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人间四月、墨雨如期将至,叶子也垂青梁间。回首,撷一片花瓣,落入书海,聆听命运的审判。
还记得我说过,那一素色白衣的女子,是冰洁的化身,重塑了淑女的气度。可是,当我醒来时,她早已像融雪一般,消失不见。落日余晖,寻人心碎!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畏生离死别。一年四季,时光荏苒,转眼之间,看过春天,赏过夏夜,读懂秋月,深知寒冷!若不是路单交叉,怎么会把回忆当作留恋?有人说,爱,就是因为有了爱,我们才会聚在一起,才会经历分离。
阴天,这江南的阴天,如诗意样让人陶醉,让人贪恋。走在红尘陌上,不顾一切,都决然盯住身边的一切,因为害怕流年的残酷,带走依惜的安然。一缕余晖一白发,一帆白纸一檀花,一杯清酒一声叹,一微若水一幅画,一剪枫叶一束光,一世芳华一刹那,一条柳絮一烟霞!
夕度长虹半声叹,半路乌兰阙灯红!
青春,有过许多阴天。它白了笑脸,杀了童颜,但是,一人举酒对溪月!
猜你也喜欢:最困难的不是困难,而是不去争取(风险,失败
最困难的不是困难,而是不去争取(风险,失败,难堪,意识,都是) 在2000年的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中。华裔单人滑高手关颖姗一心想得第一名,然而在最后一场比赛前,她的总积分只排名第三位。在最后的自选项目比赛中,她选择了突破,而不是少出错。在四分钟的长曲中,关颖姗大胆地连跳了两次高难度的三周跳,结果她成功了。
赛后。当记者问她为什么明知道这样安排动作可能会输得很难堪却还是选择难度时,关颖姗说:“因为我不想等到失败才后悔自己有潜力却没有发挥。”在关颖姗这样的成功者看来,只要认真去做了,只要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就无所谓失败,无所谓难堪。其实最难堪的,往往并不是失败,而是没有努力去争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求最保险且最实惠的做法和活法,没有谁会去刻意追求风险和失败。传统的中国人总是希望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没有风险,可以关起门来舒舒服服地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过一辈子。而正是这种心态和做法造就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可悲;于个人而言,这同样是个体的可悲。因为,没有风险的意识才是最危险的事情。
在动物世界里,弱肉强食已是不争的事实。试想,如果每种动物都希冀着安逸和平稳的生活,那结果如何呢?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求食者和被食者,无论选择哪种角色,都是来自人性深处的自保性。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总是不留半点情面的,只有时时存有风险的意识,使自己更强更好,才可以避免被食者的命运。
而归根结底,失败的来临往往是由于这种缺乏风险意识而引起的退缩、泄气与不努力争取。如若拿出一些勇气、一些豪气,在风险意识的激发下又有什么不可以成功呢?失败固然难堪,但更难堪的是由于没有风险意识,不去努力争取而失去成功机会时的沮丧与无奈。想想看,对于分别在顺境与逆境中获得成功的人,人们是不是对逆境中的成功者表示出更多一些敬佩呢?
记住,逆流而上,你会活得更加精彩! 猜你更喜欢:相城读石,一场禅定之旅(石头,之人,底座,
相城读石,一场禅定之旅(石头,之人,底座,灵璧,禅定)
昨天苏州的最高气温达到了29度。
为着找一块与菖蒲相配的石头,我已经奔走了半天。经人指点,跑到相城区文化创意园时,已接近正午。
阳光炙烈,身上感觉有道道溪流从胸口生发,潺延至腹部,薄薄的衬衫已经湿了一片。
在博物馆区二楼,看见大石金生艺术馆开着门,也不管主人欢迎不欢迎,径直闯将了进去。
观石,如同浑浊之人去拜见高德圣贤,必得先洗净一身尘垢。
进了门,顿有一种将浮华尘世隔绝的穿越感,浸身在静穆庄严略带神秘的奇石王国,耳畔梵乐袅袅,内心无由地生发出一股清凉脱俗之意。
灵璧石、松花石、昆石、太湖石,馆内各类奇石彷佛有着一种魔力,我这般性急之人,居然在此盘桓了两个时辰。
对于石头,我向来是钟爱的。
或许,这源于我自小生活的山村,山涧处石块垒叠,或圆润或奇绝,都是溪流冲刷的功劳。
只是当年身在其中,熟视无睹,顶多家中腌菜时需要压菜石,方才会去捡拾几块,为这极重的分量,一路还怨声连天。
及至青年时定居江苏,此地多平原,自然与年少时的风景有了距离。
有一年,小区建造街心花园,货车运来许多用来造型的石料,见其姿态与躺卧故乡山涧的石头一般,顿生无限好感,又听司机说是从浙江拉来的,忍不住犯了痴病,软磨硬泡要了几块回家。
每每思及家乡,忍不住拿出来端详,天天看天天看,忽然对这石头生发出慈悲来。
除了时常拿布擦拭之外,更是琢磨着,根据形态和纹路,给它们一一起名。还觉不够,又去刨了许多树根回来,依着各自性格雕琢底座。
忽然间发觉,当我静心擦拭石头,或在读书、品茶时偶然一瞥,甚至在春风秋露中与之静晤时,安宁与妙悟如泉水突涌。
有一天读明林有麟所著《素园石谱》,其中有句“石尤近于禅”,顿然悟到,读石其实就是一场禅定的仪式。
当我徘徊在大石金生艺术馆内的一块块奇石间,猛然察觉有位中年汉子在细细擦拭每块石头,一聊,竟是馆主李金生。
爱石之人必定也是懂石之人。品石数十年,馆主竟有藏石1200余方,且所配底座均为其亲自设计、制作。
苏式赏石底座配制,注重在空间中与环境的融合,细腻、文雅,且讲究与石的完美契合,不是一般的造化。
方才赏石时,我就惊讶于配座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苏作内涵,其造型、线条、花纹装饰,无不透射出一片匠心。
一方石头的价值,一大半源于底座的搭配,好的底座,可以令璞石瞬间焕发光彩。
相聊甚欢之际,李金生突然指着一块2米多高的灵璧石说:“这块石头是十年前从安徽运来的,给它配座,我想了十年,雕琢了半年。”
十年!这该是如何的因缘?
忽然明白,古代的文人何以对石头钟爱到痴迷,仅为石头所作词赋就已洋洋洒洒,更遑论那些专门研究石头的巨著呢。
读石要淡然、从容,用智慧去细细品味美石所带来的乐趣,真正爱石之人,断不会是一掷千金的急功近利。
或许,在那些曾经消逝而今又逐渐复兴的中国式雅致生活里,赏石、读石,代表了一份不与世俗并行,但求归隐独乐、抱朴守真的境界。
再来回望这些万物和谐自在的产物,在千万年的岁月中,它们平和地接纳一切风雷地火,又在安静的岁月里与山水风月淡然栖息。
无不令人感叹,一种从心底里透发出来的达观、轻松、愉悦,如禅诗云“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如果,人也能拥有这样的心境和自在,生活便恰如“雨过竹风清,云开山顶露”一般的灵动与净明。
如是,以诗书石头陶情养性之人,更该当明白,石为本体,关键在人。人靠智慧,石能启迪,钥匙就在每个人心中。(文图/应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