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业的老板经常采取人才“拿来主义”,还有些老板会特别青睐有海外或跨国公司工作背景的候选人,希望以此来弥补内部人员的不足。实际上这是相当不科学的。此外,因为职业经理人头上的耀眼光环,企业老板往往在最初忽视其内在管理能力上的局限性。例如有一家民营企业在快速向国内外扩张的过程中引进了一位具有多年跨国公司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且她的英语水平更是该公司寻求跨国发展所急需的特长。一切似乎都匹配。但是结果是她的原有能力比较适合于有良好品牌开拓市场的成熟公司,而不太适应制定新产品战略的需要,结果两年时间不到就提前结束了任期。
的确,引进有相关管理经验的人容易上手,通常也能带来成熟公司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此外,高管人员的变更也可以给一些公司提供了免费的广告宣传。然而,同样无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人也容易存在思维定式、而且比较傲慢,不容易与新公司的文化和其它团队成员进行有机的融合。事实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包括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宝洁公司在华招收新员工时,一般更欢迎应届高校毕业生,正所谓“一张白纸好画画”。
误区之二:重挑选,不重使用
很多企业似乎始终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直招人但又一直缺人。这些企业经常肯花大力气去寻找高素质候选人,甚至不惜抛出重金挖墙脚。这些被众多企业角逐的“高级人才”,往往是外在业绩明显、在业界有相当知名度的所谓“绩优股”,他们大多已经在多家猎头公司挂上号,待价而沽。正因为手上有许多选择,他们很容易在工作不开心时考虑离开。事实上,在许多公司人才流动速度最快的正是这一类人,这一现象也导致一些企业对所谓的“职业经理人”敬而远之、不敢引进。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有职业经理人自己的定位偏差,以及缺乏职业精神的缘故,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许多企业只注重挑选,不重视提高自身用人(培养、激励和授权等)水平的误区。
猜你也喜欢:寿险营销:如何获得转介绍(客户,介绍,您的,给你,我会) 寿险营
寿险营销:如何获得转介绍(客户,介绍,您的,给你,我会) 寿险营销员要做好保险,关键是要有好的准客户。而准客户的最佳来源就是转介绍。如何很好地获得转介绍呢?
首先,要取得客户的认同和肯定。如果没有获得客户的认同,从一开始就可能遭到拒绝。因此,我们应该主动向客户发出询问:“王总,我想现在您已了解我的工作性质及服务方式,您对我的表现还满意吗?您能否提供一些宝贵意见,以作为改进我服务质量的准绳?”
第二,给客户提供一个名字或客户范围,引导客户向你进行转介绍并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在我们的谈话当中,您几次都提到您的同事张总,您能够多告诉我一些有关他的事吗……”
第三,获得的转介绍名单越多越好,很多业务员担心这样会遭到客户的反感,但事实证明,通过转介绍反而会增进业务员和客户的感情。所以当获得第一个转介绍名单后,可继续询问:“您是否还有其他朋友像张总一样优秀,可以再介绍给我认识?”问完后,身体后靠,放松及保持沉默一下,等待保户给你答复。若客户说“想不出来”,你只需告诉他“慢慢来”,再沉默直至他回答你,等你获得名字后,尽量从他口中获取越多资料越好,例如: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收入、嗜好等等。
第四,在要求转介绍过程中,客户有所顾虑是正常的,因为如果你对他介绍给你的人关系处理得不好,则有可能危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学会及时打消客户的顾虑。比如这样说:“王总,我向您报告,我会先寄一封信给张总,并介绍我自己,而且会提到您和我共同拟订的理财节税计划,然后我会打电话给他,看看能否见个面。我尊重您的朋友就如尊重您一样,如果他不想谈保险,我会转移话题,不会死缠烂打的,您大可放心。”这样你把自己对被介绍人的处理方式告诉给介绍者,除了本身是一种尊重以外,对获得进一步的转介绍名单一定大有裨益。 猜你更喜欢:接娘来城里过年(过年,这是,腊月,年糕,老家)
进了腊月门
接娘来城里过年(过年,这是,腊月,年糕,老家)
进了腊月门,我与娘的电话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频繁的电话,围绕着一个主题,或者说,就是两个字——过年,严格地说,是在哪过年的问题。
以往,每年的春节,不管路途的远近,天气的好坏,也不管时间的早晚,回老家过年,已是我多年的习惯,根本用不着年前三番五次和娘商量过年的问题,而娘也会早早地收拾好房间,打扫好卫生,准备好鸡鸭鱼肉,等待着我回家过年。
但是,今年的过年,我改变了主意,想接娘来城里,一是娘的身体大不如以前,手脚也不再灵便;二是想让娘看看我的新房。于是,还没有进腊月门,我就盘算着如何才能说服娘。而进了腊月门以后,我就打电话和娘套近乎,先是告诉娘多腌些腊八蒜,后是告诉娘腊月二十三我回去过小年,再就是把城里的烟火吹得天花乱天花乱坠……也许是因为我的软磨硬泡,也许是因为我的话中带话让她知道自己已经年事已高,经过我的三番五次,五次三番的“忽悠”,娘由开始的一百个不愿意,到有了心动,又由心动而做出了决定。于是,年二十九的那天,我携妻带女一起回老家去接娘。
车子进得村来,便见家家张灯,户户结彩,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看,奶奶在等我们呢!”还没有走到我家的胡同口,女儿就看到了站在胡同口张望的奶奶,大声地催促我把车开的再快点。车停在了胡同口,走下车来,女儿上前给了奶奶一个西方式的拥抱,把娘乐得喜笑颜开,但嘴里却埋怨我们来的太早。
走进老家小院,端的是古风古韵,古色古香:房是檐角微翘,屋是木门厚重,墙是细缝磨合,地是沙石铺就。一切都是岁月的素雅,沧桑的洁净,似乎让我走进了垂睡百年的博物馆。进得屋来,娘已把厅堂收拾的窗明几净,沙发上堆放着五六个大大小小的包袱。我给娘说:“在城里买东西很方便的,缺什么咱买什么就是了,用不着带这么多的东西。”
娘说“你懂什么?这是我蒸的年糕。”
我说:“过年咱也不得天天吃年糕呀!”
“谁让你自己吃了?这是俺自己种的,没有用一点儿化肥和农药。”她一语双关说:“这是俺蒸的环保年糕!送你朋友和同学的。”
我和娘说话的工夫,妻已经踩着方凳,从北墙上取下我父亲的黑白照片,在小心地擦试镜框上的尘土。我连忙带着女儿把春联贴在了正屋偏房,甚至了厨房。等一切收拾妥当,妻把几碟干果供在了我父亲的照片前,然后乡下的习俗跪着点燃了那摞黄表纸……
三十儿的晚上,我按老家的习俗,要去请“家堂”,娘说“别请了。你媳妇不是在老家供上了吗?”我恍然大悟。我调侃妻:“还是你‘业务’熟练呀!”。妻子说:“耳熟目染了多年,不需要‘训练’。”我去煮水饺,妻子说不要用自来水,用桶里的泉水,我说这还有什么讲究?妻子白了我一眼说:“咱娘喝不惯自来水,你又不是不知道?这是上午我去黑虎泉灌来的泉水,以后做饭就用这桶里的泉水!”我又一次恍然大悟。
午夜时分,伴随着新年的钟声,窗外烟花乱坠,鞭炮齐鸣。而初一的早晨,楼上楼下,相互拜年,娘说:“在城里过年与乡下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