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們好,最近小評發現大家對于重陽節的來歷和故事,重陽小故事這個問題都頗為感興趣的,今天整理了一些相關信息一起往下看看吧。
1、在九月的第九天,重陽節也被稱為“重陽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節的活動極其豐富,有爬山、賞菊、飲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山茱萸等等。
2、重陽節起源于戰國時期,是一個喜慶的日子。古人把天地萬物歸為陰陽,陰代表黑暗,陽代表光明和生機。奇數為正,偶數為負。九是奇數,所以它屬于陽。九月初九,日月相會,兩陽相重,故稱“重陽節”。
3、此時正是中秋時節,金秋沁人心脾,桂花飄香。這是一個登高遠眺和放松心靈的好時機。此時,中國許多文人雅士登高望遠,飲菊花酒,吟詩取樂,留下了無數詩篇。
4、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這一天,老人們或賞菊陶冶情操,或爬山鍛煉體質,為桑榆的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5、九月,寒冬季節來臨,人們開始購買冬裝。他們在祭拜祖先時也不忘燒紙衣,讓他們在冥界過冬。于是,重陽節演變成了給祖先掃墓、燒冬衣的節日。
6、金秋涼爽,桂花飄香,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充滿了活動和樂趣,包括爬山,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山茱萸等等。
7、登高:在古代,人們有在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相傳這一習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重陽節登高的名篇。走到哪里都沒有統一的規則。一般都是爬山,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8、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沒有固定的方法,比較隨意。九月九日拂曉,是古人九月做蛋糕的本意,在孩子頭上放一塊蛋糕,喃喃自語,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一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節(羊)的寓意。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插上一面小紅紙旗,點燃蠟燭。這大概是指“點亮一盞燈”和“吃一塊蛋糕”而不是“爬山”,以及一個紅色的小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的重陽糕還是沒有固定的品種,重陽節前后吃起來比較軟。
9、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賞菊喝菊花酒起源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經過后世的影響,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文人士大夫為了親近陶淵明,也把賞菊和宴飲結合起來。在北宋都城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的品種很多,各種各樣。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當菊花在傲霜盛開時,觀看菊花成為節日的一個重要部分。清朝以后賞菊特別盛,而且不限于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后還是最盛的。
10、埋沒山茱萸和簪菊:重陽節埋沒山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已經非常普遍。古人認為插入吳茱萸
11、除了以上常見的習俗,世界各地還有一些獨特的節日形式。在陜北正式收獲的季節,有一首歌是這樣說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所以秋忙。小米,小米,上去下地。”陜北重陽節晚上舉行,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脫粒。晚上在樹梢上,人們喜歡吃蕎麥面和涮羊肉。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小山,點上火,無話不談,等公雞打鳴才回家。晚上,許多人摘幾朵野菊花,戴在女兒頭上辟邪。
12、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著蒸九層重陽米果的古老習俗。中國古代重陽有“餌”的習俗,就是今天的糕點、米果之類。《西經雜記》宋代云:“食餌而飲九天菊花酒者,當時以小米與黍相結合,使其因固守米家之味而嘗出新東西,從而成為一種習慣”。清初詩人宋祖謙說:“驚聞節期將至重陽節,手提筐拾野香。玉杵搗成青粉濕,珍珠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把米國變成了獨特的九重米國。將優質晚稻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與水混合,磨成漿,加入明礬(溶于水),攪拌,加入紅糖(與水混合,煮成濃糖液),然后放入蒸鍋,鋪上干凈的煮布,九次舀入米漿中,蒸幾個小時,然后出籠,在米飯上涂上花生油。這個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它的四個側面清晰而半透明。它很甜,柔軟可口,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最好的禮物。
13、在一些地方,人們也有機會在重陽節爬山掃墓,紀念祖先。莆仙人重陽祭祖多于清明,所以俗稱三月小清明,重陽節大清明。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升天紀念日。大多數村民去媽祖廟梅州或香港的天后宮和宮廟祭祀和祈福。
14、建國后,重陽節的活動豐富了新的內容。1989年,中國的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在這第一天,各地要組織老年人去秋游,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高尚品格。
以上就是【重陽節的來歷和故事,重陽小故事】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