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
我们曾经说过要好好的,坚持到最后
还记得
我们曾经说过要一起去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放飞属于我们的自一由.
还记得
我们曾经说过你要带着我,哪怕只剩下你我
还记得
我们曾经说过你会保护我,不丢下我
还记得
我们曾经说过以后只属于我们的林林种种
亲爱的......
这条路一起走过再多的困难又算些什么
这条路一起走过再多的挫折又算些什么
亲爱的......
我的世界是给你的
若没有了你,赢得了世界又如何?!
猜你也喜欢:心远地自偏(远地,孤独,的人,车马,是一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心远地自偏(远地,孤独,的人,车马,是一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环。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我虽然住在尘世,可车马的喧闹城市的嘈杂和拥挤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心远地自偏.是因为我的心灵远离了浮华和躁动.这也就是佛家里常常提到的出世、和入世。能出世再入世,当然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修为。在当今社会中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是不太容易。
这世界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有形的在我们的周遭,无形的在我们的心中。有形的虽宽,而心中不宽,便觉得小。无形的宽阔,就算有形的局促,也觉得悠然。
陶渊明是悠然的极致,自古都是如是说。
陶渊明的悠然,乃身在物中,而不拘泥于物。
“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可见陶渊明对禅机悟得颇深,乃至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空灵之感。而其中“远”这个字,实在有很深的哲理。画,放远看,常更美;山,从远望,常更幽:对名利看得远,就能潇洒;对小人避得远,则少是非:将思想放得远,能洞观事物本体;将心放得远,能少去许多烦扰。
《菜根谭》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心要能在喧嚣吵闹的情境中,保持住本心的如如不动,就已经到达了偏远之处,就不会再有车马之喧。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心无妄念,即便身在恶人中,亦是修行;心有杂念,即便身坐三尺莲台,亦是无功。只有排除心头杂念,心灵才能得到净化。
心被红尘缠,自然会伴随一种孤独感.人生无常于心驰神往之间,游离于现实之且忘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世喧闹,抛开琐碎人生,感叹天地之阔大.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恬然不易,淡然也难,虽非常理解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明了其中内涵,可心远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做到心远,需要极大的智慧,心远的人,往往伴随着一种孤独,孤独是一种美,一种可以体会寂寞的美,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超越世俗之气!人是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的,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倘若一个人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孤独和寂寞的体验。那么他的精神视野就未免狭隘。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孤独的人不一定真孤独”。品尝着孤独滋味的人,对于这种味道是喜欢的,现代人赋予孤独太多负面意义,孤独可以是很享受的事情。孤独一个人的独处,有时候反而会让你更见生命的宽阔。
能够承受住寂寞,更要懂得享受孤独的滋味。或许个中真正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但从中却也让人受到不少启发。
心灵的安详需要智慧的滋养,心灵的明白需要智慧的顿悟。 猜你更喜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嘀嘀咕咕,床头,光线,自己的,抱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嘀嘀咕咕,床头,光线,自己的,抱怨)
昨夜醉酒,早晨醒来,夏天的光线已经铺张开来.
她背转身一子,她一定在赌气.我又何必理你.我忍了你很多年.你总是自以为是,一刻不停的嘀嘀咕咕.抱怨我虚掷好年华.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我就喜欢浪费青春,那又如何.说实话,你比只三脚猫还让我讨厌.
躺在床上,感觉光线让人疼痛.忍不住就想哭.,也许那样就不疼了.我猜现在是早晨五点.最近一直休息不好,很晚睡觉很早起来,再无倦意.好在床头总有本书,可以假装看一会儿.
如果不看书,难免会胡思乱想,如果想到野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下地,拉开窗帘,光迎面而来.佛手又在开,不知是什么兆头.推开窗户,新鲜的空气和隔夜的鸟鸣一起拥了进来.
我深呼吸,生活多么美好.是的,因为你能切切地体会到爱和痛苦.我还可以拣起一些理想玩玩,我对自己说,你还没有麻木,不像你认为的那样.
想到这里,我觉得应该改变一下面貌,我应该变得好一些.当我洗漱完毕,心情似乎好一点儿.我回到床头把被子叠好,她还背着我,我笑了,这个傻瓜,我轻轻把她板过来,我猜得没错,时针正好指在六点,她还在嘀嘀咕咕,不知疲倦,似乎在抱怨,又像在安慰;\'在你身边流失的不是时间,是你灵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