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后,选择投奔中国的美国战俘
20世纪50年代,山西受国家委托,对朝鲜战争中拒绝遣返的美国战俘集训了一年。从此,这些留华战俘与山西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他们多次来访。我受组织委派,参予了接待服务。
一、双方开始交换战俘,但他们选择留在中国
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板门店,历时近三年的朝鲜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一方,中朝军队为另一方,鉴定了停战协定。
双方随即开始交换战俘。
根据朝鲜战争停战协议中确定的“志愿遣返”原则,所有战俘有权选择归属地。他们可以选择返回自己的故土,也可以选择第三国。
战俘们拿到了一份可选国家的名单列表,表中列有丹麦、瑞典、波兰、捷克等中立国,也有中国、美国及所有参战国。战俘做出抉择后,填写一张记录表,并签字划押。
战俘中的黑人青年亚当斯,当时在中方管理的战俘营里担任图书管理员。
亚当斯选择了中国。
在他的记录表里写到:“他看到中国的宣传资料上写着“新中国、平等、不歧视……尽管可以选择诸如法国、英国这样的第三国,但他知道在当时的欧洲,黑人仍然是二等公民。如果回到美国,自己会象无数退伍老兵那样没文化、没工作,没职业技能,什么也干不了,永远也逃不出一个美国下层黑人的既定人生。他不想继续当二等公民,宁愿去一个截然不同的未知国度。”
除亚当斯以外,还有一些出于各种原因不愿回家的美国战俘,他们很快聚集在一起。
亚当斯被推举为联络人。他向我图书馆领导透露,有20多名战俘有意去中国。他说,中国人很少歧视,中国很神秘,他们都想去看看,想去学习、工作。
亚当斯代表战俘们向中方接收人员正式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如果大家愿意上学,中国能不能允许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第二,能不能允许他们在中国就业;第三,能不能和中国人结婚。这是他们最关注的。
中方决定接受并满足他们的要求。中国红十字会全面负责他们来华之后的接待工作和生活、学习安排。
二、拒遣美国战俘来到中国
1954年2月,首批拒绝遣返的22名美国战俘和1名英国战俘、1名土耳其战俘离开战俘营,一同来到中国。中国红十字会和志愿军战俘管理部门在丹东举行了交接仪式,并组织了小型、简朴的欢迎会。红十字会正式宣布,所有战俘,不分国籍,一律享受“旅居中国的无国籍友好人士”待遇(后来依据国际法逐步恢复了他们各自的国籍)。
为了让他们熟悉中国的环境,红十字会组织他们在东北参观城乡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让接他们触工人、农民和学生,增加他们对中国社会、民情的了解。这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他们所到之处,中国人都很友好。
各地政府还组织了不同形式的联欢活动。战俘们喜欢舞会,交际舞跳得非常好。在舞会上,他们接触到了大学生,对大学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为他们以后上大学做了思想准备。
亚当斯一家在北京,1964年
出处:《文史月刊》2011年第2期
作者:杨建峰
网友:汪范铛:但见霁阳再三坚持,只好作罢。网友:赖紫:“我们都对你充满期待!”司空阳观主眼中闪烁着寒芒,“可是你,都做了些什么!!!你在自毁前程!”
网友:陈梗:来到了母祖界。
网友:康俪客:一道七彩雷光穿透无边苍穹,垂天而下,重重的击在了九色血莲的中心!
网友:易女励:面对这般灵魂都糜烂了的人,语言毫无作用,梅傲霜的呼吸进而平稳得可怕,他眼中空了一片,盯着天花板,脑子里千寻万觅,竟只有一个念头吴企图,你回来了没有?
网友:常禾: “那就不需要说。
网友:王恰雁:就算娘亲发现了,我也不会说是你打的。
网友:李侄佯:在应山雪鹰面前一个照面便败了。
网友:苏癸馨:不由咂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