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U艇内部的生活空间。作为一种主要的海上武器系统,潜艇的发展壮大并非得益于一场大规模的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潜艇战,对于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海军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大压力和严密封锁中,处于劣势的德国公海舰队水面舰艇部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敢轻举妄动,而U-潜艇却频频出击,承担起对敌攻击的大部分任务,先后通过有限制进攻作战和无限制潜艇战,重创了敌方的海上交通线,几乎切断了英国的海上经济命脉。
早期的潜艇都是使用人力推进的,航速很慢。第一批在德国制造的潜艇建造于1850年,由德国发明家威尔亨·鲍尔(Wilhelm Bauer)制造。真正为德国海军制造的潜艇建造于1905年。1914年8月6日凌晨,德国海军第一潜艇支队从黑尔戈兰湾出航执行作战任务,每艘潜艇间隔11公里,成纵队队形向西北方向前进。
UB-110潜艇内部。1914年8月15日,U-21号潜艇与英国皇家海军“探险者”号轻巡洋舰在斯塔布角遭遇。当时海面上风高浪急,天气恶劣,U-21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准确击中了“探险者”号巡洋舰的弹药舱,该舰发生剧烈爆炸,随即沉入海底。
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充分显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德国潜艇采用双层壳体,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排水量为数百吨,使用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水面航速约10~15节,水下航速6~8节,续航力有明显提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鱼雷。
UB-110潜艇内部。这些照片目前收藏于英国的泰恩威尔档案博物馆,是德国潜艇SM UB-110停靠在英国沃尔森德码头拆解德国潜艇SM UB-110时留下的宝贵瞬间。在照片中,你可以清楚看到潜艇本身的外部和内部细节。
UB-110潜艇内部。潜艇最早期曾经尝试过做为潜艇动力来源的有压缩空气、人力、蒸气、燃油和电力等等。而真正成熟的第一种潜艇动力来源是以柴油机配合电动马达(柴电)做为共同的动力来源。
UB-110潜艇内部。由于电瓶所能够储存的电力必须提供全舰设备使用,即使采取很低的速度,也无法在水面下长时间的航行,必须浮上水面充电。后来出现的呼吸管则使得潜艇的潜航能力增加。
UB-110潜艇内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潜艇开始使用柴油机配合电动马达作为潜艇的动力来源。这种动力是第一种潜艇用机械动力。柴油机负责潜艇在水面上航行以及为电瓶充电的动力来源,在水面下,潜艇使用预先储备在电瓶中的电力航行。
潜艇艇员呼吸的氧气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通气管装置、空调装置、空气再生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通气管装置是一种可以升降的管子,在近海海域或夜间航行时,潜艇有时上浮至潜望镜深度,在距水面几米或十几米深的地方伸出潜望镜观察水面及空中敌情,如条件允许,可将通气管升出水面,空气经管子进入潜艇舱室,舱内污浊空气可通过设在指挥台围壳后部的排气管装置用抽风机排出,使艇内空气对流,可以保持新鲜空气。
UB-110潜艇内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德国U- 潜艇在执行任务前,首先需要准确识别拟攻击目标,这就要求潜艇必须浮出水面,派遣艇员登上目标船只进行检查,从而确认对方是否属于合法的攻击目标。只有完全确认目标属于可攻击对象后,U-潜艇才可以将其击沉。
UB-110潜艇内部。德国海军部很快颁布新法案,采取更具有进攻性的战术对付所有的(无论是协约国还是中立国的)商船,一经发现全部击沉。
UB-110潜艇属于UB III型沿海鱼雷潜艇,这艘德国U艇在当时算是威力相当强大的柴电动力潜艇,造价3714000万马克。1918年3月23日,UB-110在汉堡建成,并开始服役。
1918年7月19日这艘德国U艇被三艘英国军舰(HMS ML49,HMS Garry,263 HMS ML)击沉。战争中各参与国共建造了640余艘潜艇,而德国建造的潜艇就占有300多艘,其中U型潜艇以其卓越的水下机动性和作战能力让盟军头疼不已。
德国U艇内部空间。潜艇配套设备多样,技术要求高,全世界能够自行研制并生产潜艇的国家不多。这艘德国U艇被击沉后,就被打捞起来停靠在英国沃尔森德码头拆解修复。
德国U艇内部空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就已结束,拆解修复德国U艇的紧迫性就不再存在,本来被英国视为珍宝的德国U艇,突然变成鸡肋。
德国U艇内部的桌子跟橱柜。英国曾打算修复该德国U艇,但因德国技术实在难以山寨,再加上资金所限而被迫放弃,最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结束,UB-110还是被拆解成废金属出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总数达5906艘,总吨位超过1320万吨。据统计,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潜艇击沉的各种战斗舰艇共达192艘,其中有战列舰12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39艘,潜艇30艘。
德国U艇内部的生活空间。德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败国,但它的潜艇作战成就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对潜艇的威力认识最深,对潜艇的作战理论也研究最透,所以在之后的二战的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潜艇占据了主导地位
来源:http://m.toutiao.com/i6291870210806776322/?tt_from=android_share&iid=4399315006&app=news_articl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猜你也喜欢:项俊波:央行上海掌门人(央行,项俊波,又是,他是,知
项俊波:央行上海掌门人(央行,项俊波,又是,他是,知青)
8月10日,外界传闻已一年之久的央行分拆最终落为现实。央行二总部迁至上海。从此,一南一北将有两个金融“大脑”同时掌控中国金融业的一举一动
他是学者,又是金融高官。在他低调、远离媒体的副部级官员生涯的同时,他是活跃的影视剧编剧。只不过,人们从未把正在热播的电视屏幕上“总编剧项俊波”和一位央行副行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他当过知青,在老山前线打过仗、负过伤,曾是感情澎湃的诗人,又是铁面的审计署高官。在众多的中央高层官员中,在人生每次转折中,他的经历都如此地“不同寻常”,称得上是个“神奇”人物。
8月10日,外界传闻已一年之久的央行分拆最终落为现实。央行二总部迁至上海。从此,一南一北将有两个金融“大脑”同时掌控中国金融业的一举一动。
而这位“神奇”的央行副行长项俊波,就是南二部的掌门人。
从军、从文
巴蜀自古出鬼才。 四川自古文风鼎盛,现当代更有以巴金、魏明伦、阿来等作家为代表的四川作家群。而川中文人的绝大多数都出自川东。
1954年,项俊波就出生在川东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重庆一所大学的教授。良好的家教,加上校园环境的浸淫,少年起项俊波便对文学有了执着的爱好。
在那个红色年代里,项俊波响应号召下乡在老家万县一带当知青。“那时,他才十五六岁,人都还没发育,吃过不少苦,是苦环境里锻炼出来的。”他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 猜你更喜欢:静夜心事(我不,人生,自己的,面对,有人)
静夜心事(我不,人生,自己的,面对,有人)
今夜,没有月亮,一个人在灯下独坐,没有任何喜怒与哀乐,在很长的日子里,我习惯了安静。
手边没有沏热的茶,总觉得欠缺了一份淡淡的馨香,喜欢茶的苦涩萦绕舌际,我便会细细地品,细细地体会,感觉很安宁,也很随意。如果没有茶,就要一杯咖啡,那份淡淡的柔软直入心间,弥漫在思想深处,让所有的沧桑疲惫都隐藏或消散。
把记忆丢在身后的远方,我的心没有涟漪,学会了遗忘,也不再彷徨,所谓的人间烟火,才是最后守望的归处。因为,有人在身边陪伴,我不再孤单。
走在拥挤的世界,我是一粒细沙,渺小而简单。可是,正因为这份渺小,才知道世界的广阔。正因为简单,才不会时时苛求。心安则一切安,才是生命存在的一种自然。
许多年前,我一直逃避面对真实的自己,无视自己的平凡,拒绝接受伤害,接受残酷。即使我不说,也不去做什么,但我在一日又一日的彷徨里,承受着失败和落寞。
春去春来,走走停停的岁月里我渐渐懂得我的人生应该是另一种风情。于是,我开始了艰辛的跋涉,我风雨兼程,我不轻易放弃心中的愿望,我不害怕失败的结果。一切从何时开始,我不记得,但总会看见沿路的风景,让自己停歇,再次启程时,我已经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把握。
某些时刻,人是脆弱的,不堪一击;某些时刻,人又是最坚强的,不怕磨砺。我经历人生最矛盾的过程,所以我懂得了人生是可以选择的,但人生不该被抛弃。那些风和日丽是一种点缀的美,但那些坎坷磨难也是一种人生的给予。无论什么,我们都要接受,都要面对,不负此生不负梦。
为了那一份执着,我在黑夜的尽头畅想未来,我在坎坷的道路上摔倒爬起,我的心中流着泪水,但我的脸上却一片明媚,我学会了忍受寂寞,我学会了面对失落。
耳边响起悠扬的钢琴曲,沉醉其间的清幽,如水般流过心头,流过生命,也流过记忆。
手边的杯子里,依然是空空的,想象着装满茶的那种浅盈盈的颜色,很轻柔。也想着咖啡的回旋婉转,很和缓。在很多时候,我总是会自己安慰自己,把生命里的灰暗挥洒在无形,于是我喜欢一个人听风看雨,品茶消遣,静心自安。
日记一页页撕开,生命也一点点流失成为云烟,岁月带来深刻,也带来喜悦。
冬季的寒冷我不再恐惧,想想一段沧桑无奈的日子,我也不再孤单,只为了有人温暖着我的心和我的未来。春风柔柔地吹过脸颊,所有的冰雪都在悄悄融化。
灯光朦胧,很久没有这样静静地审视自己的心情和往事,没有人打扰,也没有人对话,但我与自己心灵交谈,一点一滴地深入,我很满足。把音乐轻轻关闭,也甩开回忆的思绪,我想面对的只有明天。
回头看到一双关怀的眼,我轻轻微笑,这样的空间,没有了寒冷,没有了阴暗。
今夜真美,无风无雨,也无惆怅,如诗如画,还有梦想。
文:风中玉荷
QQ36439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