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評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匡衡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
2、祖籍東海承(今蒼山蘭陵鎮),至匡衡時,始遷居于山東省鄒城市城關羊下村。
3、西漢經學家,以說《詩》著稱。
4、元帝時位至丞相。
5、 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經》,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贊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
6、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
7、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了。
8、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并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
9、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圣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兇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
10、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11、”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12、 元帝后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
13、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并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鏟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
14、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于家鄉。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