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評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分段是什么意思,分段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
2、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3、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4、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5、譯文:弈秋是全國擅長下棋的人。
6、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想著有大雁將要飛來,想要取來弓箭將它射下來。
7、雖然他們二人一起學習下棋,但后者的棋藝不如前者好。
8、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答案是:不是這樣的。
9、擴展資料:一、賞析通過講述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故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一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10、《學弈》選自《孟子·告子上》。
11、《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
12、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13、全書分為《梁之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這七篇。
14、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兩層意思。
15、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擅長下棋的人。
16、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
17、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很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里;另一個雖然在聽,心里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
18、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后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
19、二、出處介紹《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弟子觀察孟子言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20、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21、《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22、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23、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24、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學奕。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