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些慢性病患者,则更应注意正确着装。医生建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应选择不同的着装方法。初春是小儿哮喘的多发季节,市中医院小儿科杨一民医生认为由于气温变化大,小儿易患感冒。而感冒对过敏体质、气道处于高反应状态的小儿易诱发哮喘急性发作。有的家长怕小儿受凉,给小儿多穿衣物。但小儿爱动易出汗,衣物穿多了出汗也多,反而容易感冒。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应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早晚天气凉多穿一件外套,中午暖和的时候适当减少。
但是对于平素脾胃虚弱、卫阳不固、或身体虽比较壮实但内有伏热的人,当气候突变、冷热失常时,易为风邪病毒侵袭而致病,这部分人应注意保暖。一些因为天气寒冷、潮湿而易发作的疾病在这个季节也不断袭扰市民。如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如果又遇上感冒则会鼻涕、喷嚏不断;而老年慢性泪囊炎患者,遇到大风天气,也会泪流不止。风湿、关节痛的病人,更易使病情加重而需要进行治疗。因此医生提醒这部分患者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卸下棉衣。如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要注意上半身的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风湿、关节痛的病人,则应特别注意对关节的保暖。这部分市民除了要注意及时添加衣物外,还应加强锻炼,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户外锻炼时的衣着穿戴要适宜,随时注意防寒保暖,以防出汗后着凉。切忌在大汗淋漓下于风口处纳凉。锻炼后,应立即用柔软干毛巾擦干身上的汗水,并及时穿上御寒衣服,再慢走一二百米,小憩5~10分钟。此外,春季着内衣裤应以宽松为宜,宽松有利于人体的阳气透发,适应春季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外衣以中厚丝织的料子比较合适,实践证明这种料子做的外衣能适应春天的温热阴寒的要求。当然,美观更是人之所需的了。
猜你也喜欢:营养均衡 打造健康标准(膳食,营养,主食,食物,
营养均衡 打造健康标准(膳食,营养,主食,食物,均衡) “民以食为天”,吃对了,吃好了,身体才会健康。不过,营养需要平衡,膳食贵在合理。研究表明,我国居民的营养“缺乏”与“过剩”并存,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及脂肪的摄入量呈现增加趋势,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则在减少,导致与营养失衡有关的慢性病明显上升。
其实,只要补足“缺乏”的,减少“过剩”的,达到营养均衡,健康就能“唾手可得”。
营养均衡最健康
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开始关心自己每日摄入营养是否均衡的问题。而到底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算是营养均衡呢?
实际上许多人对各种食物所能提供的营养价值存在很多误解。甚至有人认为只有吃精粮才能够保证自己的营养供应,殊不知,这是极其错误的。根据专家的意见,人在一天之内应吃齐四类食物,即五谷、蔬果、乳类和肉类,这四类食物为人体提供每天需要的七大养分,包括水分、糖类、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因此,这四类食物合称“均衡的食物”。如果我们平时能完整均衡地摄取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就可以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避免疾病侵袭。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对如何合理调配膳食提出了科学的方案。推荐的成年人每日合理膳食方案从塔底到塔尖分别为:谷类300~500克;蔬菜类400~500克、水果类100~200克;畜禽肉类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油脂类25克。
人类的食物是多样的,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在多种食物中,最重要的是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尽量避免只吃副食、不吃主食的倾向;注意粗细搭配,吃些粗杂粮等。
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分流失到糠麸之中。主食摄入量不足,副食特别是荤菜吃得太多,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也相应增多,容易引起肥胖及并发症。因此,要避免无限量地吃菜,应将一部分胃口留给主食,因为健康成人每天吃的主食至少要在300克以上。不少人习惯用蔬菜水果代替主食,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蔬菜水果提供的营养与主食有很大差异性,互相不可代替。 猜你更喜欢:谈谈友情(友情,人脉,的人,几个,要有)
谈谈友情(友情,人脉,的人,几个,要有)
“人的一生需要接触很多人,因此应该有两个层次的友情:宽泛意义上的友情和严格意义上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拘谨,没有后者难于深刻。”
----余秋雨
何谓友情?
佛家有一层醒悟,叫做“离暗出明”。能够指引着你离暗出明的人,便是友人。其无所求的特性让友情更加质朴而深刻。
对待友情,我一向认为我是很懵懂的。我是一个追求独立又有点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的朋友做错了,我会“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这就是我的原则,我说了你不接受,我就无需自取其辱了。很讨厌看交友法则,尽管图书馆很多书讲了精辟的交友法则,我厌弃他们,觉得他们形式化,我也没有那个领悟力,光看书名就将他们拒之千里了。条条纲纲,做到的能有几个?
我所期待的友情,是以一定的理解作为基础的,默契而深刻,甚至不需要言语,一个眼神的互换,便知晓对方的心底的念想。是当我哭泣时,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不哭,我懂。”它是一杯温水,恰恰的温度,捧着它,是从手到心的温暖。
朋友本来不多,更因为分散异地,渐渐断了联系,电话里头共通的话题少了,后来索性就不打了。但每次看见了什么,眼前总是会浮现很多零散的或喜或悲的记忆。向来很佩服余秋雨先生对友情的看法“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乞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友情,是很脆弱的,就像立在桌上的纸人,没有一个支点,风一吹就倒,只有当我牵着他的左手,你牵着他的右手,他才得以站起来,得以在风中自如地浅唱低吟。“信赖”固然是一个美好的词,但其不过是一个托词,他扶不起毫无依傍的友情,岁月留下了让我们咋舌的佐证。“距离产生美”这一说法也是很安慰人心的,可是谁能把握好这个距离呢?会不会距离太远,而后变为疏远呢?
友谊的深浅不一,泛泛之交肯定要有的,我们会寂寞,应该要有“俗”的时候,一起热闹起哄的群体必须要有,我们也需要帮助,人脉在生活中的作用大家都很懂。很遗憾,懂得作用,却不是人人都掌握人脉。没有宽泛意义上的友情,我们就少了一份扶助;在社交场合也变得拘谨起来。后者,是一份交心的情意,是很多人毕生所追寻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话足见了芸芸众生的期待。天大地大,一个符默契,合人品,同兴趣的这份“严”又有几个达到?
不是每个人都是伯牙,也不是每个伯牙都能找到堪称莫逆的子期,本着一颗有广度的心,莫愁前路无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