的温馨。
小学毕业时唱的那首骊歌:"青青校树,萋萋庭草……"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呢?"笔砚相亲,晨昏欢笑……"是不是也就是这种感觉呢?
好多不同个性的人,从不同的地方走过来,只为了在这三年或者五年的中间共用一间教室,共用一张桌子,共读一本书,一起在一个好天气的下午,为了一句会心的话,哄然地笑一次,然后,再逐渐地分开,逐渐走向不同的地方,逐渐走向不同的命运;"同学"是不是就是如此了呢?
站在讲台上的她久久没有开口,只是微笑地注视着眼前的学生,心里重新浮现了那些旧日同窗的面孔,那些啊!那些不知道分散到什么地方去了的朋友。
那些在辽阔的人海里逐渐失去了音讯的朋友,在一些突然的似曾相识的时刻里,是不是也会想起她来呢?是不是也会回想起少年时和大家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而在他们的心里,是不是也会同样有一种恍惚的温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