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户营销肯定对企业有相当大的益处,但是,收益与风险总是同时存在的。企业必须尽量避免进入大客户营销的误区。大体来说,大客户营销有五大误区。
误区之一:企业给大客户的优惠政策愈多愈好
大客户规模大、实力雄厚、销量惊人,因此之故,大客户对企业的重要性要远超出一般的中小客户。要想有回报,必须先要有付出,所以,企业给予大客户的优惠政策应该比一般中小客户的政策优惠得多,这个道理企业和大客户都心知肚明。事实上,在大客户营销过程中,大客户会要求获得比一般中小客户更佳的营销政策,而企业也会提供这种更优惠的政策。
企业非常清楚,厂商存在于市场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赢得继续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空间;大客户也是商人,商人的本性就是“惟利是图”。所以,从这个前提出发,企业常犯这样一个错误:企业认为,只要自己承诺给予大客户的返利更高,给大客户提供的政策更优惠,那么,大客户就会“投桃报李”,会更尽心地帮助企业打开市场,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许多企业在对待大客户营销过程中,确实是抱着这种观念,而且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是,结果却大出人意料:企业付出的多,从大客户那里回收的却少,甚至还比不上少投入时的回报!
为什么呢?很简单。首先,大客户作为商人,不仅是“惟利是图”,而且是“贪得无厌”,“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企业给予大客户的支持越多,大客户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会越多;企业永远无法满足大客户的欲望。其次,企业支持大客户,虽然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支持,但是,企业并没有对大客户提出相应的效益回报要求,大客户也没有以正式书面的合同、条款来限定自己必须完成多大的销售任务,因此,企业提供的支持只是企业单方面行为,幻想大客户会“将心比心”服务企业也只是企业的“一相情愿”。再次,大客户久经沙场,深谙“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关系,企业单方面提供如此大的政策支持,大客户内心会猜疑企业产品质量可能低劣、售后服务无法得到保障等隐患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客户也只会是多拿企业的所有市场支持费用,而不会用心去销售企业的产品。
猜你也喜欢:企业不可在利诱之下弃长取短(企业,期货市场,贴牌,生产
企业不可在利诱之下弃长取短(企业,期货市场,贴牌,生产,赚钱) 银子是银子,水是水。为何看见银子变了水?情形很多,一些企业在利诱之下弃长取短落得的结局就是其一。
说起扬长避短,人们肯定点头称是;言及扬短避长,大家想必喊“不”。做企业也应然,也就是要认识到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想赚钱乃天经地义之事,所谓逐利本性使然。扬长避短也是尽人皆知的简单道理。然而,一些企业之所以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扬短避长之事,于道理而言“不是我不知道”,而是嫌平时的正常经营赚钱太少,伺机去拥抱那些热钱、快钱、猛钱、大钱。如有此心态,便常常患上见钱眼昏症,看到热钱、快钱时便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情不自禁地扬短避长,甚至弃长而去。
近段时间,期货市场一些金属品类连续出现涨停板的罕有“牛市”行情。一些以期货市场中某个金属品类为生产原料的企业,原本为了规避经营中的风险,利用期货市场套值保值功能而介入的,现在眼见期货市场“牛气冲天”,热钱滚滚,个别企业便坐不住了。他们见自己辛辛苦苦生产赚的钱远不如到期货中博一把来得快、来得多,干脆来个本末倒置,把原来的主业搁置一旁,进入期货市场进行投机。本来是做生产的现在干起了投机的买卖,其中的危险便可想而知了。前车之鉴不乏其例,株州某国内知名冶炼企业,其领导人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投机过度,把一个原本非常优秀的生产型企业拖进了亏损的深渊。
还有一些家电企业,本来做贴牌生产做得好好的,无论在国外抑或国内市场都有相当稳定的合作伙伴。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利润可能不像先前厚实了,一些企业见做自有品牌似乎更赚钱,于是便更弦改张,另辟做品牌的新路。但据记者了解,绝大多数由做贴牌改做自有品牌的家电企业,目前处境恰似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钱花出去了,品牌又没做起来,而且原来的贴牌生产也因此受到了拖累。一业内管理咨询专家直言,贴牌企业要不回头,要不继续往前走,若脚踏两只船,会输得很难看。笔者并不一味地反对做贴牌的企业去做自有品牌,而是认为不宜盲目地因为“眼红”品牌企业赚钱就冲动行事,甚至弃长就短。 猜你更喜欢:前世,今世,来世(来世,带着,这只,一朵,荆棘) <
前世,今世,来世(来世,带着,这只,一朵,荆棘)
引言:坐在菩提树下,我观棋不语,前世,今世,来世,患得,患失!
人活一世,真的会有今生来世吗?有人曾说,为了来世与你相见,我今生已做好了准备,乍一听,猛觉得心被狠狠的刺了一下。或许这只是一个痴心人的自怨自艾,作为旁观者的我,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失意人的失意之词,却不曾领会到当局者的肝肠欲断!
许多人都说:青春是一朵荆棘花,带着刺,带着伤,鲜血淋漓的倔强成长;而流年也是一朵荆棘花,划过你,一道道生疼的疤,以此纪念,你活过,你爱过,你痛过,你恨过……只是,当青春历经了太多的忧伤时,你只会认为,这只是一道裸露在阳光下的明媚忧伤。至今为止,我不曾明白,为何如此多的青少年轻视自己的生命,选择在这如花的年纪。
——记《借我一束微光》