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新开了一家商店。女人可以在店里选购丈夫。商店门口悬挂着《顾客须知》,内容如下:
1.您只能光临本店一次;2.本店共六层楼,各楼层入口处悬挂有该楼层可供选择的男士的品质说明书;3.您可以在任何一楼层选购,也可以继续前往上一层楼;4.您没有权利返回下一层楼。
有一个女人决定光顾这家“丈夫商店”,给自己找一个理想的伴侣。在一楼入口处,她看到牌子上写着:“有工作的男士。”她立刻上7二楼。二楼入口处的牌子上写着:“有工作,爱孩子的男士。”她又径直上7三楼。三楼入口处牌子上写的是:“有工作,爱孩子,又英俊潇洒的男士。”“嘿,还真不错!”这个女人想了想,但还是上了四楼。四楼入口处写着:“有工作,爱孩子,英俊潇洒,还能帮助妻子做家务的男士。”“还有这样的男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我就需要这样的男人。”说完她就上了五楼。五楼入口处挂的牌子上写着:“有工作,爱孩子,英俊潇洒,既能帮助妻子做家务又浪漫多情的男士。”这个女人非常想在这层楼停下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她最后还是说服7自己,上了最后一层楼。
在六楼入口处,她读到了如下内容:“您是本店第31456012位顾客。本层楼没有可供选择的男人。开设本层楼的目的只是为了再次证明女人的愿望难以满足。感谢您光临本店。”
假如现实中真有一家这样的“丈夫商店”,我相信能在五楼及以下选择而不光顾六楼的女士,绝不少于31456012住。同样,如果有一家“妻子商店”,能知止而止、不冲上顶层的男士恐怕也为数不多。
这无疑是一则寓言,文字简约,寓意深刻。小而言之,恋爱、婚姻的悲剧,往往出于对于所谓“完美”的苛求;大而言之,人生的悲剧,根源于不能止息的人性的贪婪。
猜你也喜欢:向上司表达见解的哲学(上司,计划,书写,你要
向上司表达见解的哲学(上司,计划,书写,你要,为你)
你必须尽量把你要表达的内容以你上司最喜欢的方式传递给他,这样可以使你和上司的“接触”更加有效率。
终究会有那么一天,你要带着你对公司的建议去见你的上司。在此之前,你已经酝酿好了你的这些计划,包括对一些销售商的产品进行排序、执行主要的预算计划、把整个方案的前景做一个预测、并且估算一下它能够给公司带来的利润等等。你已经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你也坚决相信:如果你的建议或是计划得到上司的赏识,那么这个计划的实施很有可能会给公司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带来新的改变。这样,你再去见上司的时候就会信心十足、热情高涨。
一个小时之后你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你的老板没有批评你对公司所提出的建设性方案,但是他也并没有肯定这个方案实施的可能性。他只是非常礼貌地在听你的陈述,但是对你的话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你当然会希望他能够为你提出的方案叫好,但遗憾的是他只是说他愿意“考虑你的建议”。 你的脑海中会反复出现刚才和领导谈话的情景,想找出你的语言和行动有无让上司不满意的地方。你是不是和平时的表现不一样呢?是不是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说明你之所以拟订这样一份计划的理由?是不是你对预算工作表的阐述过于详细?或者是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太过长远?
在向上司汇报你掌握的大量信息时,你一定要充分考虑一种可能性:即上司不重视你提出的方案并不是因为你说得不对或者不够,而是因为你表达的方式有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使你和上司的“接触”更加有效率,你必须尽量把你要表达的内容以你的上司最喜欢的方式传递给他,换句话讲,你应该充分考虑哪种方式去和别人交流更容易。 我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深刻见解,但是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不同的人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为了说明我的观点,我就拿我的上司举一个例子。比如:他在分析一个资产负债表时,不会因为看到在Excel工作表上有商业利润可图就喜形于色。但是他经常会面对一块书写板,不停地在上面图画着,他喜欢这种视觉的效果。开会时,他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的时间不会太久,因为他时常会从椅子上跳起来发问:“你的记录板上有什么重要的信息吗?”说着,他就会把原先的构思和计划从书写板中删去,而又勾勒出另一番计划。(在两个星期前他过生日的时候,我们送给他一个专业人士使用的干板擦,一个湿板擦和一个小型书写板以便他以后能够随身携带。)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也喜欢书写的文字。如果有人把他的建议和计划呈给我看,我愿意看到它是书写的,而且有一个内容提要或是一段精炼的概括。不过我的角色是递交计划书。
猜你更喜欢:山居笔记 13.谈“小人”(小人,的人,胡适
山居笔记 13.谈“小人”(小人,的人,胡适,山居,历史)
本文作者:卫建民
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景》始,以《历史的暗角》终,确实使人感到意外??因为笔记的最后一篇是在分析、怒斥一些历史上的小人。我想,如果余先生在声名日隆的今天不碰上现实中的小人的纠缠,是不会花费笔墨冲破山居的清幽的吧。
“小人”是什么?其实很难定义。早在二千年前先秦诸子的论着中,就出现了“小人”的提法,似乎是“君子”的反义词,但我总感到,“小人”的提法虽模糊,却在正常的人群中有共同的认识:某人若被他人斥为“小人”,那真是莫大的耻辱了。我现在拈起这个词,都感到是重量级的,似违君子之德。
正如余先生的分析,“小人”的产生,有其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小人”的生存和繁衍,实际上与“君子”的行为相伴随,若光与阴,阴与阳。“小人”是不会灭绝的。
太久远的历史,不必说了。就说大陆近四十几年的历史吧,如果政治运动不断,隔七八年就来一次,那真为无数的“小人”提供了释放能量的历史机遇。现在不作兴搞运动了,而“小人”不灭,总得想方设法宣泄,所以才形成旷日持久的社会污染。对搞权术的人来说,“小人”还是一支可依赖的别动队,如孟尝君不轻视鸡鸣狗盗之徒。
大凡受到“小人”纠缠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与众不同的佼佼者。他们或是在学术研究上有建树,或是在文艺创作上成绩大,受到了社会的注意,同时也受到了“小人”的忌恨。在有些地方,甚至一位女子美貌,也能成为“小人”攻击的动因。由于“小人”的存在,许多天才中途夭折,一些美丽的女子以死来宣告自己的清白。“小人”在某种事件中是个人,在社会历史中却是一个类。
有没有办法消除“小人”存在的土壤,让中华大地成为理想中的“君子国”呢???近于幻想。俗话说:树大招风。一个享有大名,或有所追求的人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受“小人”的攻击,这好像已成为必要的阻力。“小人”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重要的是如何来处置。读完余先生《山居笔记》的最后一篇,我就想起当年胡适先生对待“骂”的态度。在《胡适来往书信选》“致杨杏佛”的信中,先生写道??
“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温柔敦厚,豁达雍容如胡适先生,是这样对待“小人”的辱骂。
三四十年代,一直敏于行、讷于言的巴金先生,也曾受过无聊小报、社会小人的谣言攻击。读巴金研究资料时,我就记住先生对待这些麻烦时,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我唯一的态度,就是不理!”因为受害者若起而反击,“小人”反倒高兴了,以为他们编造的谣言发生了作用。
施蛰存先生,当年也受过攻击。沈从文先生闻知后,给他写信??
“上海方面大约习气所在,故无中生有之消息乃特多,一时集中于兄,不妨处之以静,待之以和,时间稍久,即无事矣。..弟于创作即素持此种态度,不求一时即面面周到,唯老老实实努力下去。他方面不得体之批评,无聊之造谣,则从不置辩,亦不他,结果把他骂到历史博物馆的一角;煌煌巨著《中国服装史》诞生了。
古代明智的君子,对“小人”也没办法。他们对君主的进言,无非是:“亲贤臣,远小人。”余先生说:“既然小人已经纠缠了我们那么久,我们何不壮壮胆也对着他们鼓噪几下呢?”
鼓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载1995年2月4日《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