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4000理财规划,个人20到35岁理财规划

工资4000理财规划,个人20到35岁理财规划

日期:2018-11-30 01:20:30    编辑:李惠吏    来源:互联网

理财规划中产家庭财务巧安排(万元,购买,家庭,投保,住房)本期人物:刘先生36岁私企合伙人,从
理财规划中产家庭财务巧安排(万元,购买,家庭,投保,住房)

本期人物:刘先生36岁私企合伙人,从事外商代理业务。妻子同岁,国企处长,硕士学位。儿子8岁。现住妻子单位分配的住房,使用面积57平方米,已以成本价11万元购买;另购买36万元住房,由父母居住。
 刘先生公司经营状况尚可,个人年收入30万元,但基本留在公司运转,只有每月5000元工资补贴家用;妻子月收入6000元。近期大项开支:春节后装修住房,预算10万元。妻子目前仍是公费医疗,无医保;丈夫投保了10万元大病、10万元意外等;儿子投保了5万元常青树(返还型)保险、5万元重疾和住院报销险。目前的家庭财务状况还可以,住房、汽车等大项已支出,明年住房装修后,近期无大额投资。由于一直没有理财的观念和计划,花钱比较随意,存款很少。现在每月花销之后的余额至少有3000-4000元,都在工资卡里放着。

规划摘要
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理财计划都要从资金积累开始。目前该家庭积累较少,且投资过分集中于高风险、高投入、低流动性的实业投资。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适时减少这类投资,如每年考虑仅留14万元在公司运转。
 2.保留2万元作为应急基金,剩余3万元可1万元购买货币基金,保证较高的流动性;1万元购买股票型基金,高风险往往才能取得高收益;1万元可存定期存款或短期国债。
 3.家庭每年的保险预算可达家庭可支配现金收入的10%即2.5万元。可增加以下保险:妻子投保人寿保险及意外保险;丈夫增加养老型保险及人寿保险,另外还可以投保一定的家庭财产险。
 4.家庭的每年后续现金节余14万元,考虑到该家庭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可作以下投资建议:15%储蓄是家庭稳健理财的需要;15%较短期的国债;15%购买货币基金,以保证该项投资的可流动性;40%-50%用于购买开放式基金,建议定期定量购买(以指数、股票型基金为主);5%-15%进行股票投资,除中长线大盘蓝筹股外,也可买开放式基金,让专家代为理财。
猜你也喜欢:生活不易,选择自己喜欢的才有意义(自己的,生活,父母,工作,
生活不易,选择自己喜欢的才有意义(自己的,生活,父母,工作,她是) 1.

前几天恰逢大学同学聚会,毕业后大家都各奔东西,聚起来喝了点酒后,都说起了自己的近况。

听了半圈几乎都是平淡无奇的琐事,轮到小晗的时候,她端正的坐起来,扫视了一圈,说我辞职了。当时我们就愣住了,那份工作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朝八晚五很少加班,每逢节假日还有补贴,天气好的时候单位还会包车带他们去郊游,除了到年底的时候累一点,其余时候都很轻松。

我和小晗算“青梅竹马”,从小就认识,她是大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学习认真,从小学起,成绩没跌出过年级前十。

她一直都不会为学习发愁,拿过的奖状挂满了两面墙,钢琴和画画还拿过证书,人生就跟开挂了一般没有阻碍。

当年高中分科的时候,因为对写作和文学有着很高的热情,我们几个朋友约好一起报文科。高二报名那天,我兴冲冲的跑到小晗身边问她在几班,她低着头小声说我选择了理科。

小晗后来跟我们解释说,自己回家和父母说想学文科,可父母却觉得学理科更好,毕业之后找工作的范围更大,小晗看着头上已有青丝的父母,不想让他们为自己过多的操心,于是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2.

毕业后,我因为不想过了然无趣的生活,就一个人去了北京,小晗听从父母的话,考了会计证,去了离家不远的一家银行工作。

我们这群朋友里,小晗是第一个顺利找到工作并且待遇很好的人,每当在群里聊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满是羡慕,觉得小晗不费吹灰之力就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比起还在为工作发愁的自己,小晗算是很幸运了。

可每次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小晗总是敷衍了事:我觉得也就是那样啦,没什么可羡慕的,不说我了说说你们吧。我本以为她是谦虚,怕说多了我们有压力,可后来我发现,她是真的对这个工作没有一丝热爱。

有天深夜小晗发了朋友圈:在大家看来你风光无限,可是这样的生活真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真的好想摆脱,遵从自己的内心生活。

明明自己过的是很多人羡慕的生活,可小晗却有些厌烦了。生活就像复读机里的磁带,正面反面都一样,就算一不小心摔碎了,带子也只有黑色一种颜色。

20来岁过着60来岁的生活,一眼就能望到头,生活没有一点波澜。

3.

小晗思来想去很久,最终瞒着家人辞了工作,偷偷的开始找喜欢的事情。

其实,小晗在上学时就对播音主持很感兴趣,自己主持过几场学校的晚会,很享受美美地站在台上为他人服务的时光,甚至还偷偷的买了播音主持的书学习。可她不敢对父母说,怕她们觉得自己不务正业。

可是纸包不住火,辞职的事最后还是被家里人知道了,父母很生气觉得她不懂事了,不听话了,小晗内心挣扎了很久,一边是父母的期望,一边是自己想要的未来,自己几乎从没有为自己活过,于是很坚定的选择了自己这边。

回家后,她很明确的表示了自己对现有的工作无感,对现在的生活提不起兴趣,真的很想自己做一次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如果不能开开心心的过,又有什么意义呢?

父母见小晗的态度很坚决,前二十年也确实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活,现在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慢慢的软了下去,不再规定小晗必须做什么工作,未来必须走什么样的路。

生活对每个人都不一样,每天都要面临很多不同的选择,可是为什么要选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每天郁郁寡欢的度过呢?

4.

很多人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会被身边不同的声音所困扰,最终随了大流选择了另一个,明明不喜欢,可还要假装微笑。

你羡慕别人过得开心轻松,其实他们只是比你大胆而已,选择了自己喜欢的。

你怕被人笑话,于是躲在办公室里做着航天员的梦,你怕失败,于是在梦里做着创业者的梦。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有自己想走的那条路,不必在乎他人的眼光,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到底能不能走自己的路,让“他们”告诉你。 猜你更喜欢:自说自话的时光(自己的,睡意,时间,去了,你会)


自说自话的时光(自己的,睡意,时间,去了,你会)

清晨,背着书包到拥挤的小卖部买早餐,当你吸着初冬的凉气走过天桥时,恰好一抹初阳涂在路人身上,你好像忽然意识到原来你真的存在于这里,是那么清晰的存在着。

来不及多想,你踏着匆匆的步伐走进教室,大学也不过如此,课堂上的气氛依旧是沉闷的,无聊的你习惯性地转身透过窗户回望远方,是陌生的景物却有着是熟悉的味道:一样的高楼林立,一样的车水马龙,一样的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如果你不曾清醒地去体会也许你真的没有发现自己早已不在原来的那片土地,也再不会像一年前那样不懂事,过去的一切淘气与不羁大概都归于年少,都归于那个活在自我世界里的人。

那段单纯的高中时光里,你最喜欢在吃过午饭后飞奔回家补觉,笨笨地上了三楼却发现钥匙落在教室里,你若无其事地回到走廊里去,推开没关上的窗,两手一撑,双腿向上攀,轻轻一跳就落在了房间里,你的身形的确不算轻巧,而你熟练的跳窗技术完全得益于你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记性。

在一个雨后的早晨,你会眯着眼睛打着呵欠下楼梯,一个不留神,脚下一滑就从三楼顺着楼梯连滑带滚摔到二楼,胳膊擦破了,腿摔疼了,书散了一地,唯独手里的早饭纹丝不动地躺在手上,你龇牙咧嘴甚至不愿意爬起来,而本来就不喜欢的早读自然也没心情去上了,你索性给班长打个电话说,你不想去了,帮忙应付一下班主任。随后你才不会管老师如何不满,如何难缠,自顾自地享受着这难得的自由时光。

星期天的晚自习总是那么无聊且犯困的,整个周末你要么守着电脑,要么看着小说,也许是给同学过生日去了,你急急地赶到教室去,等到班主任开完班会一走,对课本毫无兴趣的你便悄悄地向就坐在对面的组长兼班长报告一声,不等他回复答应,你便冲出了校门,奔向你最爱的饭馆,大吃一通,然后美滋滋地回你的小窝去补觉,不可否认大家都在辛苦地上着晚自习你却在休息确实是惊喜且忐忑的,但睡意永远顾不了那么多,它总是迅速地将你包围,把你淹没。一觉醒来,看看手机才凌晨一点,已经毫无睡意的你在书桌上成堆的书本里挑出一本漫画或一本名著看起来,等待睡意再次来袭,你才会睡去,等待五点五十的闹铃叫醒你新的一天。

不高兴的时候,你总是会在夜里搬了凳子出来,披着被子插着耳机坐在三楼的露台上看月亮看星星,一言不发地坐到十二点,然后回房,倒头就睡。

高三总是那么多的测试模拟考,考试结束的午后,你又回到自己的小窝,不去想考得如何,只是趴在窗台上翻着买了却没时间看的杂志,或者捧着魔方在窗台边陪着那两盆小仙人掌晒太阳,温暖而悠闲地日子,这是你的最爱。

而面对无法逃避的高考压力时,你总是会想尽办法逃出教室:装病,耍赖,或者是趁老师不注意悄悄溜走。然后到郊区的河边,一个人跑步,陪路边的小孩玩或者坐在河边的木桥上一上午,其实你多么希望有个人能陪你一起,但这样关键的时刻有谁会愿意为了别人去浪费无谓的时间,即使要好的朋友愿意,你也会过意不去,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何必去打扰,所以你宁愿一个人。

空闲下来的时候,你会去翻一翻自己甚至不愿意再看的东西,比如那把已经占满灰尘的吉他,你记得你曾不畏暑假的炎热背着它去特长班,你记得你曾不畏邻居的责备在休息的时间里弹奏它,你却不愿想起你曾为了高考而放下它时的苍白无力。你会把它擦干净,再放到阳光灿烂的地方去晒太阳,就像晒着你的忧伤和迷茫。

最后你走了,选择在别的城市完成大学的学业。你说这个地方有太多美好的故事,却也有让你遗憾的过往。可是在远方的你,此刻却忍不住坐下电脑前回望着过去以一种怜惜和不舍的语气。

“你一定是后悔了是不是?”我忍不住问道。“不,有的事的确值得回忆和留恋,但它只属于过去,离开也许就是注定的,同样的选择,即使让我重新做一次决定,结果依然如此。”你坚定地回答道,眼里却闪过一丝软弱。也许成长的意义,就在于即使再痛,你也情愿承受;就算时间再长,你也愿意等待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