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个乡村
30多年来
从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
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
变成商铺云集、游人如织的“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70余倍
它就是——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
7月20日下午,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首次将省级发布平台下沉到乡村一级,在下党乡举办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记者见面会,邀请下党乡基层一线的6位干部群众代表与记者朋友以及广大网友见面,讲述摆脱贫困的下党故事,让大家找到摆脱贫困的中国密码。
记者见面会现场。人民网 焦艳摄
下党有今天,皆因路“通”
分享人:项忠红 下党乡党委书记
项忠红是下党乡党委书记,她对下党乡的变化看在眼里。
项忠红介绍,下党是宁德最迟设乡的乡镇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五无”特困乡,那时的下党是“贫困”代名词,最显著的标志是当时没有一寸公路,群众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甚至怕把猪养太肥了抬不出去卖,年轻人纷纷奔走他乡谋出路。
项忠红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的公路、水电建设等,希望下党在脱贫发展中更新观念、拓展思路。
下党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地走出了一条属于下党的发展之路。如今下党开通了5条通乡公路,省道S207线寿宁下党至尤溪段公路有望于今年国庆期间通车。
路通了,产业活了,游客来了。
2015年初,下党抢抓机遇,注册“下乡的味道”品牌,植入消费扶贫理念,开创了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安装可视化终端解决了从茶园到茶杯消费盲区的问题,向全国募集爱心茶园主。
这几年,下党深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全乡的茶农都纳入合作社管理,一方面保证了茶叶品质,另一方面保证茶农可享受高于市场价20%的茶青溢价补助、参与公司年终利润分红。
令项忠红倍感骄傲的是,今年除了春茶联合社累计向农户发放春季溢价补助款61.6万元外,下党“定制茶园”扶贫模式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广的12则精准扶贫案例;“下乡的味道”项目先后入选“2018年网络扶贫优秀案例”“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
项忠红介绍,近些年,下党整合自身旅游资源,着力发展乡村旅游,这里有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国保单位贯木拱廊桥单拱跨度世界最大的鸾峰桥,还有“百口同堂、五代同居”的优良家风、“功在家国”的爱国情怀......下党绿水青山、人文历史开始显现旅游价值,仅2019年到下党游客就达18万人次以上。
游客的到来催生了一批农家乐、民宿和旅游业态的发展,很多年轻人返乡发展,也吸引了一些有识之士到下党创业。下党现有民宿20多座200多个床位、农家乐9家可同时接待1200多人。
2018年下党“摘帽”了。目前,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508人全部脱贫;201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4777元,是1989年的70多倍。当家门口的道路越来越宽,产业越来越多元,收入越来越高,下党的乡亲们不时会发出感慨“现在是修大路致大富的好时代”!
下党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分享人:刘明华 下党乡退休干部
刘明华,是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与下党结识至今已经33年。今天,他分享了3个时间节点故事,带领大家感受“滴水石穿”的变化。
1989年,下党迎来蝶变。
1987年10月,刘明华被当时寿宁县委选派到下党村开展建乡前期筹备工作。“当时我对下党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人畜混居,村里通往外界没有公路,百姓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没有电灯,百姓家里用火篾、油盏照明。人均年纯收入不到200元。”
刘明华说,当时寿宁县城到下党,需要坐车到下党隔壁的平溪,然后从平溪的上屏峰村徒步爬数座山头,走过约15公里、花费约3个多小时,才能到下党。
偏僻、贫穷的下党从1989年开始迎来蝶变。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当年下党最迫切解决的第一件大事。宁德地委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32万元用于公路建设、40万元用于建设电站,以解决无公路、无电问题。
当时下党乡亲既激动又兴奋,纷纷感慨“下党有希望了,有钱什么事情都好办”。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习近平同志又两次来到下党,协调解决下党建设发展难题。
刘华明说,“三进下党”,体现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脱贫工作始终如一的关注重视,对于百姓生活的深深挂念。这是下党乡亲最大的福祉。
2000年,下党陆续开始涌现一批又一批的致富能人。
杨尚标是其中的典型人物。2000年,杨尚标种植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建起茶叶加工厂,年纯收入11多万元,当上了村主任,带领村民奔向脱贫致富之路。
那年以后,下党乡亲们除了种植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还有的乡亲外出开起超市、办起工厂等,不断扩宽致富门路。可以说,那时在下党,有了“产业”的概念,为后续下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下党脱贫“摘帽”了,“我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封信”。
“去年7月,怀着感恩之心,我们几个乡亲合计,要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信,向他报告下党脱贫的喜讯。”
刘明华说,没想到,信寄出去后,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他祝贺下党乡实现了脱贫,勉励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的变化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立制”“扶智”“扶志”脱穷帽
分享人:吴通华 寿宁县委报道组负责人
吴通华,是生在下党、长在下党的一名新闻工作者,今天,他分享了3个关键词故事。
第一个,是“立制”。
吴通华讲了一位驻村干部的故事。
2004年,吴通华到下党乡上党村采访,一位驻村干部的话让他深受触动:“我终究是要走的,但留下什么东西呢,当然最好的就是制度。”
这位干部用行动做了证明。驻村后,他狠抓党支部堡垒建设,加强村两委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推进村务管理制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还建立并健全村两委议事制度、财务制度和工作制度,大事集体研究,改变以前“村官不理旧账”的做法。
三年之后,上党村水泥路通了,村变美了,人变勤了,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带动了下党乡的其他村落进行制度建设。
第二个,是“扶智”。
扶贫必扶智,扶智是拔穷根前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
早些年,吴通华在下党目睹了这样的一幕:一些偏远山村群众生病了,家人没有送他上医院,而是请所谓的“法师”到家里来“驱魔”,钱财花光了,人也病死了。这些愚昧、迷信的做法让原本贫困的家庭、村庄雪上加霜。
近年来,吴通华注意到,当地党委政府把扶智和治愚摆在工作的重要议程,狠抓教育事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师资金队伍力量,每年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普及乡村图书室、举办“乡村课堂”、电商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群众破除各种陋习、转变思想观念、弥补智力短缺的问题。
此外,在寿宁县开展“千名干部走千家访万人”活动中,挂钩结对帮扶干部不仅送去扶持资金,还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个,是“扶志”。
因为“扶志”,下党更多村民摸到了致富门路。
在下党乡杨溪头村,农民罗兴堂早年困守几亩农田和茶园,收入很少,一家人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向农信社申请一张5万元的精准扶贫卡,种植了20亩锥栗,15多亩金观音、金牡丹等新品种茶叶。3年后,罗兴堂的收入与以前大不相同,茶叶从原来的每公斤只卖2至4元到每公斤卖到20元至40元,比原来的多出十几倍,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
在下党困难群众中,“等”“靠”“要”的思想已成为过去,奋斗、创业成了主旋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脱贫路。
返乡创业6年,成致富带头人
分享人:王明秀 寿宁县民宿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明秀,今年39岁,是下党乡下党村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返乡6年间,他与团队一起创办茶厂、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开创了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开办“下党的味道”农家乐、巧媳妇咸菜馆等,带动群众增收。
王明秀坦言,创业并没有那么简单。“刚回到村里,也摸不着要做什么,直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守福叫我去参加全国致富带头人培训后,我才有了创业助农思路。”
怎么助农?在下党,最多的就是茶叶,但是全乡没有一家茶厂。为了改变村里历来茶贩低价收好茶的困境,王明秀与几位村干部商量后多次后,决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创办蓉党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茶叶公司和加工厂,还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品牌商标。
然而,新模式一启动,很快就遇到难点。统一管理、采摘、收购“一条龙”运作方式对农户来说太过新颖,第一年,王明秀只吸纳了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30户茶农加入合作社。
“由于我们都按比市场价贵一些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茶青,经过一年尝试,这59户都受益了。”王明秀说,看到“吃螃蟹”的人获得回报,第二年,全村剩下的50多户都纷纷入社。那一年,茶园种植规模也达到了600亩。此后,他还推出中国首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吸引很多企业来租茶园。
6年来,王明秀通过打造“下乡的味道”这一品牌,使每亩茶园的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了6000元,社员收入翻倍,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以上。入社的31户贫困户全部脱了贫,其中26户还盖起了新房子。
今年,寿宁县出资把王明秀团队的茶厂收为国有公司来运营,吸纳全乡10个村的茶农入社,将定制茶园可追溯系统安装推广到全乡3800多亩,社员增加到609户。
有党和政府帮助,再难也能挺过去
分享人:但利 下党乡下党村村民
“这几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各位领导的关心帮助,不敢想象,像我这样的家庭,日子该怎么过下去。”但利回忆起自己从贵州贵阳嫁到下党乡下党村这二十几年的生活,感触颇深。
“尤其是1998年,当时真觉得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利说,那一年,先是小叔子患癌去世,没多久,婆婆也被确诊癌症晚期,为了满足婆婆回下党养老的心愿,但利丈夫提前回乡建新房子。然而,在一次做工时,因为不小心从楼上摔下,原本右手残疾的丈夫摔断了腿。
屋漏偏逢连夜雨。但利说,“当时到了医院,看着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老公,想着家里生病的婆婆跟三个还不懂事的孩子,常常晚上一个人偷偷流眼泪。”
丈夫出院后,一家人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回到下党。“那时候看病基本花光了所有积蓄,我们回来没有工作,还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老公刚出院还只能躺在床上,就我一个人照顾全家老老小小,好几个月连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
下党乡了解到但利一家的困难后,把他们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很快给一家人都办了医保。“换了医保用药,婆婆一个月药钱从原来的两万多变成了几千块,大大减轻了我们家里的负担。”紧接着,乡里还帮但利跟县里的新华书店协调了在村里书店卖书的工作,还能照顾到家人。
有了工作,加上低保,但利一家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但党和政府的帮扶仍在继续。
寿宁县安排一名干部挂钩但利家,定期走访,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政府还提供了6.1万补助,有了这笔钱,但利一家搬进了新房;但利的大女儿考上大学,还能享受政府助学金;每年家里还能领到几笔固定帮扶资金。
“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我们家也终于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摘帽后,但利一开始还担心一些待遇会被取消,而实际上,党和政府提供的帮助却越来越多。
“去年乡里给我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帮忙照顾古村一条街店铺卫生,让我又多了一份收入;乡里照顾我老公手脚不便,没法干体力活,打算教他画画谋生;今年更是把我们一家都纳入合作社带动增收,生活是越来越有保障,日子也越过越有希望。”
但利一家对于这些帮助,非常感恩。“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再难也挺得过去;有党和政府给我们引路,更好的日子还在前面等着我们,只要肯干一定能够致富奔小康。”
为投身家乡建设积蓄足够力量
分享人:王雨昕 下党籍北京大学在校学生
王雨昕是下党人,但从小在寿宁县城长大,因为奶奶和叔叔生活在下党,她时常回到下党。
她对下党的印象很特别,对下党的感情也很特殊。
回忆起小时候每次回下党前,她有“两怕”。一怕坐车,因为铺满黄土的公路弯弯曲曲,一趟车下来胃里早就翻江倒海,遇上下雨天,道路还泥泞不堪,更让人头晕目眩;二怕进屋,奶奶住的老房子破旧,陈年木地板也经不起踩,不知道一脚落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奶奶告诉我,在我父亲还是孩子的时候,家里更贫困。爷爷早年去世,家里失去顶梁柱,为了供孩子上学,奶奶四处揽活,省吃俭用,到了‘家徒四壁’的境地。”
这些年,下党的面貌焕然一新,王雨昕对下党的印象变成了“次次回老家,次次有变化”。
以前的黄土公路变成了柏油路,寿宁县城到下党的车程从3个多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以内;老房子做了修缮,门前沿河的公路修建了护栏,房后的小道重新铺了石板;室内卫生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厅堂干净敞亮;叔叔还在内村建起新房子,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随着下党红色旅游的开发,展览馆、茶馆、客栈等设施相继建立,文昌阁、鸾峰桥内涵更加丰富。王雨昕说,现在假期回下党,不再感到无聊,而是有处可去,有知识可学,有精神可体悟。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一名从下党走出来的大学生,王雨昕深知家乡对发展的迫切需求,虽然已经脱了贫,现在还要致富,还要跟进文化、卫生等多方面的建设。她说,要实现农村振兴,非一日之功,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需要几代人的奋斗与传承,需要代代青年投身家乡建设,为发展注入源源活力。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比父辈要好得多,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跟随博览五车的教授老师学习,开拓广博的视野。因此,我们更应当把握住学习机遇,把自己培养成学有所成的青年知识分子、蓬勃向上的有志青年,为投身家乡建设积蓄足够力量。”王雨昕说道。
不忘初心,砥砺奋斗
过去的下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脱贫路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如今的下党,站在新的起点上
行稳致远,谱写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编辑:许晓玲 实习生:何心怡 值班主任:陈霖
点亮小花
网友:刘羞: 扶云她们被蓝夜质问的哑口无言,她们虽然知道这事儿蓝夜说得句句在理,可到底还是心里疙疙瘩瘩的不舒服。
网友:薛传吻:立即抛弃城池,开始逃离。
网友:孙抒曲: 哎自己低估她了呀,轻敌了呀!还有点儿以貌取人,能让秦队长听话的女人除了他老婆怎么可能会是什么良善之辈,自古以来轻视女人的下场都不怎么好,自己果然还是太“年轻”了,心思可说是相当的纯良呢!
网友:潘给暹:
网友:吴弟辗:让七师尊更是奇怪,仙阳轮回术可挡万法,会在惑心术面前失手?
网友:金束霄: “阿飞,该我们上了,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