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学会换位思考,当你愤怒时 换位思考

当你学会换位思考,当你愤怒时 换位思考

日期:2018-11-30 14:09:38    编辑:田虔    来源:互联网

当你厚颜无耻时,请先换位思考(男人,出轨,女人,离婚,孩子)文/晚情  拜托你不要写这种文章了好吗?
当你厚颜无耻时,请先换位思考(男人,出轨,女人,离婚,孩子) 文/晚情

  拜托你不要写这种文章了好吗?不怕告诉你,我就是一个出轨了个男人,但我依然觉得我是个好男人,我把赚来的钱交给我老婆,让她和孩子过得都很好,我对她家那边的亲戚也照顾有加,我完全尽到了我的家庭责任,比那些穷困潦倒的男人强多了。

  看一个男人好不好,得看他有没有尽到家庭责任,只要尽到了家庭责任,让老婆孩子过得好的就是好男人!

  我很想知道你写这种文章有什么目的,教唆人家的老婆离婚?你知不知道,拆散一桩婚姻比杀人放火罪孽还大,拜托你给自己积点德吧!

  我当时看完,觉得所谓强盗逻辑不过如此了,就好比我出门办事把车停在路边,小偷把我的车偷了被抓住,然后振振有词地说:你出门不要开车,我就不会偷车了,你害我成为小偷,你要负责!

  所以,我出轨不是我的错,但你指出来,就是你的错。

  这些人的逻辑就是,“我没有生病,都怪医生检查出来的”。

  突然想起多年前,也有一个男人说过类似的话,当年我二十出头,年轻气盛,当他说出轨没什么,只要不离婚就是好男人时。

  我立刻反问他:“很好,如果你这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有一天,你老婆也可以跟你说:我把孩子照顾好了,也把家务料理好了,还把你爹妈也伺候好了,但我出轨了,可是我把前面这些事都做好了,我依然是个好女人,只要我不提离婚就行,你认同吗?”

  当时他差点跳起来,激动地说:“男人跟女人怎么一样?古代男人都是三妻四妾的,但女人可以吗?女人红杏出墙是要被浸猪笼的。”

  我呵呵冷笑:“很不幸,你生活在现代,男女平等。”

  他笑得比我更冷:“平等?男女永远都不可能平等,如果我老婆敢出轨,老子分分种跟她离婚。”

  当年的我,真的很想一巴掌拍死他。

  但后来才发现,这种观念,在某些人群里还甚为流行。接触的案例多了,也不像当年那么义愤填膺了。

  很多姑娘曾问过我,如果遇到这种男人,应该怎么改变他?说实话,我真不觉得谁能改变得了他。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尤其对方还是这种观念的既得利益者,即使知道是错的,很多也会坚持下去,不用问为什么,因为人家是利益既得者。

  当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愿意忍受这种奇耻大辱,所以,她们选择了离婚,离开那个厚颜无耻的男人。

  可是,故事往往没有就这样结束,这些男人虽然出轨了,可是并没有想过要离婚,没想到却被老婆甩了。所以,他们愤怒而理直气壮地指责女人:

  “你还有没有一点家庭责任感?你让孩子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我是出轨了,但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跟你离婚,你竟然选择离婚你都不考虑一下孩子吗?你把好好一个家毁了,你怎么这么自私?”

  这种男人会这样说,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可是很多女人就是偏偏被他们绕进了这种怪圈,前两天还有一位姑娘给我留言说:

  “我前夫外遇,我忍了几年,今年终于不想再这样忍下去了,所以选择了结束,他说我把家拆了,想想我的两个孩子,确实很可怜,离婚后的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心多了,就是觉得没让孩子有个完整的家,很对不起他们。”

  是的,哪个做父母的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快乐幸福的家呢?但是亲爱的,拆散这个家的人不是你,无论他再怎么强词夺理地指责你,你都要明白一点:

  真正毁了这个家的人,是做错事的那个,是他/她的错误导致了这个结果,你只不过是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感情,何错之有?何必要把对方的过错揽到自己身上来呢?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体力上会有差异,能力上会有强弱,可是人格上却是平等的,谁也不应该践踏谁。

  当你觉得理所当然的时候,请先换位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然后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猜你也喜欢:你能多自律,就能多牛叉(自律,能多,足够,成功,天赋)
你能多自律,就能多牛叉(自律,能多,足够,成功,天赋)

很多人说,自律的人是可怕的。

譬如:过了春节还能不胖的女人,从大胖子减肥成功的美女,成功戒烟的男人。

他们能抵制住美食的诱惑,抵抗习惯带来的力量,只为了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相信,一个女孩能靠毅力减肥成功,那么她的生活想必也是极为美好的。

一个男人,能够战胜烟瘾,成功戒烟,那么他的事业想必也不差。

你能多自律,就能多牛叉

我身边不少二十七八岁,白手起家创业的老板,他们或者幽默,或者干练各不相同。

可是相同的是他们都极为自律。

我认识的一个 老板,在我们省各个城市开了十多家连锁店,2家公司。

他每天必须5点半起床,每天必须跑步一小时,每天必须11点上床睡觉。

他的手机里,只有微信,和一些行业软件,没有一个是娱乐性的软件,他说没时间。

我身边一个美女老板,做服装生意,在我们当地繁华的商圈里,开了三家服装店。

她每天6点起床,冥想,做瑜伽,然后就是看各种时尚类服装类资讯。

哪怕她发烧39度的时候,她都坚持把一天该做完的做完。

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服装总是有别具一格的看法。

她的生意一直很红火,在她26岁的时候,她三家店一年的纯利润过百万。在我们三四线城市,她一直保持着同行的佼佼者。

你能多自律,就能多牛叉

这个世界很残酷,有的人出生就自带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更多的身家;有的人,出生就不得不背负着年迈的父母或者巨额的债务。

这个世界也很温柔,它给了每个人一个公平努力的机会,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自律,紧紧抓住这个机会,那么你的人生必是你想要的。

这个世界上,成为画家需要天赋,成为艺术家需要天赋,可是要想拥有一个美满的人生,不需要天赋,只要你足够自律,足够坚持,你想要的生活总会给你。

尽管,生活它并不温柔,可是它却是公平的。

猜你更喜欢:喝茶(喝茶,茶食,日本,豆腐干,麻油)



喝茶(喝茶,茶食,日本,豆腐干,麻油)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GissiI1trDe)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 Ne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己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
  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唯是屋字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中国的茶食却变了“满汉馍馍”,其性质与“阿阿兜”
  相差无几,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的“羊羹”(据上田恭辅氏考据,说是出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棺”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在南京时常食此品,据云有某寺方丈所制为最,虽也曾尝试,却已忘记,所记得者乃只是下关的江天阁而已。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适,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逞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
  吾乡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名三脚桥(实在并无三脚,乃是三出,园以一桥而跨三汉的河上也),其地有豆腐店曰周德和者,制茶干最有名。寻常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三分,值钱二文,周德和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几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脚桥有步行两小时的路程,故殊不易得,但能吃到油炸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担设炉镬,沿街叫卖,其词曰:
  辣酱辣,
  麻油炸,
  红酱搽,
  辣酱拓:
  周德和格五番油炸豆腐干。
  其制法如所述,以竹丝插其末端,每枚值三文。豆腐干大小如周德和,而甚柔软,大约系常品。唯经过这样烹调,虽然不是茶食之一,却也不失为一种好豆食--豆腐的确也是极好的佳妙的食品,可以有种种的变化,唯在西洋不会被领解,正如茶一般。
  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莱及“泽庵”(即福建的黄土萝卜,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唯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
   十三年十二月
  (1924年1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