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发,政治黑暗,人民生活极其痛苦黑暗,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人们无力抗争,只能默默忍受。虽然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局势,但总归可以苦中作乐,在心理上产生了转换的迫切性。
这大概就是古人的“精神胜利法”吧,节日是提供给民众精神放纵追求快乐的缺口。通过节日释放自己的情绪,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补偿。盛极一时的节日莫属上巳节、端午节和重阳节,全国上下会为节日做十分充分的准备,因此形式上会显得极为隆重壮观。
通过民众组织或参与的这些重大节日活动来了解民众过节心态的转变。
一、民众过节心态的转变带动节日氛围的轻松化
1、娱神到娱民的转变
上巳节,时间原在三月上旬巳日。这个时间是晚春时节,正是万物萌生,是踏青郊游游山玩水的好时节。自周朝以来,上巳节在民众中间很受欢迎。
如《晋书·礼志》中所说:“汉仪,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在上巳节的主要活动就是选择干净的流水之地进行斋戒沐浴,为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祈求好运气,逢凶化吉。
从上巳节的节日习俗和庆祝活动中还是可以看出前朝留下的宗教缩影的存在,不过和前朝比较起来,上巳节的原始宗教意味已经淡化,民众的节日活动主要是以游春娱乐为主。
端午节,时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个时间多在夏至前后,正值仲夏时节。民众在过端午节的心态转变尤为明显。由于端午易多灾多难,所以难免人们总会怀揣着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心思去迎接端午,生怕撞上邪神恶鬼缠身。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神秘恐怖的气氛减弱了不少,添加了许多寻欢作乐的游乐活动。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百姓用尽最大努力划船营救,所以形成了划龙舟比赛的习俗。
此外还有斗百草的游戏,采集各种各样的花草来做猜草名的游戏,既可以增长植物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何乐而不为呢?人们对于节日的认识完成从恶到善的转变。
以往,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五月正是春夏交替的时节,空气湿润引发滋生蚊虫,为细菌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会有很大一部分群体无法适应这样的气候转变,在五月往往会患上恶疾,严重的则会去世。
再加上畏惧神灵的心理,使得全国上下并不怎么期待节日的到来。在南北朝后期,经过长时间的传承,这样不科学的认识逐渐变少。
重阳节,时间在九月九日。《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登高以驱邪避灾,是重阳节的代表性节俗。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每到九月九日,一定会登高设野餐。重阳节在这一时期是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因为它的节令为重九,古人认为重九是阳数之极,登高山可以化解不正之气,免除重九的厄运。
通过对重阳节的简单介绍,和端午节有共通之处:节日的主题均为驱邪避灾,祈祷身体健康。人们过重九时,完成了由原来的战战兢兢,唯恐得罪神灵逐渐变为以追求身心愉悦的节日习俗为主的心态转变。
2、自娱自乐的目的性活动增加
就拿上巳节来说,人们自古以来的亲水天性,使得人们特别喜欢与水相关的活动。上巳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最有生机的季节与水亲密接触、进行游戏的机会,再加上少了诸多宗教礼节的管制,所以在上巳节民众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解放天性,顺从自己的内心,以较为轻松的心态去迎接节日的到来。
二、门阀士族阶层的崛起大大促进节日氛围的轻松化
百姓迫切追求精神世界的欢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魏晋的门阀士族阶层的兴起,更是大大推动了节俗娱乐化的趋势。
1、借过节日感受大自然的美
魏晋以来,玄学盛行,士族名士多纵情山水,注重自然之美,借助大自然的景色来抒发感情。在这班名士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下,带着消灾免邪的节日目的已经逐渐被寻欢作乐、游山玩水所取代。除了踏青郊游以外,还设立了临水饮宴和各类水滨游戏,并且产生了一些特定的节日玩具。
当时的名士最喜欢曲水流觞的作乐方式,他们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在一处风景绝佳且流水汇集之地,众人席地而坐,放开平日里的拘束,将酒杯放于水中,观察其沉浮不变,摇摇摆摆的状态,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
由于这种游戏有高雅的情趣,所以深受士大夫的喜爱。此外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絳枣”的游戏,玩法同曲水流觞一样,不过将对象换作了鸡蛋和枣,漂浮到谁面前,就要将其吃掉。
2、为节日助雅兴
以重阳节为例来具体讲讲士人给节日添的高雅情趣。重阳节时处暮秋时节,群芳凋谢,唯有菊花不畏风寒,为这个季节添上不一样的色彩。自然,由菊花而衍生的重阳节习俗很多了,比如携家人赏菊;赠菊于挚交好友;饮菊花酒等等。
菊花有出众艳丽的外表,但却不是外强中干,完全能抵抗的住外界的严寒条件,具有坚贞不屈的品格,多少名人志士以菊花自比,抒发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同时菊花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饮菊花酒可以除湿御寒,延年益寿。
三、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丰富节日内涵,增添节日氛围
上述两个部分主要讲的是社会群体对于节日氛围的影响,这一部分要从根本上分析节日氛围的变化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各民族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各民族人民的迁移居处,以及中原人民的大举南移,使得原来相对隔绝的各族节日习俗也互相渗透,逐步交融在一起,节日的种类和节俗活动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大大改变了以往节日的氛围。
以汉朝为例,节日的氛围多是蒙上神秘的宗教色彩,节俗活动大多是为了供奉神灵,取悦神灵,过节日的心情庄重压抑大过开心愉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时代的因素,也有人为自觉主动享乐意识的存在,节日娱乐因素凸显,人们过节的心态由沉重逐步走向轻松。
到了唐宋时代,节日真正意义上是为民而立,是人们放松身心,享受自我的时刻。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今日看来,实际上也是节日氛围由沉重到轻松的过渡时期,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以端午节为例,来说明文化融合对节日习俗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又赋予端午节以纪念历史名人新的意义。我们通常所熟知的名人是屈原,殊不知,在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条件下交通联系的相对隔绝和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各地人民在端午节加以缅怀的先人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会稽人民纪念的人物是孝女曹娥;陕西地区纪念的人物是孝子介子推;苍梧郡人民纪念的人物是地方官陈临;吴地人民纪念的人物是军事家伍子胥;荆楚人民纪念的人物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魏晋南北朝历经几百年的光阴,各地人民走动频繁,交流甚广,各大地域文化不断碰撞,相互融合,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以自己慷慨赴死的行为深深地赢得了动乱年代人们的共鸣。
最终以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江逝世的纪念日的说法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也因为屈原而增加了更有趣、更深刻的含义。
就拿吃粽子这一习俗来说吧,也是和屈原渊源颇深,十分的有趣。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以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之,均被水中的蛟龙抢食,失去了纪念爱国诗人的意义,后来人们绞尽脑汁,在竹筒上捆扎五颜六色的丝线和竹叶投江祭屈,粽子由此也成为端午节的标配节日食品。
四、结语: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大的上巳节、端午节、重阳节三大节日习俗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魏晋南北朝在继承前朝节日习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一些新的节俗。
节日氛围发生了由沉重到轻松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民众心态的变化,士族阶层的现身表率,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娱乐的对象发生了改变,由娱神到娱民、自娱自乐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晋书·礼志》
2、《易经》
3、《邺中记》
网友:孙薰:看得她心里一紧, 莫名有种要被剥皮的感觉,网友:夏剪琶:却是想起了自己年少刚成为超凡时所娶的妻子,他的妻子就是在巫毒折磨下撑了三十年,陪他活了三十年,而后死去的。
网友:卢沐互:对方眉心处死死卡住,怎么都收不回。
网友:朱驻烛:畜生道看着香燐,开口说道:“你的力量最多只能够困住我,其他的佩恩解决了你的队友,便是你受死的时候了。
网友:周林慷:“你从小就把他当宝贝,为了他拜个好老师都不顾性命去毁灭山脉,他以后会明白你对他的好的,好了好了,别伤心了。
网友:韩婆辅:不带任何引战意思。
网友:王坤牡:这次试种的结果连我都很惊讶,别的要求我并没有,只希望这些在将来能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尽其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